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地区传统农贸市场不仅是居民物质生活交易场所,更是民族风貌展示和人民生活品质、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阐述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传统农贸市场的现状和改造的必要性。作者通过对挪威卑尔根Eder Biesel Arkitekter 露天鱼市实地调研分析,提出了对民族地区农贸市场改造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改造;农贸市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一、民族地区农贸市场改造的必要性
传统的农贸市场是城镇居民“菜篮子”供应的主要渠道,直接关系居民的日常生活、食品安全和生活品质。伴随人们生活水平与文明程度提高、 现代流通业态的发展和食品结构的调整 ,城市对农贸市场建设和改造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相关管理部门加大了对农贸市场的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的治理与管控,成为防控疫情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在民族地区生活场景下,传统农贸不仅仅是居民物质生活交易场所,还承担着社交、休憩、娱乐、展示、乃至文化、教育的复合需求,是民族风貌和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但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并不是整齐划一的照搬城市模式,应剖析不同人文、经济、资源、环境和区域的差异,在科学的研究指导下有的放矢、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当地特色的民族地区农贸市场提升的有效機制,实现以人本为导向的差异化精准匹配。
二、民族地区农贸市场的发展问题
以往城市农贸市场的治理方式和提升策略更侧重于标准化推行方案,便于城市统筹管理。但是,我们对比城市农贸市场与民族地区农贸市场,在市场环境、基础设施、和管理效能等方面存在非常明显差距,在需求与供给侧等方面也有巨大差异,若仿效城市对农贸市场的建设和治理提升方案,难以符合就地实际建设情况和居民需求。
民族地区农贸市场有与城市农贸市场主要差异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一是形态上的差异,民族地区农贸市场集中式农贸市场地理位置大多为中心区域,结合街道形成重要的居民生活场景,其形态特征为中心化,集中式结合半开放街市空间;二是规模上的差异,乡村由于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存在业态临散,规模小的特点;第三是供给差异,城市农贸市场的区域、规模、物流等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和成熟产业链,而民族地区的农贸市场供应端有着很大的可变性,需求端具有临散和非稳定性的特点,导致供应链和需求端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上在人民日益增长物质生活的需求,需求很难在传统的民族地区农贸市场得到满足,虽然进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全民普及,这一部分需求转移到线上,暂时起到了平衡需求的作用。但是传统农贸市场有其不可替代性,因此民族地区农贸市场很难得到市场的真实反馈,很难也很慢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民族地区农贸市场提升有着巨大的挑战。
三、国外农贸传统市场改造模式借鉴
挪威卑尔根露天鱼市Eder Biesel Arkitekter(图1、图2、图3)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卑尔根市中心,设立在码头百米开外的一片空地上,露天鱼在卑尔根拥有悠久而重要的地位,主要经营鱼类、肉禽类、水果蔬菜商品、特产、小商品及几十家露天餐食摊位。由于鱼市规模大,这里已经成了卑尔根人的一个社交场所。尽管超市里头的海鲜有时比这里便宜得多,但人们仍喜欢凑到鱼市拉拉家常。逛鱼市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011年冬作者前往卑尔根调研,露天鱼市除了是当地人购物、社交场所,因中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又靠近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了游客常到访之地,即使是北欧寒冷的冬季客流量丝毫不减。通过调研发现,露天的生鲜类及餐食摊位的卫生状况对市中心和历史遗迹有着极大的污染,露天购物和餐食环境在北欧较长的冬天的气候条件下便利性不佳。2012年鱼市开始改造(图4),改造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新建建筑解决鱼市室内功能需求; 第二、新建的建筑要融入历史环境,并通过现代建筑为市场创造新形象;第三、建筑形态与广场、码头的有效结合,保留的露天市场部分要与新建建筑内部空间和组织流线形成露天+室内的功能融合;第四、建筑造型、体量、材质充分论证严谨选择。第五、突出鱼产品和餐食特色市集打造国际性旅游胜地。
四、总结
通过研究国外农贸市场的演变形式总结出改造民族传统农贸市场切入的方法和路径:一方面保留就地市场传统特征为主的文化延续式,科学的研究该地区区域历史和发展特点,总结农贸市场在更新中发生的演变以及意义,反对模式照搬,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当地特色的民族地区农贸市场提升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应从社会学和生态学角度研究了农贸市场与居民生活间的关联性,探究出其中的影响因素,处理好新增功能与历史风貌融合问题,优化建筑及空间组织,发挥其重要的社交属性满足农贸市场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双重需求。
参考文献
[1]马云甫,杨军.传统农贸市场改造的必要性、原则与模式[J].农村经济,2005(02):109-111.
