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不少学校按照现行语文教材编排的要求,每讲究一个单元进行一次写作训练。时间安排上多是间周作文一次,教师在作文收齐后集中进行批改。这种传统做法存在不少弊端。学生写作锻炼的机会太少,作文簿较长时间存放在教师案头,不能与学生见面,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我们在继承语文教学传统模式和借鉴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和新教材的特点,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已取得初步成效。
怎样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使作文教学上出实效。
一、体验真生活,以小见大导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作文缺少真生活,一味的虚构假、大、空,这样的作文写多了,一提作文学生就“头痛”,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感到索然无味。也就成了正常现象。追本溯源,老师的误导是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老师一味要求写积极高尚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只有积极高尚的内容才是真生活”的错误认识。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从凡人小事中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悟真性情。
组织实践活动后作文是引导学生体验真生活抒写真性情的好方法。比如,清明节组织学生登山。让学生亲近自然;开亲子家长会,让学生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心灵:周末布置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学生体验亲情的伟大……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旦有了切身体验,就会变得兴趣盎然,然后作文必会情真意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生活的美,进而体验作文美。
二、加强兴趣阅读教学,随读随写
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阅读训练,充分发挥教材中所选课文的作用。同时,不拘泥于专门的写作课,使写作与讲读教学,实际生活及学生兴趣结合起来,让学生随时占有材料,随时指导写作。初中教材选文文质兼美,科学性强,各年级各册在文体安排上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内容上大多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尤其是每单元都突出一个共性特点。又顾及到写法风格的差别。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及遣词造句上的成功经验,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唤起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他们仿写的兴趣,抓住时机加以指导。仿写时要每次突出一个方面进行专门训练,
如第一册第五单元,四篇选文都是写景状物的佳作,在写景抒情方面各具特色。因此。学习一篇安排一次仿写。突出一个方面。如学过朱自清的《春》,就运用细致观察、生动描述的方法仿写《秋》;学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抓住景物特点,情景交融形象描述的方法。仿写《故乡春日》;学过《松鼠》由表及里生动说明的写法,就布置学生实地观察仿写《我喜爱的大公鸡》等。学过一个单元,仿写三篇课文,使学生对“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观点有了较深的体会,并且通过欣赏自然景物也陶冶了学生情操,在学习记叙、说明、议论等文体时,凡有特色义章均安排仿写。
如第二册第二单元“记叙的顺序”,第三册第五单元“说明顺序”,第四册“论据在证明论点中的作用”等等,随学随写。做到“趁热打铁”,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使学生写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及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克服了写作中的畏难情绪和随意性。
随读随写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如学习说明文《万紫千红的花》和《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后,要求学生运用两课所学知识,仿写《叶子为什么这样绿》和《从树枝石块到激光笔》,学生兴趣很高。他们广泛调查搜集资料。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生物知识,从物质基础生活环境、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几方面对叶子为什么绿的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学生又沿着历史的足迹,写出笔的家族发展演变过程,介绍了不同时期笔的种类和特点,使知识性、趣味性皆备。
对于能仿写的课文,我们预先做好教学设计,采用预习、讲读、习作三个阶段完成,一般需3~4课时。每学完一个单元进行一次仿写的综合讲评。这样一学期能仿写十几篇作文。各种文体都得到练习,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三、坚持写日记,个性张扬激作文
学生对作文的反感往往不是直接外显的,而是把作文的载体——作文本作为发泄的对象,要么潦草应付,要么干脆不写,以诸如“没东西写”、“不知道怎么写”等理由搪塞。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经验:学生随便用什么本子写的文章总比在作文本上写的好。是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吗?不是,是作文本这种外在的形式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
