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ident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水平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信息时代,逐步形成了“互联网 教育”的新业态。为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我们需要从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等方面提升其竞争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发展障碍。基于此,本文将主要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的内涵入手,进而对高职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发展策略进行探究,以供业内人士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生;就业创业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我们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工作奠定了总基调。虽然近些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终究还是处于比较低的发展水平。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培养高职生就业创业的能力,推进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的潮流,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下面我将结合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就“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展开全面研究。
  一、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相关概述
  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具有比较长的发展历史,这在探索新型教育模式方面也具有了比较突出的成绩。所谓高职生就业创业能力,就是与其他的就业竞争者相比较而言,职业院校学生在这两个方面具有什么优势点,这也便是能力的重要体现。当然,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这些方面,具体还得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概述。基于此,在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方面呈现出了比较多的特点,比如发展性、相对性、相关性等。按照我的工作经验,我将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划分为三个方面来看待,分别是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环境能力。第一方面,即基础能力,这主要是指我们的学生可以完成某项具体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会涉及学生多方面的基础能力,比如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这些方面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我们比较容易的发现其是否存在,这也是影响高职生就业创业效用的直接方面。第二方面,即核心能力,这就是指高职生在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中所积累并内化了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总和,主要体现在道德修养、专业能力、实践经验等方面,这将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潜力产生直接影响。第三方面,即环境能力,这就是指高职生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外界环境状态,比如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这些方面都呈现出复制性比较弱的特点,对学生的个体发展产生独特的作用力。总之,在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历程中,要想提升高职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就需要均衡好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环境能力这三部分,最终实现个人的价值。
  二、 培养高职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体现
  (一) 有利于学生充分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我们都知道,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都呈现出逐步增加的形式,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在寻求工作过程中,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同时,当今时代最凸显的特点就是竞争压力不断提升,所以,我们的学生要想始终保持竞争能力,就需要对就业和创业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基于此,我们要引导高职生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其理论知识有所指导,还要对其思想观念进行引导,进而对其就业创业能力有所提升。我们作为教师,已经拥有了多年的社会经验,不同于我们的是,学生尚未完全走向社会,不能够对就业市场有透彻的理解。所以,我们就要结合当下最为热门的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抓住社会发展的机遇期,从而对其就业观念进行调整。总之,我们只有理解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才能够在后期对学生的指导学习中有的放矢。尤其是面对“互联网 ”的发展背景,更能够引导学生们及时地了解就业信息,进而将自己的技能与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最终有效地实现就业渠道的拓展。
  (二) 有利于推进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生面临着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这就要求着我们的学生必须要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素质,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同时,由于互联网加剧了信息的传播速率,这使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必然会对高职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想出人头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是重要的途径之一。所以,我们必须要将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后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每位学生都会对社会产生重要的价值,也会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这既是社会对高职生的要求,也是高职生的价值追求。总之,注重对高职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将会帮助学生们向着高素质人才的方向发展,这对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高职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 职业院校就业指导缺少精准性
  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发展体系,但是在就业指导的精准性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还是教师对高职生的就业创业指导方面呈现出实效性不足的状况。很多的职业院校教师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缺少基本的在主观能动性,这就会导致很多的高职院校在就业创业方面缺少灵活性。同时,部分职业院校忽视就业创业指导在实际教学中的关键作用,领导层也没有注重就业创业方面的基础设施设置,比如就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滞后、缺少专项建设资金、技能培训力度不足等,最终无法对高职生的个体特點进行精准化服务,无法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
  (二) 高职学生就业期望过高
  我国的就业市场呈现出很多的新特点,这主要是源于互联网快速的传播速率。因此,很多的学生与其家长都不能够对就业市场有明确的了解,这就会形成“眼高手低”的情况。另外,由于部分学生及家长在就业创业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就自然不能够对我们的学生进行定位,导致理想就业目标与实际能力之间不能匹配,最终无法使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岗位。   (三) 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缺少导向性
  部分职业院校并没有实现传统教学向互联网教学的转变,仍然是将传统课程设置作为教学主流。这就使就业创业教育表现出诸多的负面问题,比如职业特色缺失、市场针对性弱、教学内容老旧等,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最终就会使我们的学生在毕业时,出现不恰当的择业理念,进而对其自主创业和自主择业产生负面影响。
  四、 “互联网 ”背景下培养高职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发展策略
  (一) 引导学生就业创业理念的创新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这就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理念、新方向。但是,我们学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仍然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思想理念方面比较陈旧,无法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所以,我们必须要发现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引导学生就业创业理念的创新。首先,我们得从教师自身的发展理念入手。教师作为学生工作和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始终在高职生就业创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创业就业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并且还要意识到就业创业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是,我们就要积极地扭转学生存在的片面思想,对其进行就业创业思想理念的扭转,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最后,职业院校要做好就业创业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就要立足于就业创业资源管理、优化、配置等,在大学教育中体现出就业市场的基本要求,真正的提升高职生就业创业的质量。
