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部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农村有着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为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我们为何不好好利用这一得天独厚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的目的呢?
一、体验自然风光之美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其作文的兴趣在具体的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是很容易激发出来的。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诗如画般美丽的大自然是他们成长的摇篮:看绿树红花,听百鸟鸣唱,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我只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们便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闭门冥思苦想地作文,所以,学生思维特别活跃,作文写得有声有色。
二、诉家乡富饶之情
应该说,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间接认识的。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他们可以直接闻到麦花的幽香,掰到金黄的玉米,吃到鲜美的樱桃,摘到娇嫩的苹果;可以看到豌豆生根,目睹蚕儿入眠;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临海的更可以赶个“小海”,品尝蜻蛤、螺蛳之类鲜美无比的海鲜。这一切会使学生们深深觉得:生在鱼米之乡的幸福,长在沿海地区的优越,从而激发了他们为家乡感到自豪的情感。这样,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三、抒家乡飞速发展之情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这又是作文的极好素材。我带着孩子们参观山东丽鹏包装有限责任公司、中韩新兴工业园区、养貂(貉)专业户、网上养鸡专业户、特种农作物种植专业户等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反差中感受今天的巨大变化。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他们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
四、赞纯朴民风
与城里人相比,農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孩子们的身边。欢乐祥和的春节、祭奠祖先的清明节、粽子飘香的端午节、全家团圆的中秋节、男婚女嫁的喜庆等等,无不带给孩子们许多欢乐,也都是他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并赞之于笔端,是习作极好的素材。
五、体验劳动的苦甜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如,有一位同学在《喂小兔》的一文中写道:
“……当我捧起饭碗时,我突然想起来:小兔还没吃晚饭呢!它这时一定像我一样,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呢!这小兔可是我一手养大的呀,从来没有挨饿过,要是今天饿坏了咋办?想到这儿,我就放下饭碗……”
看,自己养大的兔儿,深知不易,多么宝贝呀!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呢!
通过尝试,我深深地体会到:
(1)跳出“作文”教学作文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保证。通过在作文中尝试综合实践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习作之所以难以跳出假、大、空的怪圈,主要是因为我们教师的作文教学视野狭窄,没有能够“跳出作文来教学作文”,而是死死地盯住教材不放。要知道,我们的作文教学目标不仅是习文,更是育人!我们的一篇习作教学时间可以是传统的丽课时,也可以是一天、一周,甚至更长!我们的作文教学地点不仅是教室。也可以在室外进行,甚至可以走出校门,走进农村的大自然中进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作文”教作文,以人为本,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习作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段段真实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习作教学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2)情感的激发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关键。
我在作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相机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捕捉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及时强化积极的情感,消除消极的情感,让学生带着积极而强烈的情感去写作文。在学生享受大自然之美时,强化他们的愉悦之情;认识到家乡富裕时,强化他们的自豪之情。继而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愉悦之情、自豪之情等等,去讨论、交谈、写作,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的习作有了真情实感!
总之,辽阔的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勤于开拓,科学地开展作文综合实践活动,定能帮助学生找到习作的活水,使学生的习作呈现出盎然生机。
一、体验自然风光之美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其作文的兴趣在具体的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是很容易激发出来的。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诗如画般美丽的大自然是他们成长的摇篮:看绿树红花,听百鸟鸣唱,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我只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们便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闭门冥思苦想地作文,所以,学生思维特别活跃,作文写得有声有色。
二、诉家乡富饶之情
应该说,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间接认识的。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他们可以直接闻到麦花的幽香,掰到金黄的玉米,吃到鲜美的樱桃,摘到娇嫩的苹果;可以看到豌豆生根,目睹蚕儿入眠;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临海的更可以赶个“小海”,品尝蜻蛤、螺蛳之类鲜美无比的海鲜。这一切会使学生们深深觉得:生在鱼米之乡的幸福,长在沿海地区的优越,从而激发了他们为家乡感到自豪的情感。这样,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三、抒家乡飞速发展之情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这又是作文的极好素材。我带着孩子们参观山东丽鹏包装有限责任公司、中韩新兴工业园区、养貂(貉)专业户、网上养鸡专业户、特种农作物种植专业户等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反差中感受今天的巨大变化。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他们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
四、赞纯朴民风
与城里人相比,農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孩子们的身边。欢乐祥和的春节、祭奠祖先的清明节、粽子飘香的端午节、全家团圆的中秋节、男婚女嫁的喜庆等等,无不带给孩子们许多欢乐,也都是他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并赞之于笔端,是习作极好的素材。
五、体验劳动的苦甜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如,有一位同学在《喂小兔》的一文中写道:
“……当我捧起饭碗时,我突然想起来:小兔还没吃晚饭呢!它这时一定像我一样,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呢!这小兔可是我一手养大的呀,从来没有挨饿过,要是今天饿坏了咋办?想到这儿,我就放下饭碗……”
看,自己养大的兔儿,深知不易,多么宝贝呀!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呢!
通过尝试,我深深地体会到:
(1)跳出“作文”教学作文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保证。通过在作文中尝试综合实践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习作之所以难以跳出假、大、空的怪圈,主要是因为我们教师的作文教学视野狭窄,没有能够“跳出作文来教学作文”,而是死死地盯住教材不放。要知道,我们的作文教学目标不仅是习文,更是育人!我们的一篇习作教学时间可以是传统的丽课时,也可以是一天、一周,甚至更长!我们的作文教学地点不仅是教室。也可以在室外进行,甚至可以走出校门,走进农村的大自然中进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作文”教作文,以人为本,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习作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段段真实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习作教学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2)情感的激发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关键。
我在作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相机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捕捉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及时强化积极的情感,消除消极的情感,让学生带着积极而强烈的情感去写作文。在学生享受大自然之美时,强化他们的愉悦之情;认识到家乡富裕时,强化他们的自豪之情。继而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愉悦之情、自豪之情等等,去讨论、交谈、写作,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的习作有了真情实感!
总之,辽阔的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勤于开拓,科学地开展作文综合实践活动,定能帮助学生找到习作的活水,使学生的习作呈现出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