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校长课程规划
课程规划一般指的是国家课程规划或专业、学科课程规划、教材编制专家的课程规划、学校课程规划及教师课程规划,等等。本文提出校长课程规划这一概念,既与以上概念相联系,又与它们相区别。首先,校长课程规划与以上各种课程规划同属于一个概念和行为系统——课程规划,它是在国家课程规划的框架中和指导下进行,包含了教材编制专家的课程规划的实践方案,是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课程规划的对象和方向。其次,校长课程规划又与多种课程规划存在着行为主体和任务指向上的根本差异。例如,国家课程规划的行为主体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专家,任务是制订全国范围内某一类别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要求、评价要求等基本内容;而校长课程规划的行为主体是学校的校长和主管课程、教学的副校长,任务是规划本校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和课程发展。
当前,学校施行的课程规划,除了校长课程规划,还有学科组课程规划、年级课程规划和教师课程规划。它们与校长课程规划共同构成学校课程规划。校长课程规划为学科组、年级和教师个人的课程规划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和框架。因此,在有的研究文献中所阐述的学校课程规划,如果用校长课程规划一词替代会更为恰当,因为它们并没有将学科组、年级和教师个人的课程规划包括进去。
校长课程规划,首先包括校长对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和发展做整体性规划,也包括校长对某类课程甚至某门课程的实施与发展进行规划。在这两个层面的规划中,前者是宏观的、整体的,后者是微观的、个别的。一般情况下,后者服从于前者。但是,当后者从质和量两方面有突破性发展时,它又有可能带动前者的变革。
研究者们一般将学校课程规划界定为对学校的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进行全面的规划。本文认为,作为校长课程领导的第一步,校长课程规划重在课程方向的整体把握、课程体系的全面构建、课程资源的总体分配和确定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旨在为课程的具体实施提供目标和基本框架,而不是指向学期课表的具体安排、课程的实施、教学的日常监控与管理、评价制度的具体建立与操作等。
二、加强校长课程规划的必要性
1.校长课程规划是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必然产物
校长课程规划是新课程实施的本质要求。在原有的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课程体系是既定的、静止的、封闭的,学校的任务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而在新的三级管理体制下,学校课程是“既定课程 待定课程”——待定课程需要由学校填补和开发;课程是动态发展的——不仅校本课程处于不断的优胜劣汰的发展过程,即使是国家课程,也处于一种持续性发展的状态;课程是开放性的——校本课程对学校开放、对教师开放、对社区开放,国家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开放、对教师开放。例如,从国家课程的模块来说,学校有权自主选择选修模块,安排各模块的学习顺序;从教学内容来看,参考教材的单元内容主要是提供知识的点和线,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基础补充丰富的细节材料和拓展材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基础,自主安排单元进度。可见,新课程下,学校、校长、教师有了更多的课程决策权,与此相随的则是对他们的课程决策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的要求。
在这种分权的、动态发展的、开放的课程框架下,课程规划成为了学校课程管理的核心工作。其中,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掌舵者和责任人,必须承担起规划本校课程的主要职责。这项职责既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落实,也包括对校本课程的规划。这项新的职责要求校长必须用现代课程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课程的基本内涵、学校课程的应有类型、各类课程的教育价值、课程有效实施与良性发展的基本规律等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包括课程规划在内的课程领导能力。
2.校长课程规划是打造办学特色的必然要求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风格。只有当学校拥有一定的课程决定权时,学校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办学风格。因此,三级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为学校的特色化办学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特色化办学成为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教育规划纲要》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这项政策在为学校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高中校长们提出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形成什么样的学校特色?怎样形成特色?可见,课程规划已成为校长们不得不承担的一项任务。
3.学校课程规划必须以校长课程规划为核心
如前所述,学校课程规划包括校长、学科组、年级组、教师个体等多类主体承担的课程规划。在这多类课程规划中,校长课程规划占据着引领性地位。首先,校长课程规划决定了学校课程的基本框架、主要特色以及课程资源的基本配置,其他主体的课程规划必须在此框架下进行。其次,校长课程规划还应起到引领课程发展的作用,通过审察时势、分析校情,校长要把握时机,及时地将学校课程分阶段地推上更高的发展台阶。