[2]陈凯伦,周潮.“留住当年的烟火气”——基于市井文化的传统农贸市场改造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10):52-54.
[3]郭海生.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过程中的业态模式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7(25):4-5.
关键词:改造;农贸市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一、民族地区农贸市场改造的必要性
传统的农贸市场是城镇居民“菜篮子”供应的主要渠道,直接关系居民的日常生活、食品安全和生活品质。伴随人们生活水平与文明程度提高、 现代流通业态的发展和食品结构的调整 ,城市对农贸市场建设和改造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相关管理部门加大了对农贸市场的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的治理与管控,成为防控疫情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在民族地区生活场景下,传统农贸不仅仅是居民物质生活交易场所,还承担着社交、休憩、娱乐、展示、乃至文化、教育的复合需求,是民族风貌和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但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并不是整齐划一的照搬城市模式,应剖析不同人文、经济、资源、环境和区域的差异,在科学的研究指导下有的放矢、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当地特色的民族地区农贸市场提升的有效機制,实现以人本为导向的差异化精准匹配。
二、民族地区农贸市场的发展问题
以往城市农贸市场的治理方式和提升策略更侧重于标准化推行方案,便于城市统筹管理。但是,我们对比城市农贸市场与民族地区农贸市场,在市场环境、基础设施、和管理效能等方面存在非常明显差距,在需求与供给侧等方面也有巨大差异,若仿效城市对农贸市场的建设和治理提升方案,难以符合就地实际建设情况和居民需求。
民族地区农贸市场有与城市农贸市场主要差异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一是形态上的差异,民族地区农贸市场集中式农贸市场地理位置大多为中心区域,结合街道形成重要的居民生活场景,其形态特征为中心化,集中式结合半开放街市空间;二是规模上的差异,乡村由于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存在业态临散,规模小的特点;第三是供给差异,城市农贸市场的区域、规模、物流等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和成熟产业链,而民族地区的农贸市场供应端有着很大的可变性,需求端具有临散和非稳定性的特点,导致供应链和需求端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上在人民日益增长物质生活的需求,需求很难在传统的民族地区农贸市场得到满足,虽然进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全民普及,这一部分需求转移到线上,暂时起到了平衡需求的作用。但是传统农贸市场有其不可替代性,因此民族地区农贸市场很难得到市场的真实反馈,很难也很慢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民族地区农贸市场提升有着巨大的挑战。
三、国外农贸传统市场改造模式借鉴
挪威卑尔根露天鱼市Eder Biesel Arkitekter(图1、图2、图3)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卑尔根市中心,设立在码头百米开外的一片空地上,露天鱼在卑尔根拥有悠久而重要的地位,主要经营鱼类、肉禽类、水果蔬菜商品、特产、小商品及几十家露天餐食摊位。由于鱼市规模大,这里已经成了卑尔根人的一个社交场所。尽管超市里头的海鲜有时比这里便宜得多,但人们仍喜欢凑到鱼市拉拉家常。逛鱼市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011年冬作者前往卑尔根调研,露天鱼市除了是当地人购物、社交场所,因中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又靠近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了游客常到访之地,即使是北欧寒冷的冬季客流量丝毫不减。通过调研发现,露天的生鲜类及餐食摊位的卫生状况对市中心和历史遗迹有着极大的污染,露天购物和餐食环境在北欧较长的冬天的气候条件下便利性不佳。2012年鱼市开始改造(图4),改造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新建建筑解决鱼市室内功能需求; 第二、新建的建筑要融入历史环境,并通过现代建筑为市场创造新形象;第三、建筑形态与广场、码头的有效结合,保留的露天市场部分要与新建建筑内部空间和组织流线形成露天+室内的功能融合;第四、建筑造型、体量、材质充分论证严谨选择。第五、突出鱼产品和餐食特色市集打造国际性旅游胜地。
四、总结
通过研究国外农贸市场的演变形式总结出改造民族传统农贸市场切入的方法和路径:一方面保留就地市场传统特征为主的文化延续式,科学的研究该地区区域历史和发展特点,总结农贸市场在更新中发生的演变以及意义,反对模式照搬,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当地特色的民族地区农贸市场提升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应从社会学和生态学角度研究了农贸市场与居民生活间的关联性,探究出其中的影响因素,处理好新增功能与历史风貌融合问题,优化建筑及空间组织,发挥其重要的社交属性满足农贸市场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双重需求。
参考文献
[1]马云甫,杨军.传统农贸市场改造的必要性、原则与模式[J].农村经济,2005(02):109-111.
[2]陈凯伦,周潮.“留住当年的烟火气”——基于市井文化的传统农贸市场改造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10):52-54.
[3]郭海生.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过程中的业态模式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7(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