而写日记,不对本子作统一的规定,倡导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笔记本写作文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作过这方面的实验,除了不对作文本作统一要求外,我还提倡学生自己美化作文本。比如做一个精美的封面,在作文中添加插图等,学生的作文本个个不同。插图风格迥异,有的学生还模仿刊物为作文本取了好听的名子,如《花季心情》、《心灵对话》等,有的学还加上了“刊首寄语”,写的文采斐然。一个微不足道的改变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四、细心观察,随看随写
根据教材或季节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游览山川,观赏美丽的自然景色;深入农村,了解家乡的变化;浏览报刊、收看电视、搜集各行各业的“热门”话题,从多角度、多方位认识大自然,了解社会。触动学生写作的灵感。
每次活动前,向学生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活动结束后马上设写作课。因事情刚过印象深。避免了过去“冷饭再炒”的现象。观察仔细写起来就具体生动,
比如,初三学生邓文华在写早晨上学路上的雾时,“天灰蒙蒙的,不知道是谁向天空撒了一把灰……”
随看随写的作文一学期达十几次,促进了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自觉性,打破了作文教学封闭的格局,改变了学生无话可说,无病呻吟,敷衍成文的弊端。
五、情感体验,随想随写
中学生富于幻想,他们的生活五彩斑斓,加上他们的爱好、情趣、性格千差万别,在他们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认识和见解后,如果仍然按照教材要求单纯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就有可能束缚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在适量进行命题作文外,鼓励学生自己命题作文。写自己的所感所想所喜所忧。要求他们一旦产生写作冲动,即拿起笔来,哪怕是零碎杂乱不成熟的东西也应写出来。不限制时间,不限制篇幅内容。写自己最想写的东西,让学生在情感世界里自由驰骋。通过不断修改,使之系统成熟起来,这样做使大量稍纵即逝的素材写进了文章。
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数量大大增加。这就产生作文与批改的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呢?我们的做法是:改变过去那种等学生写完收齐后埋头批改的做法。采取随交随批改,当面批改的方式。共同讨论修改意见。如果一时作文拥上来,暂时不能做到当面批,也尽量快批,使作文尽快回到学生手中。批阅主要针对文章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推荐参考文章或提出再观察、再体验的具体要求,不代替学生修改。对于字、词、句基础知识方面的毛病只划符号,不作纠正。这样批阅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比过去字斟句酌的精批细改大大节约了时间,又帮助学生克服了“交上作文交了差”的应付态度,督促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反复修改。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质量的目的。
怎样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使作文教学上出实效。
一、体验真生活,以小见大导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作文缺少真生活,一味的虚构假、大、空,这样的作文写多了,一提作文学生就“头痛”,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感到索然无味。也就成了正常现象。追本溯源,老师的误导是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老师一味要求写积极高尚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只有积极高尚的内容才是真生活”的错误认识。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从凡人小事中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悟真性情。
组织实践活动后作文是引导学生体验真生活抒写真性情的好方法。比如,清明节组织学生登山。让学生亲近自然;开亲子家长会,让学生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心灵:周末布置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学生体验亲情的伟大……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旦有了切身体验,就会变得兴趣盎然,然后作文必会情真意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生活的美,进而体验作文美。
二、加强兴趣阅读教学,随读随写
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阅读训练,充分发挥教材中所选课文的作用。同时,不拘泥于专门的写作课,使写作与讲读教学,实际生活及学生兴趣结合起来,让学生随时占有材料,随时指导写作。初中教材选文文质兼美,科学性强,各年级各册在文体安排上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内容上大多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尤其是每单元都突出一个共性特点。又顾及到写法风格的差别。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及遣词造句上的成功经验,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唤起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他们仿写的兴趣,抓住时机加以指导。仿写时要每次突出一个方面进行专门训练,
