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历史课程问题式教学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提高;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就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当前新课改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提问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巧设问题情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历史教学中很多问题的提出可以和创设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创设情境,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6课《对外友好交往》一课时,笔者就利用了学生都非常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创设情境。如在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一目时,笔者就引用了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创设情境,简单介绍事件之后,请学生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证明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驳斥和批判“藏独势力”分裂祖国的言行。这一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感觉到其实历史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它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并能为现实服务。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能为了迎合新课程教育理念,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结果只是追求了表面的形式,实际上却远离了新课程的要求。因此,一定要针对有意义的历史内容进行情境设置,同时情境设置要得当。
二、提问要注意把握“度”。
这个“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问题的数量和难度。提问的数量课前要根据上课的内容,教学目标,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准备,教师既不能整堂课都在向学生发问,也不能因为怕提问会耽误时间而一个问题都不提,采取整堂课由教师讲述的方式。另外,问题的难易程度的设计对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很大。提出的问题要避免两个倾向,一是问题提得过深,一是问题提得过浅。学生经过长时间认真思考也回答不出来或者甚至经过教师的引导也回答不出来的这类高难度问题问的多了,学生会对教师的提问产生恐惧感,这时即使教师给再多的思考时间,恐怕学生也无心思考问题而是在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老师点名来回答问题。问题过于容易,学生会因为轻而易举的找出答案而懒于思考,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同时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
教育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朱熹也说,“大疑则大进”。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对于学生来说,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效。因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才会促使学生去思考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时新知识就会产生,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也得到了更好锻炼。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改变以往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自己看书,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既然肯定文天祥抗元的爱国精神,为什么又要肯定元朝的统一呢?那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个问题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具有相当高的难度,这时教师就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给学生“释疑”。虽然问题是由教师解决的,但是在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能举一反三。
四、提問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同时历史课程目标还强调,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和学习潜力的健康发展与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启发性,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以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其中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果只是提出“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能在教材上找出答案“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这样的问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如果换成这样的问题:“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唐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工程建设项目,对隋唐之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对大运河的开凿,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大运河开通以后,南北交通方便多了。它的开通是件好事’;也有人认为‘开运河对当时劳动人民不是什么好事,是沉重的徭役负担’。上述两种观点哪种是对的?你是怎么评价大运河的开通的?”这样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难点,同时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争鸣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特定历史条件观察历史事件和全面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进行历史学科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提高;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就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当前新课改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提问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巧设问题情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历史教学中很多问题的提出可以和创设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创设情境,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6课《对外友好交往》一课时,笔者就利用了学生都非常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创设情境。如在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一目时,笔者就引用了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创设情境,简单介绍事件之后,请学生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证明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驳斥和批判“藏独势力”分裂祖国的言行。这一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感觉到其实历史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它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并能为现实服务。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能为了迎合新课程教育理念,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结果只是追求了表面的形式,实际上却远离了新课程的要求。因此,一定要针对有意义的历史内容进行情境设置,同时情境设置要得当。
二、提问要注意把握“度”。
这个“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问题的数量和难度。提问的数量课前要根据上课的内容,教学目标,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准备,教师既不能整堂课都在向学生发问,也不能因为怕提问会耽误时间而一个问题都不提,采取整堂课由教师讲述的方式。另外,问题的难易程度的设计对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很大。提出的问题要避免两个倾向,一是问题提得过深,一是问题提得过浅。学生经过长时间认真思考也回答不出来或者甚至经过教师的引导也回答不出来的这类高难度问题问的多了,学生会对教师的提问产生恐惧感,这时即使教师给再多的思考时间,恐怕学生也无心思考问题而是在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老师点名来回答问题。问题过于容易,学生会因为轻而易举的找出答案而懒于思考,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同时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
教育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朱熹也说,“大疑则大进”。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对于学生来说,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效。因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才会促使学生去思考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时新知识就会产生,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也得到了更好锻炼。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改变以往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自己看书,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既然肯定文天祥抗元的爱国精神,为什么又要肯定元朝的统一呢?那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个问题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具有相当高的难度,这时教师就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给学生“释疑”。虽然问题是由教师解决的,但是在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能举一反三。
四、提問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同时历史课程目标还强调,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和学习潜力的健康发展与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启发性,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以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其中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果只是提出“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能在教材上找出答案“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这样的问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如果换成这样的问题:“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唐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工程建设项目,对隋唐之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对大运河的开凿,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大运河开通以后,南北交通方便多了。它的开通是件好事’;也有人认为‘开运河对当时劳动人民不是什么好事,是沉重的徭役负担’。上述两种观点哪种是对的?你是怎么评价大运河的开通的?”这样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难点,同时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争鸣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特定历史条件观察历史事件和全面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进行历史学科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