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退休后阶段性的花费需求,来“倒算”预留金,同时选择合理的投资方式:如配置固定收益产品是传统养老金的预留做法,不过,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不妨增加权益类投资比重,股票、基金等产品可以在长期投资后取得不凡收益。
“我的父母亲都已经年过半百,离退休年龄步步逼近,作为晚辈,我想给他们买些健康类保险产品,可是问了几家公司,不是年龄已经超出就是保费极其昂贵,难道没有别的方法让他们对风险有所防范吗?”
“我离退休只有5年了,收入即将大幅下降,我该如何保持现在的生活水平呢?到底是存银行、买债券还是投资股票、基金呢?”
“利率下降、投资受挫,我原先计划好的退休金缩水好多,在退休前的2年时间里,我该怎么办呢?”
在各类读者来信来电中,但凡退休筹划的问题总是让人忧心忡忡,有些准退休族缺乏未来花销的合理计划,有些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支出例如医疗费用等心里没底,还有些觉得需要调整当下的投资方式总之,“备战”退休的问题相当严峻。
退休准备因人而异
其实,并非人人都需要为退休担忧,有些岗位的退休后收入与工作时收入基本持平,有的甚至超过后者。对这些人来说,退休就不那么“可怕”了,反而在经济有保障的情况下过起了无忧无虑的生活。
而真正需要为退休提前“备战”的,是那些收入落差巨大的人群,比如原本月收入可以达到一二万元的,退休后只有三四千元;原本年终奖金可以领到四五万元,退休后突然失去这笔收入……对这些人来说,退休无形中加大了生活的压力、打破原本收支平衡的状态,挪用积蓄成了无奈的唯一选择。
另外,随着寿命的延长,那些想要在较短时间内留出晚年生活花销的准退休族面临难题。由于退休后的岁月远不止10年20年,如果一个60岁退休的人需要为未来三四十年留足积蓄,他将不可避免地在保守的储蓄方式与积极投资的方式中产生徘徊。前者是较为传统的保留方式,例如定期存款、债券等等,拥有风险小的优势,能够满足人们求稳的心态,但积累的回报率并不乐观,一味存款连通胀都难以抵挡;而后者虽然有着较高的回报预期,但伴随着不小的风险,特别足短期的投资风险较高,很可能得不到收益却亏了本金,似乎哪种方式都不太合适。
准退休族想要摆脱这种困境,倒不妨采用组合投资的方式,根据划分年龄段来计算预期需求,再分别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
按照年龄段需要“倒计”预算
通常情况下男性60岁、女性50岁退休,我们不妨以“10年”为一个阶段,根据阶段性的花费需求,来“倒计”预留金,同时选择合理的投资方式。
70岁以前旅行花销大
这一阶段的退休族们大多身体健康,这样一来,每年最大的花销就并非医疗而是旅行了。可以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制定旅行方案,假如老两口计划从61岁到70岁每年国内游一次、国外游一次,那这笔花销大概是每人每年1万至1.5万元,家庭的旅行支出2万~3万元。其中,前几年的费用可以通过较为保守的投资方式获取。
举例来说,假如先生和太太都是58岁,那么距离60岁还有2年时间,考虑到证券、基金等投资的风险系数较大,为保障61岁至63岁的三年中足够的旅行花销,可以选择存款、债券等稳健型投资方式。如果年收益按照3%来计算,3年中每年2万~3万元的花费,需要在60岁时留出5.7万~8.5万元,这笔费用可以通过58岁时一次性投入5.4万~8万元实现(年收益依然为3%的前提下),计算采用一般的贴现方式即可(方法见贴士)。
因此,该家庭可以从现在起配置8万元左右的存款、债券,用于退休前三年的“旅行基金”,而70岁前另外7年的旅行基金则可以通过较为积极的投资方式取得。
可能有人会疑问,退休无忧的生活不就是“稳”字当头吗?为什么要冒风险呢?
