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现状探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dingto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科技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但现实中科技竞赛存在学生受益面小、指导教师力量薄弱、竞赛前后缺乏有效衔接等问题,需要在竞赛体系、导师队伍、配套措施等方面加强改进和提高,更好地发挥科技竞赛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竞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曾华英(1980-),女,江西瑞金人,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郭翠娟(1975-),女,河北任丘人,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天津 300387)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工业大学201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2-2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49-01
  201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该《纲要》明确提出了要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证明,科技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新形势下,如何优化科技竞赛并进行相关配套改革,更好地发挥科技竞赛的作用,为广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成为当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科技竞赛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科技竞赛是指在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与课程有密切关系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是综合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去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或特定问题的大学生竞赛活动。科技竞赛一般具有实践性、创新性,要求大学生理解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总结思路、设计方案,并实际动手完成,同时,科技竞赛往往以团队的方式组织,要求参与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组织领导能力等。
  科技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技竞赛命题方式一般分为组委会命题和指导性命题两类,前者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后者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无论哪种命题方式都强调在作品中采用新方法、新思路或新技术,这都要求学生在竞赛前有意识地训练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以便在竞赛中进行创新。[1]
  科技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技竞赛的成绩评价是与命题相关的方案、程序或作品,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或独立思考并完成选题、分析、设计、制作和测试,整个过程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的过程。
  科技竞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科技竞赛一般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参赛,团队成员之间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相互协作,既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同时又能在竞赛过程中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2]
  科技竞赛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往往要完成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制订和论证方案、调试、制作等任务,这一系列过程通常需要夜以继日地工作,有时还需要反反复复地测试,甚至要承受失败的结果。整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真知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锻炼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任劳任怨的作风。[3]
  二、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现状
  由于科技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然而,反观现实,科技竞赛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其作用受到限制,学生受益未能实现最大化,主要表现为:
  1.参赛学生范围小
  很多科技竞赛,或考虑到竞赛成本、指导老师力量或受主办方限组要求等原因,学校一般都会限量上报参赛小组,其结果是大部分学生被拒竞赛之外,失去锻炼的机会。
  2.指导教师力量薄弱
  很多高校教师由于忙于科研无暇指导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指导科技竞赛,或因研究以软件为主,不完全适合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科技竞赛等种种原因,导致科技竞赛的指导教师力量相对薄弱,相对于广大学生出现僧多粥少的现状。
  3.对学生缺少常态化的赛前培育和引导
  在对大一至大三部分学生进行的一项关于“学科竞赛”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有75%的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有参加科技竞赛的想法,但缺乏对相关的竞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其中又有约60%的学生表示在日常学习中不知如何去做准备。科技竞赛的赛前培养呈现半真空状态。
  4.学生在竞赛过程中的人文素养缺乏有效引导
  随着独生子女成为大学生的主体,独生子女的特点也在科技竞赛过程中表现出来。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竞赛过程中缺乏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应有的抗挫折心理素质。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50%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选择放弃,未能完成整个竞赛过程。
  三、科技竞赛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对策
  科技竞赛在现实中遭遇功能缩水现象,如何实现科技竞赛功能最大化,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学习氛围,既需要有机制的保障,也需要在赛前培养和赛中指导之间建立无缝连接,发挥科技竞赛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常态化效应。
  1.建立金字塔型科技竞赛体系
  金字塔型科技竞赛体系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知识结构设计的一套适合于各个年级的由浅入深、由面向点的体系,既有面向广大同学的基础性竞赛,也有面向尖子生和兴趣生的综合竞赛,既有利于提高广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又可以为社会培养基础良好的人才。金字塔型科技竞赛体系底部是面向广大学生的难度较小的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此类竞赛可以在学院内或系内实施。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参加竞赛体系中更高的竞赛,满足他们自我成长成才的需要。[4]   2.扩大导师队伍
  在扩大优化教师导师队伍的基础上,建立由优秀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组成的学生导师队伍,有效解决金字塔科技竞赛体系底部参赛队伍多、教师导师力量不足的现状。从我院学生导师指导科技竞赛的实践来看,学生导师有效地补充了教师导师不足的现状,他们在时间、精力上较教师导师充足,且学生导师的正能量通过指导竞赛也向低年级学生传递,他们还以身边榜样的角色发挥着同辈群体间积极的正向示范效应。
  3.建立赛前培养、赛中指导和赛后总结提高的科技竞赛培育模式
  科技竞赛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将竞赛前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意志品质等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并有效地引导,同时与竞赛时的实战指导和竞赛后的总结提高相互贯通,建立面向科技竞赛的培养和强化的有效衔接。赛前培养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讲座,建立科技竞赛的资料库,组织竞赛经验交流会、科技竞赛作品展,组建专业社团并开展社团活动,设立开放实验室等举措来达到培养的目的,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为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奠定必要的基础。
  4.建立校企合作的竞赛机制
  将企业的资源引入高校,如聘请企业领导人为兼职教师,与企业合作开设与竞赛相关的课程、讲座,举办科技竞赛,企业代表出赛题,企业代表参与制订竞赛的评分标准、担任竞赛评审委员会委员等等,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传递给高校和学生,为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服务。
  5.采取支持科技竞赛的强化措施
  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热情需要内外因的有效强化,要将内在的理性引导和外在的强化措施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赛中体验乐趣和成就,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由被动参赛变为主动参赛的目的。外在强化措施如竞赛学分认定、竞赛获奖奖励、奖学金评选加分等,内在理性引导包括传递科技竞赛的意义价值等正面信息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付雄,陈春玲.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6):29-31.