为什么必须要由校长来承担课程规划的引领性任务呢?首要原因是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各种资源在学校内部分配的决策者。只有校长,才拥有充分的权力来安排学校的人力和物资资源。其次,学科、年级和教师个体都难免会受到部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私心影响,在课程规划时有可能在课程结构上向自身倾斜,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或影响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而校长,因其所处位置超越了年级和科组,他的利益是和整个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此,他更有可能从学校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来规划课程。
三、校长课程规划的主要任务
1.课程目标规划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没有明晰的课程目标,课程建设将杂乱无章、缺失特色。课程目标确定后,将直接指导课程体系、课程门类、开设顺序、时间分配、教材选择、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事项的建构或安排。校长对课程目标进行规划,至少应包括全校和个别课程两个层面。
(1)全校层面的课程目标规划
全校层面的课程目标应围绕两个问题来设定:第一,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第二,学校要打造什么样的办学特色?第一个问题需要目标制定者对社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政策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课程目标的制订要符合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同时从以人为本的精神出发,还要知道人的幸福生活需要以哪些基本素质为前提。第二个问题需要目标制定者对学校传统和现状有正确的认识,对学校的发展方向有合理的把握。目标制定者应有意识地将课程目标与学校特色发展设置在同一轨道上,让前者服务于后者。两个问题相结合,校长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经济、文化特点,学校办学传统,生源特点,办学物资条件、经费条件和师资条件等现状来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和学校发展,同时又具有较高可行性的课程目标。
以我校为例。从所在地区来看,广州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经济发达,对外交流活跃,人口素质较高;从学校传统与现状来看,作为百年名校,我们有着悠久的优质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从生源和师资来看,作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校,我们有着充足和优秀的生源,同时,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教学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近年来,通过大力引进高学历人才,在职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已超过1/3。基于这种高层次的地区和学校条件,我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号召,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学校的课程目标。在具体的落实环节中,结合我校的体育、艺术特色教育传统和高学历师资队伍,通过重点发展体育、艺术和科技创新类课程来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程目标。目前,由于教育成果显著,若干品牌课程实现了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我们的体育、艺术和科技教育三大特色已为同行和社会所广泛认可。
(2)个别课程层面的课程目标规划
它指向某一门课程或某一类课程。校长除了要主持全校层面的课程目标规划,还需要引导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的发展。校长作为学校发展方向的领路人,应该从学校发展的需要,及时发现发展较快、实施效果有显著进步的课程,为它们制订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推动它们上台阶。同时,由于课程的实施与发展,牵涉到人员、物资、场地和资金的分配,而校长拥有学校各种资源的分配权,能够为这些课程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因而能够直接、有效地推动这些课程的发展。与整体课程目标的规划不同,个别课程目标的规划,并非校长的专属权,教师个人、科组、中层管理者也拥有这种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个别课程层面的课程目标是服务于全校层面的课程目标的。例如,我校在锻造体育、艺术和科技教育三大特色教育项目的过程中,校长做到了密切关注这三个领域中各门课程的发展,经常与开课教师沟通,了解他们的课程发展状况和学生发展成果,及时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并提出更高的课程发展要求。以无线电测向课程为例,校长在2004年亲自为无线电测向课程立项,提出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在该项目获得全国冠军之后,校长又及时地提出了“三年全面发展、四年达到国内较高水平,五年走出国门”的目标。正是在步步提高的目标推动下,我校无线电测向实现了课程化、社团化、品牌化,做到了国内称雄、国际夺金。2008年至今,连续四年夺得全国赛的冠军;2009年12月,广东实验中学无线电测向队接受授牌,升格为无线电测向国家青年队;2011年,我校无线电测向队(国青队)代表中国参加“第八届亚太地区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取得5金5银4铜的辉煌成绩,为国家争得了极大荣誉。
2.课程体系规划
拟定了课程目标,接下来校长课程规划要完成的便是建构课程体系,制订文本化的课程实施方案。在课程体系的规划中,首先要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课表中安置下来:确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高中各学年中的课时数,确定选修模块,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各块内容的实施时间,对校本课程的类型、数量、实施原则、开发要求做出规定,将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其次,要对这三类课程分别拟定开发和教学的原则以及评价原则。最后,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需要安排相关部门来具体组织和负责,即进行责权分工。
