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追寻海的秘密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aoxin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出来了,出来了!”2018年5月13日下午5时,辽阔的南海西沙海域,“探索一号”科考船在万顷波涛中轻轻晃动着,人们在焦急中静待见证奇迹的时刻。
  “深海勇士”号深潜器平稳浮出水面,大家欢呼着一拥而上,热切地注视着深潜器的舱门。
  82岁的汪品先纵身一跃,稳稳地跨上深潜器最后一级阶梯,银发与红蓝相间的潜水服被辽阔的大海映衬得特别鲜亮。他左拳紧握放在胸前,沧桑的脸上笑容坚毅。
  这一刻,汪品先期待了整整60年。
  时光随着记忆回溯到1955年,汪品先以优异的成绩从高中毕业,随后到莫斯科大学留学。从北京到莫斯科,还没等一行中国留学生从生活上的不习惯中调整过来,学习上的挑战接踵而至。
  讲台上,一位大胡子教授侃侃而谈,讲台下,一群学生目瞪口呆。晦涩难懂的俄语发音,层出不穷的专业名词,犹如一记记闷棍,把莫斯科大学古生物学系的中国学子们打蒙了。
  汪品先却气定神闲,高中三年打下的俄语基础,让他在专业课程学习上如虎添翼。他的随堂笔记成了全系中国留学生的抢手货,就连大胡子教授看了汪品先的笔记本都高兴得胡子直翘:“了不起!”
  5年的留学生活很快结束,“我曾经在伦敦的博物馆里见过来自西藏的化石,太漂亮了,建议你一定要去那个神秘的地方工作。”临别前,十分欣赏汪品先的大胡子教授给他提出建议。所以,汪品先在自己的工作分配志愿书里只填了一个想去的工作地点——西藏。
  但是,当汪品先满怀热忱地拿到派遣单时,却发现自己被分配到老家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工作。那里正筹建海洋地质系,汪品先虽略有遗憾,但在他心中,国家的需要是第一位的。
  到学校报到后,他发现系里连条舢板船都没有,海洋科研的设备更无从谈起。一个废弃车间是他的实验室,一台很难对焦的显微镜是他全部的科学仪器, 一本《俄罗斯古生物学大全》是他最重要的参考文献。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很多方面的研究都刚刚起步,研究设备也缺乏,但与所有新中国的建设者一样,汪品先心中有的是工作的激情。
  崛起中国海洋研究
  凭着5年的留学经历,再结合自己平时的所思所想,汪品先的科研工作起步了。他在南海进行第一次科考,获得很多一手资料。那时中国还没有实力将科学家送入海底,但神秘的海床中蕴含的丰富宝藏打开了汪品先对深海的向往之门。
  “当今世界开采的石油1/3以上来自海底,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要追赶上发达国家,我们必须搞清楚海底是什么样的。”结合科考成果,汪品先的《中国海洋微体古生物学》由德国和中国联合出版,引起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法国一家专业杂志给出的评论是:“中国海洋研究崛起了。”
  随后,汪品先抓住南海处于东亚季风区的特点,联合了国内其他科学家,向国际大洋钻探学术委员会提交了《东亚季风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建议书。
  1997年,中国成为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参与成员国。该计划由19个参与国共同出资,航次根据各国科学家的竞争安排,每个钻探航次由国际专家组根据成员国科学家提供的建议书投票产生。当年,汪品先的建议书得票最高,一举拿下了编号为ODP184的航次。
  ODP184航次在南海实施,时年63岁的汪品先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登上科考船。开钻前,船长下令升起中国国旗。国旗猎猎作响,汪品先心潮澎湃。
  跑道上的最后一圈
  2018年5月,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深潜器投入实验,汪品先紧锣密鼓地开始准备。
  5月10日,“探索一号”科考船载着60名工作人员驶向西沙海域。8名下潜科学家名单里,汪品先排在第一位,工作人员和学生大吃一惊:“这太冒险了,您不能下去!”
  汪品先态度坚决地说:“喊了半辈子进军深海,这次终于等到机会了,这可能是我跑道上的最后一圈,一定要跑完。”
  5月13日一早,“深海勇士”号缓缓吊离甲板,脱缆后,以每3分钟100米的速度下潜,最终下潜到1400米左右的海底。汪品先兴奋得像个孩子,瞪大眼睛盯着舷窗。“我们首先看到了冷泉,這还是在西沙群岛地区第一次遇到冷泉。”有冷泉意味着这儿的海底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生物系统。
  “冷泉像海底生物的家园一样,我们看到了贻贝类、多毛类动物以及海星、海胆,还有鱼和螃蟹游来游去。我抓了一只半米宽的螃蟹,可惜它不听话地乱动,结果壳被机械手抓碎了。”汪品先一脸惋惜。
  “作为一名海洋科学家,到海上观察研究大海是很平常的事。我期待有更多的海洋科学家走出实验室,到大海中来。”汪品先说。
  现代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类的好奇心。在6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汪品先正是被好奇心不断引领着,一步步深入探索海洋与地球科学的前沿奥秘。从第一次以首席科学家身份主持设计国际大洋钻探航次,到推动我国大洋钻探“三步走”;从主持我国“南海深部计划”,到建造我国海底观测网,他的每一次好奇,都与国家海洋地质研究视野紧密相连。
  在“探索一号”科考船上,汪品先每天参加科考讨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认真倾听小辈们的意见,与大家一起规划考察路线,并根据实际情形,实时修改原先计划,谦逊而随和。