  [2]丁珠玉,樊利,周胜灵.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05-208.
  [3]杨威.依托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114-116.
  [4]肖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体系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05-209.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2013年的7、8月,湖南长沙,近40度的高温,整个城市进入“炙烤”模式……  星沙开发区,盼盼路,国网湖南培训中心——偌大的篮球场上,晚上10点,步伐整齐、军号嘹亮,541名新进国网湖南公司的大学毕业生仍在紧张地进行着准军事化训练。国网湖南培训中心员工培训,如这炽热的天气一般,一浪高过一浪。  这是一批刚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大学生,为期半个月的岗前培训,将开启他们职业生涯的追梦之旅。  这是国网
期刊
摘要:公共选修课是高校培养方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同于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特殊性,而多校区大学因其校区多、教学资源相对分散的特点,更加需要实现公共选修课的信息化管理。北京联合大学这一典型多校区大学公共选修课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能对其他多校区大学公共选修课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多校区;公共选修课;信息化  作者简介:邵业沛(1978-),女,河南泌阳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
期刊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企业“三支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是释放人才能量、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湖南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坚持以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为目标,以造就高技能人才为重点,规范鉴定流程,强化资源配置,创新鉴定模式,优化鉴定服务,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至2012年底,全省电力行业共有97120人次参加了鉴定,取证52390人,其中:技师取证3312人,高级技师取证918人,为加速国网湖
期刊
2013年5月,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送培上门,以点带面”变电运行技能实训班在双溪培训基地圆满结束,此次培训是省公司针对我局“两网合一”和三集五大改革后生产人员技能提升的迫切需求而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我有幸成为58名参培学员中的一员,切身感受了这次送到心坎上的“培训福利”,用以下概括我的心得:  技艺精湛,培训讲师有备而来;  师生齐思,教学创新喜获成效。  求知若渴,学习方法五花八门;  军事管理
期刊
摘要:根据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结合教学经验,分析了“运筹学”课程的特点。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工程项目”为导向进行知识构建和技能训练,采取分组学习的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加计算机建模求解教学内容以提高实践能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工程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李昕
期刊
摘要:从国家、地区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出发,结合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讨论了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思路,并结合本校情况,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探索,详细介绍了该方案的情况。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周远明(1984-),男,湖北仙桃人,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梅菲(1980-),女,湖北
期刊
摘要: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创新型人才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集成电路设计相关人员需求的日益增加,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集成电路设计相关本科专业。针对目前集成电路设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长沙理工大学实际,通过改革课程教学、完善实验实践环节、增加就业相关知识三个措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建立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摘要:围绕南京工程学院“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并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对“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有效监控保证了“卓越计划”的全面贯彻与落实。  关键词: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质量监控体系  作者简介:谢娟娟(1985-),女,河南新蔡人,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研究实习员;巴志新(1979-),女,河南南阳人,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讲师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工程教育现状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以化工专业为例提出了建设“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课程体系及强化教学管理等实施方略。  关键词:卓越化工工程师;双师型教师;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刘慧君(1967-),女,湖南长沙人,南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延飞(1965-),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期刊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日趋深入的背景下,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策略,对食品类专业大学生进行食品文化教育是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可行途径之一。探讨了食品文化教育的内涵及其在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并提出了食品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食品文化教育;食品类专业大学生  作者简介:黄群(1977-),男,湖南武冈人,吉首大学化学化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