以我校为例。2004学年进入新课程之初,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锻造体育、艺术和科技三大特色教育项目”的办学目标指引下,校长与全体校级领导、中层管理者、学术委员以及教师代表们经过讨论研究,提出了“高质量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创造性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必修课程全部开设;在全省率先开设通用技术,在高中三年均按照国家要求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健康与体育课程;为了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艺术和体育的选修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均实行学生自愿选课的“走班制”;校本课程的开发,坚持与学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相结合,重视科技创新课程,重视艺术教育、体育这些在高中阶段容易受到排斥然而却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课程。目前,我校在这三个领域已培育出精品校本课程共20余门。
在课程体系的规划中,涉及学生在校时间的规划,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比如,学生运动时间的保证、活动课程的保证、特色教育项目时间的保证、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时间的保证,这些都需要由校长牵头来进行分配。如前所述,各科组、各年级都存在着部门利益,因此都有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设计校本课程。校长却可以超越这些部门利益的狭隘性,从学校整体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切实需要出发来统筹课程和分配时间。再如,我校在实施新课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文艺、体育、科技创新、人文、公益等各种社团和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科课程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年级和学科组出于各自的利益,有时会向学校要求减少活动型校本课程,这就需要校长分析当前的课程比例是否合理,有没有更改的必要,并向相关利益部门做出解释和进行教育。反过来,某些活动型课程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也会提出增加时间,从而有可能侵占学科课程或常规性校本课程的时间。这时,同样需要校长来进行权衡和分析,做出裁决。
课程规划一般指的是国家课程规划或专业、学科课程规划、教材编制专家的课程规划、学校课程规划及教师课程规划,等等。本文提出校长课程规划这一概念,既与以上概念相联系,又与它们相区别。首先,校长课程规划与以上各种课程规划同属于一个概念和行为系统——课程规划,它是在国家课程规划的框架中和指导下进行,包含了教材编制专家的课程规划的实践方案,是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课程规划的对象和方向。其次,校长课程规划又与多种课程规划存在着行为主体和任务指向上的根本差异。例如,国家课程规划的行为主体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专家,任务是制订全国范围内某一类别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要求、评价要求等基本内容;而校长课程规划的行为主体是学校的校长和主管课程、教学的副校长,任务是规划本校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和课程发展。
当前,学校施行的课程规划,除了校长课程规划,还有学科组课程规划、年级课程规划和教师课程规划。它们与校长课程规划共同构成学校课程规划。校长课程规划为学科组、年级和教师个人的课程规划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和框架。因此,在有的研究文献中所阐述的学校课程规划,如果用校长课程规划一词替代会更为恰当,因为它们并没有将学科组、年级和教师个人的课程规划包括进去。
校长课程规划,首先包括校长对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和发展做整体性规划,也包括校长对某类课程甚至某门课程的实施与发展进行规划。在这两个层面的规划中,前者是宏观的、整体的,后者是微观的、个别的。一般情况下,后者服从于前者。但是,当后者从质和量两方面有突破性发展时,它又有可能带动前者的变革。
研究者们一般将学校课程规划界定为对学校的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进行全面的规划。本文认为,作为校长课程领导的第一步,校长课程规划重在课程方向的整体把握、课程体系的全面构建、课程资源的总体分配和确定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旨在为课程的具体实施提供目标和基本框架,而不是指向学期课表的具体安排、课程的实施、教学的日常监控与管理、评价制度的具体建立与操作等。
二、加强校长课程规划的必要性
1.校长课程规划是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必然产物
校长课程规划是新课程实施的本质要求。在原有的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课程体系是既定的、静止的、封闭的,学校的任务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而在新的三级管理体制下,学校课程是“既定课程 待定课程”——待定课程需要由学校填补和开发;课程是动态发展的——不仅校本课程处于不断的优胜劣汰的发展过程,即使是国家课程,也处于一种持续性发展的状态;课程是开放性的——校本课程对学校开放、对教师开放、对社区开放,国家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开放、对教师开放。例如,从国家课程的模块来说,学校有权自主选择选修模块,安排各模块的学习顺序;从教学内容来看,参考教材的单元内容主要是提供知识的点和线,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基础补充丰富的细节材料和拓展材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基础,自主安排单元进度。可见,新课程下,学校、校长、教师有了更多的课程决策权,与此相随的则是对他们的课程决策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的要求。