  谈到年龄这么大了还亲自参与一线海测,汪品先幽默地说:“到了我这把年龄,都是排着队等着‘走’的,有的人还要来插队。而现在,我国的海洋事业迎来了最好时机,可以做许多我年轻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到老了该谢幕的时候反而有机会登场,怎能不抓紧宝贵的时间?”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南京一场大雪之后,顾晓明和自己的教练、校友一行四人去蟠龙湖森林公园跑步。“雪面上有山里小动物留下的痕迹,我们一边跑一边听到脚下的雪发出沙沙的声音,一个转弯,再一个转弯,在接近自然的环境里奔跑,这种感觉很特别。”南京慧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顾晓明和他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校友聚在一起,为一个跑步活动备赛。  无论跑了多少年,他总是很享受跑步的体验:思维非常聚焦,同时也非常活跃,“跟同伴交流的时候,言
期刊
嫁给不懂浪漫的刘教员  高中毕业那一年,因为文化课差了一点,刘传健没能通过空军招募飞行员的考试。拿着成绩单,刘传健满眼泪水,倔强地看向蓝天,“我要飞!”在家人的反对声中,他选择了复读。第二年他以文化课超过录取分数线几十分的成绩,顺利通过空军招飞考试。  在部队,刘传健技术精湛,后来成了一名飞行教官。在此期间,经朋友介绍,刘传健认识了在重庆市第二师范学院当老师的邹函。出生在军人家庭的邹函性格爽朗,第
期刊
“我来过,闻过花香……当我平躺,请不要为我悲伤……”8772乐队的歌声如山涧中潺潺流水缓缓起伏,沁人心脾。这支乐队名称奇怪,成员也比较特别,他们都患有罕见病。他们曾被病痛羁绊,陷于灰暗的世界;邂逅音乐后,他们以梦为马,开启了肆意挥洒的人生。信念照耀现实  2019年8月14日,8772乐队的首张原创专辑《从不罕见》在北京举办发布会,观众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和祝福。  8772是乐队的名字,是“病痛挑战
期刊
因公出差,住的酒店旁边是李厝村,属于潮州市饶平县钱东镇。  午后阳光明亮,天空湛蓝无际,到村里走一圈。李氏祖祠、小学、菜场、新新旧旧的居舍……几十年过去,乡村经历了许多变化,留下粗砺的时光痕迹,老年人还是旧日的装束,年轻人早已是流行的新潮。唯独不变的是功夫茶,老老少少慢悠悠地喝,时间被小小的茶盅一杯杯展开,固守着潮州人的生活节奏。  在路边,看到一个卖米粉的小摊,不问价格先要一碗。端上来一看,货真
期刊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最早建立在挹江门城楼上, 当时的馆名于1986年由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题写。2009年4月,为了纪念渡江胜利60周年暨南京解放60周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在长江与秦淮河交汇的三汊河口公园,建设了新的渡江胜利纪念馆。  新馆由主展馆、下沉式广场以及胜利纪念广场构成。远远望去,能看到胜利纪念广场上矗立着的大型群雕“千帆竞渡”。群雕由六组大型红色立柱组成,共计49根,柱体截面为红色
期刊
以前从未想到茶会与我结缘,从未想到一杯绿茶会在我的生活中显示如此重要的意味。  小时候家境清贫,母亲每次去茶叶店,买回的都是一包包廉价的茶末,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喝茶时就是要鼓起腮帮,吹一吹杯中的那层碎末,以为茶天生就是黄色的。对于茶的所有认识概括起来只有一句话:茶是一种黄色的有微苦味的水。  喝也无妨,不喝也无妨,这么浑浑噩噩地喝了许多年的茶,有一天来了一位朋友到我处做客,坐下来就说,新
期刊
几年前,有同学好奇问我:“你是哪里人?”我想了想,从祖籍、血缘来看,自己算得上半个南京人半个上海人。同学觉得匪夷所思,这算什么答案。他好心提醒我,會讲哪里的方言,就是哪里的人。绞尽脑汁,我才发现,自己词库里的方言屈指可数。我如实告诉他。“那你好可怜。”当时,我认为他的同情很无趣。  前不久,在大众书局信手翻书,看到了由南京作家叶兆言写的《南京人》,才发现对于其他人而言,何为故乡。突然发现自己内在空
期刊
美如画的滨海古城  闻着海风咸咸的气息,一路迎着阳光,我来到了索维拉。美国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曾写过一首歌,名为《沙石筑成的城堡》,歌中那座城堡,就位于他居住的迪阿巴特村和索维拉之间。这两个城镇仅仅相隔十公里,却有绵延五公里、細软又金黄的沙滩。如果从远处的沙丘向西望去,细沙像一卷画布在海岸旁缓缓铺成。  连绵的沙滩分开了撒哈拉沙漠和大西洋。在金黄的沙滩上,游人可以骑上骆驼,沿着海岸线北上,感受
期刊
《禁地青春》  魏世杰 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作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的新书,它是国内第一部记录核基地里人们生活的纪实作品,讲述了近百名科学家、工程师的工作、爱情和人生遭遇,展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艰苦岁月,以及令人惊叹的牺牲精神。《环球咖啡之旅》  张世秋 等著  中国地图出版社  作者精心挑选了38个国家的绝佳咖啡馆、烘焙坊和种植园,通过丰富的主题图片、咖啡知识专题,以及与咖啡
期刊
2018年12月19日,英国著名的《自然》杂志评选出本年度“十大科技人物”,来自中国的天才少年曹原位列榜首。这位中国科学家,凭借在石墨烯超导上的杰出贡献,掀开了世界物理学新的一页。  因材施教成就天才少年  曹原3岁时跟着父母从老家来到深圳。在当地景秀小学读书时,他是有名的捣蛋大王,老师刚说出题目,没等同学们思考,他就会喊出答案。老师对这个不守规矩的学生很头疼,但不得不承認,这孩子实在聪明。  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