  (二) 加强对网络化信息平台的应用
  基于“互联网 ”的发展背景,信息化网络平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高校管理中,网络平台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业创业信息平台的开发与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自身效用,对于学生就业创业而言,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來实现对网络化信息平台的开发与应用,首先,作为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帮助他们及时地了解最新的就业信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信息便捷性,搜集就业信息,并将其发挥在网络信息平台上,这就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就业创业的选择。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化信息平台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培训,线上职业咨询、公务员考试、劳动用工制度、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等。其次,我们要采取有效的“线上 线下”的指导方式,提升学生的求职就业技能。在线上,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网络平台进行就业导师的预约,预约成功后,学生和就业导师可以进行一对一的线下互动,针对学生在求职和创业中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同时,教师还要就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分析,对其具体的就业方向、职业潜力、自身差距、职业计划等进行深度挖掘。再次,我们要将学生的就业创业信息进行汇总,并上传到网络化信息平台,从而构建起学生就业信息模块,便于后期学生、学校、企业进行人才的选拔。再就是,我们还要充分开发“产学研”目标市场,对就业市场进行全方位的拓展,与相关的企业建立起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最终能够为高职生的就业创业提供基本支撑。
  (三) 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兼备,技能突出”的职业型人才,这也是我们国家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新工科”概念的提出,为我们职业院校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的培养最终还是为了就业,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充分推进就业精准化。第一,我们要充分能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逐步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将“引进来”和“走出去”原则引入到教师队伍队伍构建中。所谓“引进来”就是学校要设置专项的教师引进资金,设置就业创业导师外聘机制,将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引进到课堂教学中;而所谓“走出去”就是将学校中的教师送到企业参与实践,帮助教师进行知识结构的转变,提升教师的就业创业能力。第二,将市场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跟踪市场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并且还要与企业进行相对应的理论与实践对接,确保学生在后期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校外实习环节中,帮助起能够更为主动地适应工作环境。第三,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好校友等社会关系,与企业进行密切的合作与联系,逐步构建起以保证学生训练、与专业工种配套、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习基地,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李更为凸显,最终将“互利网 ”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贯彻始终。
  (四) 加强对创业就业团队的组建
  基于“互联网 ”的发展形势,更加强调团队协作的能力。很多情况下,学生个人完成不了的工作,在团队的协作下就变得轻而易举。所以,我们要围绕团队协作来组建创业就业团队。组建创业就业团队具有比较重要的发展意义,不仅能够使团队的整体竞争能力有新的提升,还能够团队内部成员的相互补充,最创业就业目标的实现也具有显著作用。我认为,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四个部分入手,第一部分,逐步构建成熟的互联网创业团队,并且要在学生理论知识的前提基础下,融个互联网平台的最新技术,将就业创业团队打造成具有先进代表性的组织。第二部分,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创业就业培训中,所谓市场机制就是实现学校与市场相挂钩,利用物质激励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并且还要积极地为学生创业团队联系公司、承接项目等,拓宽团队活动资金,最终充分激发出学生对于创业就业的积极性。第三部分,加强团队内部的培训活动,通过科学化的团队技能培训,充分改善团队内部成员的价值观。对于一些片面的认知和看法,要及时地进行纠正,从而不断增强创业就业团队的发展活力。第四方面,我们要善于应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加强与新媒体环境的相互融合,提升我们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与沟通,从而与互联网发展环境进行有机协调。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 ”的发展背景下,职业院校的教育已经具备了很多的新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结合时代需求,融合学校的发展实际,采取全方位的发展策略,比如加强对创业就业团队的组建、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对网络化信息平台的应用等,最终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为有效的就业创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浩.高职生就业创业指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2):207-208.
  [2]施敏.校企合作教育下高职生就业创业工作机制的新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6):172,215.
  [3]米力.提升高职生创业就业能力的路径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6(21):48.
  [4]蓝丽娜.论国家创新创业大环境下创业对高职生就业的影响[J].现代职业教育,2016(31):383.
  作者简介:尹付龙,江苏省南京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阐述了多种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概念以及其理论基础,并分析了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从高等教育、专业、具体课程等不同层次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立体化教学资源研究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立体化;教学;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传统课堂教学组织的一些局限,使得高校管理者和组织者需要利用信息技术重构现有教学资源形成立体化教学资源,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有助于高校师资队
摘 要:引导刚上小学的小学生画故事画的方法。  关键词:儿童美术;儿童画;美术教学  一、 给儿童“故事画”下定义  我这里所说的儿童“故事画”指的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来作画,画好后,又给他们画的内容写成文字,编成故事。它由想象绘画与自编故事合二为一。例子:  《小兔游泳》(下图)  有一天,小兔要到河边游泳,可是忘带游泳圈了。  过了一会儿,两只小小的动物游了过来。“啊,是
摘 要:随着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硬件融合相比,学校和企业在文化融合方面的难度更大,对改革成功与否的影响更为深远。加大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力度,把优秀企业所崇尚的质量文化、效率文化、工匠精神等融入校园文化中,能更好地助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顺利进行。高职院校需要认识到校企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在全面沟通的基础上,力求在物质、精神、制度、行为方面实现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混
摘 要:目的:基于血压测量方法中存在的争议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循证护理实践。方法:让学生查检资料,找出血压测量方法中存有争议的部分,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寻找证据支持,并自行设计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可靠证据。结果:学生完成了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证实践的全过程,得出血压计不同的放置位置,对收缩压和舒张压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利用血压测量存有的争议点,鼓励学生参与到循证实践中,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