在这种分权的、动态发展的、开放的课程框架下,课程规划成为了学校课程管理的核心工作。其中,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掌舵者和责任人,必须承担起规划本校课程的主要职责。这项职责既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落实,也包括对校本课程的规划。这项新的职责要求校长必须用现代课程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课程的基本内涵、学校课程的应有类型、各类课程的教育价值、课程有效实施与良性发展的基本规律等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包括课程规划在内的课程领导能力。
2.校长课程规划是打造办学特色的必然要求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风格。只有当学校拥有一定的课程决定权时,学校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办学风格。因此,三级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为学校的特色化办学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特色化办学成为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教育规划纲要》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这项政策在为学校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高中校长们提出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形成什么样的学校特色?怎样形成特色?可见,课程规划已成为校长们不得不承担的一项任务。
3.学校课程规划必须以校长课程规划为核心
如前所述,学校课程规划包括校长、学科组、年级组、教师个体等多类主体承担的课程规划。在这多类课程规划中,校长课程规划占据着引领性地位。首先,校长课程规划决定了学校课程的基本框架、主要特色以及课程资源的基本配置,其他主体的课程规划必须在此框架下进行。其次,校长课程规划还应起到引领课程发展的作用,通过审察时势、分析校情,校长要把握时机,及时地将学校课程分阶段地推上更高的发展台阶。
为什么必须要由校长来承担课程规划的引领性任务呢?首要原因是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各种资源在学校内部分配的决策者。只有校长,才拥有充分的权力来安排学校的人力和物资资源。其次,学科、年级和教师个体都难免会受到部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私心影响,在课程规划时有可能在课程结构上向自身倾斜,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或影响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而校长,因其所处位置超越了年级和科组,他的利益是和整个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此,他更有可能从学校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来规划课程。
三、校长课程规划的主要任务
1.课程目标规划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没有明晰的课程目标,课程建设将杂乱无章、缺失特色。课程目标确定后,将直接指导课程体系、课程门类、开设顺序、时间分配、教材选择、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事项的建构或安排。校长对课程目标进行规划,至少应包括全校和个别课程两个层面。
(1)全校层面的课程目标规划
全校层面的课程目标应围绕两个问题来设定:第一,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第二,学校要打造什么样的办学特色?第一个问题需要目标制定者对社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政策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课程目标的制订要符合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同时从以人为本的精神出发,还要知道人的幸福生活需要以哪些基本素质为前提。第二个问题需要目标制定者对学校传统和现状有正确的认识,对学校的发展方向有合理的把握。目标制定者应有意识地将课程目标与学校特色发展设置在同一轨道上,让前者服务于后者。两个问题相结合,校长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经济、文化特点,学校办学传统,生源特点,办学物资条件、经费条件和师资条件等现状来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和学校发展,同时又具有较高可行性的课程目标。
以我校为例。从所在地区来看,广州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经济发达,对外交流活跃,人口素质较高;从学校传统与现状来看,作为百年名校,我们有着悠久的优质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从生源和师资来看,作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校,我们有着充足和优秀的生源,同时,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教学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近年来,通过大力引进高学历人才,在职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已超过1/3。基于这种高层次的地区和学校条件,我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号召,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学校的课程目标。在具体的落实环节中,结合我校的体育、艺术特色教育传统和高学历师资队伍,通过重点发展体育、艺术和科技创新类课程来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程目标。目前,由于教育成果显著,若干品牌课程实现了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我们的体育、艺术和科技教育三大特色已为同行和社会所广泛认可。
