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跨文化差异比较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汉语译成英语或把英语译成汉语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既涉及汉英两种语言本身的知识,也涉及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这就需要译者对汉英两种语言的特点、差异及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表达完整,翻译出的作品才会忠实于原作。
  关键词:英语;汉语;跨文化差异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它的运用方式集中表现了民族的文化特征。
  1.语言自身差异
  语言自身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差异。词汇的语义:一方面是词汇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词汇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本身意义相同的词汇,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其文化意义可能有相同、空缺和冲突等三种情况。
  1.1词汇本身的意义:laborer指干体力活的劳动者,worker既指体力也指脑力工人,而在汉语中,劳动者和工人没什么区别。ambition在中国词典中意味着野心,但在美国词典中还有进取心的意思。中国文化中的“客气”,在英语中很难找到恰当的对应词。汉语中的“关系”和英语中的relation也不完全对等,“关系”在汉语中可能是个具体的概念,如,“他的关系很硬”是指他认识人好办事等,而在英语中“relation”则表示抽象的概念。
  1.2词汇的文化差异:文化意义相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通常没有麻烦,问题在于文化意义空缺及文化意义冲突的词汇,往往导致交流达不到目的,引起误解甚至交际失败。
  英语中的hippy,cowboy,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一定不知其意。同样汉语中的“民办教师”“农转非”“希望工程”等词,英美人也难解其意。在中国代表帝王的龙,在英美却是邪恶的化身,因此汉语的“亚洲四小龙”只好译成“Four tigers”。中国共产党党旗上镰刀和铁锤图案,在德国人看来却如临大敌,避之唯恐不及。英语中“bat”通常是丑陋、凶恶的代名词,而对于中国人,就因为“蝠”与“福”同音,便将蝙蝠视为幸福的象征。又如“peasant”(农民),毫无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
  2.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在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南面为主,北面为朝”,南为尊北为卑的传统,人们经常说“从南到北,南来北往”,“南”的方位在说法上常常置前。而英语文化却恰恰相反,英美人从英语地域文化上来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自然是“from north tosouth”,“北屋”為“a room with southern exposure”。诸如“西北”、“西南”、“东北”、“东南”之类的方位词语,英语方位在说法上也和汉语文化相反,分别为“northwest ”,“southwest”,“northeast”,“southest”。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east wind)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象征“寒冷”、 “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在诗的最后,诗人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Oh,the west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理解此诗时应对这一地域文化差异作一注释,否则会给缺乏英国地域文化知识的一些汉语读者造成困惑或误解。
  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里却平淡无奇,毫无文化意义。这就是文化的个性和差异。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具有老黄牛精神。古往今来我国不少名家皆喜以牛自喻:鲁迅先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明代名臣蒋冕年迈衣锦还乡后,皇上御诗,称其为“江南――老牛”,蒋冕也作诗谢辞:“老牛用力已多年,劲破皮穿只想眠,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用苦加鞭”。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耕牛与农民朝夕相处,且勤劳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国人对牛的热爱和赞誉。与中国不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牛则很少干活,因此马在英美文化中则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
  3.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有神话中的“龙王”,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交流、理解时应予注意。例如,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时,把它英译为“Man propses,God disposes”,似乎神形兼备,汉语成语巧对英语谚话。但由于两者存在着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层的文化差异,译文就有使刘姥姥由信佛变成了西方基督教徒之嫌了。因为严格地说,此例中的“天”与“God”并不完全对应。在此认为用“Heaven”来代替“God”更忠实于原文。
  4.结束语
  总之,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我国正面临世界多元文化的撞击,其中仍将以西方文化(欧洲及北美文化)为主要的文化源。无庸置疑,中西文化交流的扩大和深化必将进一步使中国更加了解世界,也必将令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何志伦.论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南京师范大学,2007.
  [2]薛勤,陈国红.从文化传统差异角度辨析英汉语言内涵差异[D].改革与开放,2012,15(17)51:121.
  [3]梁景;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中的差异表现[D].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12(14)02:155-77.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结合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特点与高校教学中课程重修的要求,提出了两者结合下的重修模式,并在实际教学中对线性代数重修进行了实践探索,通过数据分析对该模式下的使用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对结果分析并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了微互动课堂介入模式下的重修方案。  关键词:线性代数;慕课思维;重修方案  一、“微互动课堂”介入模式下线性代数重修方案提出的背景  1.1 高校公共数学类课程重修的现状分析及预期目标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加广泛,其中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备受教师的重视。在应用统计学中,应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可以有效的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机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便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网络环境;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  0.引言  应用统计学作为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重要课程,具有理论
期刊
摘要:微课教学方法已成为国内外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学者纷纷开展微课教学方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目前,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对微课教学方法进行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医学教育中的微课教学法应用研究几乎空白。本文分析了微课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社会认知理论为视角。  关键词:微课教学法;临床教学;应用;社会认知理论  微课教学方法已成为国内外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學者纷纷开展微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越来越普遍,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基于此,笔者对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了分析,首先指出了新媒体的作用及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然后给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建议,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合理有效地应用新媒体。  关键词:新媒体视域;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前言:新媒体一经出现,就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微博、
期刊
摘要: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受重视程度有限,课程设置、教材、课堂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翻转课堂模式对大学英语翻译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翻转,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各方面进行变革,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流,社会各行业对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这也对大学英语教
期刊
摘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这句揭示为人之师道本质的名句,其实已经把“传”、“受(授)”、“解”上升为教师的职业技能来要求了,而这就时师范生需要强化的语言实践能力。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是那“一缸水”,这是教师的“底气”,是根本。而如何把这“水”给学生,成为他们的“一杯水”,这又是教师“功夫”的关键。所以,教师语言能力是师范类学生一项必须的职业基本功,是我们获得全面发展并终身受用
期刊
摘要:传统卫生法学教学教学方法单一、目标狭隘,将参与式教学方法运用到卫生法教学中有利于增强课堂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卫生法学教学改革中,可以运用案例讨论、翻转课堂、情景教学、合作学习以及模拟法庭等多种参与式教学形式,同时也要有科学的考评机制作为保障。  关键词:参与式卫生法学教学翻转课堂情景教学  2010 年7 月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 ( 2010 - 2020) 》提
期刊
摘要:高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开设,是为了帮助高职生端正思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本文对这些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几个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法,以期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生踏入高校的大门后,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
期刊
摘要:国内教育模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不仅只是作为学科的发展,更应当是要满足当前全球化形势下的教育、交往需求。因此,应使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调整符合需求,本文主要对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模式进行研究,针对当前社会中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模式研究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程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当今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全球化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得到相应的改革,各类产业结构同时做出了优化和调整,进而对创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在现代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为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如今高校为使人才能适应时代形势,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技能,更需重视学生创业方面的创新能力培养,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与教育教学工部门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形势下,运用恰当的教育机制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