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而言,语文课的着力点在阅读教学上。既然如此,如何打造一堂高效的阅读课堂呢?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地以“喋喋分析式”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理想的阅读课堂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乐学、乐思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质疑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舒适情境的熏陶和师生积极的互动对话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才能营造出这样精彩而有效的阅读情境呢?本文试从以下几点来探讨,以求共勉: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情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从阅读中领悟意境,在阅读中感受生活,在阅读中形成语感,这些都说明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学生阅读期待心境的营造有赖于教师阅读情境的创设。好的阅读情境的创设是把阅读的主动权、阅读的思维空间全还给学生。那么如何创设阅读情境呢?
在解读优美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时,教师要采用多样的形式如聆听音乐、观看视频、讲述故事等形式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和文本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如教学《父母的心》时,在《天亮了》的音乐背景下,教师深情地讲述与这首歌有关的一对父母舍身救孩子的真实故事,在学生都感动于那伟大无私的爱时,然后导入《父母的心》的学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于教师恰如其分地引导,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为阅读课文提供了情感铺垫和心理准备。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挈全文
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趋动力,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是启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关键。在整体感知课文阶段中,教师不是把教材呆板地显示给学生或作展示式解说,而应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情境、情趣、情理作诱发物,创设曲折的、立体的和启发诱导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生疑,让教材紧紧扣住学生心弦,从而引发他们充分地探索和思考。
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领导学生研读吴用等好汉“智取”的具体表现后,提问:曾经杀牛二、战林冲、斗索超的杨志,是个武艺高强的英雄。他肩负重要使命,握有重权,应该说是一个骁勇善战和押送生辰纲的最佳人选,但他最终却落得个失败的下场。杨志的失败是否说明他无“智”可言呢?如果有“智”,那么他的“智”具体体现在哪里?杨志失败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以触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克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的弊端,也有效地实践了“简化头绪,突出重点”的要求。
三、创设活动情境——突破重点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可以创设活动情境,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立体化,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趣味化。如阅读诗歌,创设诵读比赛情境;阅读戏剧作品,创设表演情境等。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使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参与研读活动,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在这种活动情境中,学生以空前高涨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课文的研读之中,不仅能流畅地复述故事,而且能准确地分析故事的寓意。情境教学“理寓其中”, 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诱导学生亲历蕴涵“理”趣的情境并从中感悟,突破教学的重点。
四、创设迁移情境——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说道:“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熟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段论述和新课标中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的概念是一致的,都强调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教师要善于根据阅读材料拓展延伸,指导学生将从课文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等,正确有效地迁移运用到课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在《十三岁的际遇》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讲述一个十三岁就走进北大校园的少年——田晓菲的求学的经历,表达了她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心声。讲课的尾声,教师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写出自己心中对未来的畅想,让学生直抒胸臆,深化体会。在教学季羡林大师的《成功》时,季老谈了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奋”,除此之外,成功的重要因素还有哪些,让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自由论述。
总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不是呆板的“填鸭式”灌输,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学生,而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师在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创设相应的阅读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优化教学方法、增强阅读效果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夏港中学)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情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从阅读中领悟意境,在阅读中感受生活,在阅读中形成语感,这些都说明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学生阅读期待心境的营造有赖于教师阅读情境的创设。好的阅读情境的创设是把阅读的主动权、阅读的思维空间全还给学生。那么如何创设阅读情境呢?
在解读优美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时,教师要采用多样的形式如聆听音乐、观看视频、讲述故事等形式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和文本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如教学《父母的心》时,在《天亮了》的音乐背景下,教师深情地讲述与这首歌有关的一对父母舍身救孩子的真实故事,在学生都感动于那伟大无私的爱时,然后导入《父母的心》的学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于教师恰如其分地引导,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为阅读课文提供了情感铺垫和心理准备。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挈全文
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趋动力,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是启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关键。在整体感知课文阶段中,教师不是把教材呆板地显示给学生或作展示式解说,而应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情境、情趣、情理作诱发物,创设曲折的、立体的和启发诱导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生疑,让教材紧紧扣住学生心弦,从而引发他们充分地探索和思考。
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领导学生研读吴用等好汉“智取”的具体表现后,提问:曾经杀牛二、战林冲、斗索超的杨志,是个武艺高强的英雄。他肩负重要使命,握有重权,应该说是一个骁勇善战和押送生辰纲的最佳人选,但他最终却落得个失败的下场。杨志的失败是否说明他无“智”可言呢?如果有“智”,那么他的“智”具体体现在哪里?杨志失败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以触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克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的弊端,也有效地实践了“简化头绪,突出重点”的要求。
三、创设活动情境——突破重点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可以创设活动情境,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立体化,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趣味化。如阅读诗歌,创设诵读比赛情境;阅读戏剧作品,创设表演情境等。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使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参与研读活动,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在这种活动情境中,学生以空前高涨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课文的研读之中,不仅能流畅地复述故事,而且能准确地分析故事的寓意。情境教学“理寓其中”, 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诱导学生亲历蕴涵“理”趣的情境并从中感悟,突破教学的重点。
四、创设迁移情境——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说道:“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熟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段论述和新课标中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的概念是一致的,都强调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教师要善于根据阅读材料拓展延伸,指导学生将从课文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等,正确有效地迁移运用到课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在《十三岁的际遇》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讲述一个十三岁就走进北大校园的少年——田晓菲的求学的经历,表达了她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心声。讲课的尾声,教师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写出自己心中对未来的畅想,让学生直抒胸臆,深化体会。在教学季羡林大师的《成功》时,季老谈了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奋”,除此之外,成功的重要因素还有哪些,让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自由论述。
总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不是呆板的“填鸭式”灌输,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学生,而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师在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创设相应的阅读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优化教学方法、增强阅读效果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夏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