其实,这话只是说对的了一半,求稳当然是必须的,但从长期来看,股市、基金的风险虽然较大,收益也很乐观。中国证券市场成立18年来,共经历了6次牛熊转换,平均每3年一个轮回。其中最长的一次熊市也只有4年而已,如果上例中的58岁夫妻坚持投资,相信可以取得不错的收益。我们同样用贴现的方式计算,如果预期平均年收益率达到10%,那他们58岁时只需要投入6万至9万元的资金就能解决70岁前7年的旅游费用。
这样来看,投入的成本并不是很高,只是利用了时间效应,获取了不错的收益。
预留71~80岁医疗花费
年纪大了,身体的抵抗力难免下降,各类疾病总是不期而遇,特别在70岁以后,患上重大疾病的概率较年轻时翻了几番。正所谓有备无患,有了“健康基金”的储备,方可退休无忧。
这笔资金的产生同样可以通过较为积极的方式,因为使用这笔资金可能是在退休后10年甚至更远,即使是在70岁以前突发重疾,也可以用“旅游基金”逐步填补,毕竟,医疗费用的支出并非一次性的,太过保守的投资方式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本金、耗费更多的时间。
延用上例中58岁夫妻的例子,假如他们需要在71岁时留足20万元的“健康基金”,用10%的年平均收益率计算,那么在58岁时需要投入5.79万元,如果降低年平均收益率至5%,那么投入的资金就需要增加到10.6万元。
可以发现,预期收益率的差异对投入本金的影响不小,个人可以根据以往的投资经验,算算自己的年平均收益率,再做“倒算”。
筹划81岁以后机构养老金
80岁以上老人的子女大多也年过半百了吧,身为“夹心族”的他们可能没有精力照顾父母周全,机构养老成了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选择。特别是没有伴侣的老年人、空巢老人等等,可以在敬老院与“新朋友”谈天说地,排遣寂寞。
根据上海一中高档敬老院的报价,每月的托管费、护理费、伙食费相加从1000元至2000元不等,这样,一年的费用约12000元至24000元。
如果选择81岁时入住敬老院,首先可以将80岁前各类“基金”的结余拿出部分,支付入院手续费、体检费等一次性费用,再逐年使用“机构养老基金”的投资本息。在计算投入时,同样可以使用贴现的方式,对年龄、投资收益率来个预计,“倒算”即可。
我们可以发现,原本令人忧心的养老储备金其实并不那么可怕,即使离退休只有2年的夫妇,同样可以通过合理配置建立“旅行基金”、“健康基金”与“机构养老基金”,而关键在于利用时间价值,做到长期投入。
贴现
一种“倒计”投入成本的方式。
假如第二年初需要本息合共10万元,预计年收益为5%,那么第一年初需要投入10/(1+5%)=9.52万元。如果第二年初、第三年初各需要10万元,那么第一年初就需要投入10/(1+5%)+10/(1+5%)=18.6万元。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根据自己的预期花销和预期收益率,算算需要投入多少本金吧。计算时要特别留意投资的年数。
特别提示
对子女“自私”一点
准退休族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子女过于“慷慨”,一切都为子女着想,即使在他们工作后还要资助他们买房、买车;而对自己却过于“吝啬”,省下的每一元钱都为了让子女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样,准退休族的养老金自然难以保障,他们既难以依靠子女养老、又无法积累足够的养老金,所以,准退休族现在就应该“自私”一点,先安排好自己的养老金,再去帮助子女解决困难。
如果需要想子女提供经济支援,不妨立字为据,来个几年还清,这样既防止了“啃老族”,又能让自己生活有保障。
“我的父母亲都已经年过半百,离退休年龄步步逼近,作为晚辈,我想给他们买些健康类保险产品,可是问了几家公司,不是年龄已经超出就是保费极其昂贵,难道没有别的方法让他们对风险有所防范吗?”
“我离退休只有5年了,收入即将大幅下降,我该如何保持现在的生活水平呢?到底是存银行、买债券还是投资股票、基金呢?”
“利率下降、投资受挫,我原先计划好的退休金缩水好多,在退休前的2年时间里,我该怎么办呢?”
在各类读者来信来电中,但凡退休筹划的问题总是让人忧心忡忡,有些准退休族缺乏未来花销的合理计划,有些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支出例如医疗费用等心里没底,还有些觉得需要调整当下的投资方式总之,“备战”退休的问题相当严峻。
退休准备因人而异
其实,并非人人都需要为退休担忧,有些岗位的退休后收入与工作时收入基本持平,有的甚至超过后者。对这些人来说,退休就不那么“可怕”了,反而在经济有保障的情况下过起了无忧无虑的生活。
而真正需要为退休提前“备战”的,是那些收入落差巨大的人群,比如原本月收入可以达到一二万元的,退休后只有三四千元;原本年终奖金可以领到四五万元,退休后突然失去这笔收入……对这些人来说,退休无形中加大了生活的压力、打破原本收支平衡的状态,挪用积蓄成了无奈的唯一选择。
另外,随着寿命的延长,那些想要在较短时间内留出晚年生活花销的准退休族面临难题。由于退休后的岁月远不止10年20年,如果一个60岁退休的人需要为未来三四十年留足积蓄,他将不可避免地在保守的储蓄方式与积极投资的方式中产生徘徊。前者是较为传统的保留方式,例如定期存款、债券等等,拥有风险小的优势,能够满足人们求稳的心态,但积累的回报率并不乐观,一味存款连通胀都难以抵挡;而后者虽然有着较高的回报预期,但伴随着不小的风险,特别足短期的投资风险较高,很可能得不到收益却亏了本金,似乎哪种方式都不太合适。
准退休族想要摆脱这种困境,倒不妨采用组合投资的方式,根据划分年龄段来计算预期需求,再分别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
按照年龄段需要“倒计”预算
通常情况下男性60岁、女性50岁退休,我们不妨以“10年”为一个阶段,根据阶段性的花费需求,来“倒计”预留金,同时选择合理的投资方式。
70岁以前旅行花销大
这一阶段的退休族们大多身体健康,这样一来,每年最大的花销就并非医疗而是旅行了。可以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制定旅行方案,假如老两口计划从61岁到70岁每年国内游一次、国外游一次,那这笔花销大概是每人每年1万至1.5万元,家庭的旅行支出2万~3万元。其中,前几年的费用可以通过较为保守的投资方式获取。
举例来说,假如先生和太太都是58岁,那么距离60岁还有2年时间,考虑到证券、基金等投资的风险系数较大,为保障61岁至63岁的三年中足够的旅行花销,可以选择存款、债券等稳健型投资方式。如果年收益按照3%来计算,3年中每年2万~3万元的花费,需要在60岁时留出5.7万~8.5万元,这笔费用可以通过58岁时一次性投入5.4万~8万元实现(年收益依然为3%的前提下),计算采用一般的贴现方式即可(方法见贴士)。
因此,该家庭可以从现在起配置8万元左右的存款、债券,用于退休前三年的“旅行基金”,而70岁前另外7年的旅行基金则可以通过较为积极的投资方式取得。
可能有人会疑问,退休无忧的生活不就是“稳”字当头吗?为什么要冒风险呢?
