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与数学经过20多年的推广与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关于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从技术层面分析,认为信息技术是处理复杂的画图、繁琐的计算和数据的强大工具,能极大提高作图、运算和数据处理的效率和效果;信息技术是构建“多元联系表示”的数学学习环境的工具;信息技术能提供数学实验和其他数学实践活动的手段;信息技术能促进数学思维; [2]从使用角度分析,认为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建构工具。
在信息技术整合的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简单的黑板搬家,学生就是在“看电影”,更有甚者从“人灌”变成“电灌”甚至“人机共灌”,还有的更是为了用而用,摆摆花架子,虽然这些应用可以省去了老师写黑板的辛苦,但是同时也就省去了学生思考数学的时间,思维得不到训练,当然学生能力就不会提高。因此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一定要注重实效,注重实效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抓住本质,学会数学思维,提升能力。通过优化教学行为,将各个教学环节高效地整合到一起促进学生高效地参与数学学习,并获得优秀的认知成绩、良好的认知结构、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较强的效率意识、浓厚的理性思维、较强的数学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
一、必须是在适合的地方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这样的信息技术整合才具有生命力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便携、快捷、准确、信息处理功能强大的特点,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将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恰当呈现,形成学习资源;通过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实施教学,让学生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来探究、发现、获取、验证,从而形成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本质,形成数学认知结构,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例如:七年级下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一道题:已知某一铁路桥长1000米,今有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用1分钟,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是40秒,则火车的速度是多少?火车的长度是多少?对于这种问题学生听老师讲就会,实际做题的时候就容易出错,这是因为这道题的运动路线较复杂,学生不容易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把比较抽象的问题变成直观易懂的问题,利用课件做出这道题的情境,学生就可以看出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的路程等于火车长加上桥长;火车完全在桥上的路程等于桥长减去火车长。这样,这道题就很容易解决了,而且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也能解决了。通过课件演示,本节课的难点突破了,比单纯在黑板上画路线图的效果要强的多,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要与数学生活实际相整合 ,这样的信息技术整合才具有生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比如我在教学《统计》的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校门附近的路口交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作业”、“零花钱”、“吃蔬菜”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三、信息技术要与数学形式、数学方法相整合,这样的信息技术整合才具有生命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结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 在我们学校,白板技术已经开始运用,无论出示什么内容都非常快捷,不耽误任何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课件的设计和使用的整合必须要能够体现学生的思维,这样的信息技术整合才具有生命力
当教学目标、内容确定之后,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只能靠“怎么教”了,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对象,为何效果不一样呢?课件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思维过程,在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就要有所体现,即便是学生的思维出错,出错才能才能产生认知冲突,才能更好的进行思辨,促进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比如,我在讲授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的《勾股定理》时,探究“正方形A的面积加上正方形B的面积等于正方形C的面积”,黑板板书和画图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完成,我结合信息技术利用《几何画板》和Flash两个软件制作一些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如下图),就把方格展示正方形面积的关系和赵爽弦图做出来了,学生也在这个新鲜的视觉吸引下牢牢记住了勾股定理的证明。
此外,在学习“赵爽弦图”(如上图)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埃及古人结绳法”也可以用多媒体信息软件完成。用多媒体创设原生态的场境,使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
总之,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一定要注重实效,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恰当,要能够动态展示数学对象,演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能够进行数学实验,能够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课堂。
参考资料
[1]廖运章高中新数学课程使用信息技术的调查与思考[J] 数 学 教 育 学 报 2006.(8):83~86
[2] 王光明.高效数学教学行为的归因[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5):75-78
[3] 曹一鸣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究《课程·教材·教法》,2003.(1): 46~48
在信息技术整合的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简单的黑板搬家,学生就是在“看电影”,更有甚者从“人灌”变成“电灌”甚至“人机共灌”,还有的更是为了用而用,摆摆花架子,虽然这些应用可以省去了老师写黑板的辛苦,但是同时也就省去了学生思考数学的时间,思维得不到训练,当然学生能力就不会提高。因此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一定要注重实效,注重实效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抓住本质,学会数学思维,提升能力。通过优化教学行为,将各个教学环节高效地整合到一起促进学生高效地参与数学学习,并获得优秀的认知成绩、良好的认知结构、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较强的效率意识、浓厚的理性思维、较强的数学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
一、必须是在适合的地方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这样的信息技术整合才具有生命力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便携、快捷、准确、信息处理功能强大的特点,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将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恰当呈现,形成学习资源;通过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实施教学,让学生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来探究、发现、获取、验证,从而形成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本质,形成数学认知结构,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例如:七年级下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一道题:已知某一铁路桥长1000米,今有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用1分钟,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是40秒,则火车的速度是多少?火车的长度是多少?对于这种问题学生听老师讲就会,实际做题的时候就容易出错,这是因为这道题的运动路线较复杂,学生不容易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把比较抽象的问题变成直观易懂的问题,利用课件做出这道题的情境,学生就可以看出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的路程等于火车长加上桥长;火车完全在桥上的路程等于桥长减去火车长。这样,这道题就很容易解决了,而且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也能解决了。通过课件演示,本节课的难点突破了,比单纯在黑板上画路线图的效果要强的多,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要与数学生活实际相整合 ,这样的信息技术整合才具有生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比如我在教学《统计》的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校门附近的路口交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作业”、“零花钱”、“吃蔬菜”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三、信息技术要与数学形式、数学方法相整合,这样的信息技术整合才具有生命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结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 在我们学校,白板技术已经开始运用,无论出示什么内容都非常快捷,不耽误任何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课件的设计和使用的整合必须要能够体现学生的思维,这样的信息技术整合才具有生命力
当教学目标、内容确定之后,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只能靠“怎么教”了,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对象,为何效果不一样呢?课件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思维过程,在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就要有所体现,即便是学生的思维出错,出错才能才能产生认知冲突,才能更好的进行思辨,促进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比如,我在讲授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的《勾股定理》时,探究“正方形A的面积加上正方形B的面积等于正方形C的面积”,黑板板书和画图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完成,我结合信息技术利用《几何画板》和Flash两个软件制作一些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如下图),就把方格展示正方形面积的关系和赵爽弦图做出来了,学生也在这个新鲜的视觉吸引下牢牢记住了勾股定理的证明。
此外,在学习“赵爽弦图”(如上图)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埃及古人结绳法”也可以用多媒体信息软件完成。用多媒体创设原生态的场境,使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
总之,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一定要注重实效,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恰当,要能够动态展示数学对象,演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能够进行数学实验,能够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课堂。
参考资料
[1]廖运章高中新数学课程使用信息技术的调查与思考[J] 数 学 教 育 学 报 2006.(8):83~86
[2] 王光明.高效数学教学行为的归因[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5):75-78
[3] 曹一鸣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究《课程·教材·教法》,2003.(1): 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