(2)个别课程层面的课程目标规划
它指向某一门课程或某一类课程。校长除了要主持全校层面的课程目标规划,还需要引导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的发展。校长作为学校发展方向的领路人,应该从学校发展的需要,及时发现发展较快、实施效果有显著进步的课程,为它们制订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推动它们上台阶。同时,由于课程的实施与发展,牵涉到人员、物资、场地和资金的分配,而校长拥有学校各种资源的分配权,能够为这些课程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因而能够直接、有效地推动这些课程的发展。与整体课程目标的规划不同,个别课程目标的规划,并非校长的专属权,教师个人、科组、中层管理者也拥有这种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个别课程层面的课程目标是服务于全校层面的课程目标的。例如,我校在锻造体育、艺术和科技教育三大特色教育项目的过程中,校长做到了密切关注这三个领域中各门课程的发展,经常与开课教师沟通,了解他们的课程发展状况和学生发展成果,及时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并提出更高的课程发展要求。以无线电测向课程为例,校长在2004年亲自为无线电测向课程立项,提出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在该项目获得全国冠军之后,校长又及时地提出了“三年全面发展、四年达到国内较高水平,五年走出国门”的目标。正是在步步提高的目标推动下,我校无线电测向实现了课程化、社团化、品牌化,做到了国内称雄、国际夺金。2008年至今,连续四年夺得全国赛的冠军;2009年12月,广东实验中学无线电测向队接受授牌,升格为无线电测向国家青年队;2011年,我校无线电测向队(国青队)代表中国参加“第八届亚太地区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取得5金5银4铜的辉煌成绩,为国家争得了极大荣誉。
2.课程体系规划
拟定了课程目标,接下来校长课程规划要完成的便是建构课程体系,制订文本化的课程实施方案。在课程体系的规划中,首先要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课表中安置下来:确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高中各学年中的课时数,确定选修模块,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各块内容的实施时间,对校本课程的类型、数量、实施原则、开发要求做出规定,将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其次,要对这三类课程分别拟定开发和教学的原则以及评价原则。最后,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需要安排相关部门来具体组织和负责,即进行责权分工。
以我校为例。2004学年进入新课程之初,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锻造体育、艺术和科技三大特色教育项目”的办学目标指引下,校长与全体校级领导、中层管理者、学术委员以及教师代表们经过讨论研究,提出了“高质量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创造性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必修课程全部开设;在全省率先开设通用技术,在高中三年均按照国家要求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健康与体育课程;为了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艺术和体育的选修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均实行学生自愿选课的“走班制”;校本课程的开发,坚持与学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相结合,重视科技创新课程,重视艺术教育、体育这些在高中阶段容易受到排斥然而却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课程。目前,我校在这三个领域已培育出精品校本课程共20余门。
在课程体系的规划中,涉及学生在校时间的规划,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比如,学生运动时间的保证、活动课程的保证、特色教育项目时间的保证、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时间的保证,这些都需要由校长牵头来进行分配。如前所述,各科组、各年级都存在着部门利益,因此都有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设计校本课程。校长却可以超越这些部门利益的狭隘性,从学校整体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切实需要出发来统筹课程和分配时间。再如,我校在实施新课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文艺、体育、科技创新、人文、公益等各种社团和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科课程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年级和学科组出于各自的利益,有时会向学校要求减少活动型校本课程,这就需要校长分析当前的课程比例是否合理,有没有更改的必要,并向相关利益部门做出解释和进行教育。反过来,某些活动型课程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也会提出增加时间,从而有可能侵占学科课程或常规性校本课程的时间。这时,同样需要校长来进行权衡和分析,做出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