其实,这话只是说对的了一半,求稳当然是必须的,但从长期来看,股市、基金的风险虽然较大,收益也很乐观。中国证券市场成立18年来,共经历了6次牛熊转换,平均每3年一个轮回。其中最长的一次熊市也只有4年而已,如果上例中的58岁夫妻坚持投资,相信可以取得不错的收益。我们同样用贴现的方式计算,如果预期平均年收益率达到10%,那他们58岁时只需要投入6万至9万元的资金就能解决70岁前7年的旅游费用。
这样来看,投入的成本并不是很高,只是利用了时间效应,获取了不错的收益。
预留71~80岁医疗花费
年纪大了,身体的抵抗力难免下降,各类疾病总是不期而遇,特别在70岁以后,患上重大疾病的概率较年轻时翻了几番。正所谓有备无患,有了“健康基金”的储备,方可退休无忧。
这笔资金的产生同样可以通过较为积极的方式,因为使用这笔资金可能是在退休后10年甚至更远,即使是在70岁以前突发重疾,也可以用“旅游基金”逐步填补,毕竟,医疗费用的支出并非一次性的,太过保守的投资方式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本金、耗费更多的时间。
延用上例中58岁夫妻的例子,假如他们需要在71岁时留足20万元的“健康基金”,用10%的年平均收益率计算,那么在58岁时需要投入5.79万元,如果降低年平均收益率至5%,那么投入的资金就需要增加到10.6万元。
可以发现,预期收益率的差异对投入本金的影响不小,个人可以根据以往的投资经验,算算自己的年平均收益率,再做“倒算”。
筹划81岁以后机构养老金
80岁以上老人的子女大多也年过半百了吧,身为“夹心族”的他们可能没有精力照顾父母周全,机构养老成了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选择。特别是没有伴侣的老年人、空巢老人等等,可以在敬老院与“新朋友”谈天说地,排遣寂寞。
根据上海一中高档敬老院的报价,每月的托管费、护理费、伙食费相加从1000元至2000元不等,这样,一年的费用约12000元至24000元。
如果选择81岁时入住敬老院,首先可以将80岁前各类“基金”的结余拿出部分,支付入院手续费、体检费等一次性费用,再逐年使用“机构养老基金”的投资本息。在计算投入时,同样可以使用贴现的方式,对年龄、投资收益率来个预计,“倒算”即可。
我们可以发现,原本令人忧心的养老储备金其实并不那么可怕,即使离退休只有2年的夫妇,同样可以通过合理配置建立“旅行基金”、“健康基金”与“机构养老基金”,而关键在于利用时间价值,做到长期投入。
贴现
一种“倒计”投入成本的方式。
假如第二年初需要本息合共10万元,预计年收益为5%,那么第一年初需要投入10/(1+5%)=9.52万元。如果第二年初、第三年初各需要10万元,那么第一年初就需要投入10/(1+5%)+10/(1+5%)=18.6万元。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根据自己的预期花销和预期收益率,算算需要投入多少本金吧。计算时要特别留意投资的年数。
特别提示
对子女“自私”一点
准退休族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子女过于“慷慨”,一切都为子女着想,即使在他们工作后还要资助他们买房、买车;而对自己却过于“吝啬”,省下的每一元钱都为了让子女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样,准退休族的养老金自然难以保障,他们既难以依靠子女养老、又无法积累足够的养老金,所以,准退休族现在就应该“自私”一点,先安排好自己的养老金,再去帮助子女解决困难。
如果需要想子女提供经济支援,不妨立字为据,来个几年还清,这样既防止了“啃老族”,又能让自己生活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