如第一册第五单元,四篇选文都是写景状物的佳作,在写景抒情方面各具特色。因此。学习一篇安排一次仿写。突出一个方面。如学过朱自清的《春》,就运用细致观察、生动描述的方法仿写《秋》;学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抓住景物特点,情景交融形象描述的方法。仿写《故乡春日》;学过《松鼠》由表及里生动说明的写法,就布置学生实地观察仿写《我喜爱的大公鸡》等。学过一个单元,仿写三篇课文,使学生对“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观点有了较深的体会,并且通过欣赏自然景物也陶冶了学生情操,在学习记叙、说明、议论等文体时,凡有特色义章均安排仿写。
如第二册第二单元“记叙的顺序”,第三册第五单元“说明顺序”,第四册“论据在证明论点中的作用”等等,随学随写。做到“趁热打铁”,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使学生写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及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克服了写作中的畏难情绪和随意性。
随读随写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如学习说明文《万紫千红的花》和《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后,要求学生运用两课所学知识,仿写《叶子为什么这样绿》和《从树枝石块到激光笔》,学生兴趣很高。他们广泛调查搜集资料。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生物知识,从物质基础生活环境、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几方面对叶子为什么绿的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学生又沿着历史的足迹,写出笔的家族发展演变过程,介绍了不同时期笔的种类和特点,使知识性、趣味性皆备。
对于能仿写的课文,我们预先做好教学设计,采用预习、讲读、习作三个阶段完成,一般需3~4课时。每学完一个单元进行一次仿写的综合讲评。这样一学期能仿写十几篇作文。各种文体都得到练习,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三、坚持写日记,个性张扬激作文
学生对作文的反感往往不是直接外显的,而是把作文的载体——作文本作为发泄的对象,要么潦草应付,要么干脆不写,以诸如“没东西写”、“不知道怎么写”等理由搪塞。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经验:学生随便用什么本子写的文章总比在作文本上写的好。是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吗?不是,是作文本这种外在的形式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
而写日记,不对本子作统一的规定,倡导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笔记本写作文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作过这方面的实验,除了不对作文本作统一要求外,我还提倡学生自己美化作文本。比如做一个精美的封面,在作文中添加插图等,学生的作文本个个不同。插图风格迥异,有的学生还模仿刊物为作文本取了好听的名子,如《花季心情》、《心灵对话》等,有的学还加上了“刊首寄语”,写的文采斐然。一个微不足道的改变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四、细心观察,随看随写
根据教材或季节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游览山川,观赏美丽的自然景色;深入农村,了解家乡的变化;浏览报刊、收看电视、搜集各行各业的“热门”话题,从多角度、多方位认识大自然,了解社会。触动学生写作的灵感。
每次活动前,向学生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活动结束后马上设写作课。因事情刚过印象深。避免了过去“冷饭再炒”的现象。观察仔细写起来就具体生动,
比如,初三学生邓文华在写早晨上学路上的雾时,“天灰蒙蒙的,不知道是谁向天空撒了一把灰……”
随看随写的作文一学期达十几次,促进了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自觉性,打破了作文教学封闭的格局,改变了学生无话可说,无病呻吟,敷衍成文的弊端。
五、情感体验,随想随写
中学生富于幻想,他们的生活五彩斑斓,加上他们的爱好、情趣、性格千差万别,在他们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认识和见解后,如果仍然按照教材要求单纯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就有可能束缚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在适量进行命题作文外,鼓励学生自己命题作文。写自己的所感所想所喜所忧。要求他们一旦产生写作冲动,即拿起笔来,哪怕是零碎杂乱不成熟的东西也应写出来。不限制时间,不限制篇幅内容。写自己最想写的东西,让学生在情感世界里自由驰骋。通过不断修改,使之系统成熟起来,这样做使大量稍纵即逝的素材写进了文章。
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数量大大增加。这就产生作文与批改的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呢?我们的做法是:改变过去那种等学生写完收齐后埋头批改的做法。采取随交随批改,当面批改的方式。共同讨论修改意见。如果一时作文拥上来,暂时不能做到当面批,也尽量快批,使作文尽快回到学生手中。批阅主要针对文章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推荐参考文章或提出再观察、再体验的具体要求,不代替学生修改。对于字、词、句基础知识方面的毛病只划符号,不作纠正。这样批阅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比过去字斟句酌的精批细改大大节约了时间,又帮助学生克服了“交上作文交了差”的应付态度,督促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反复修改。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