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国家、地区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出发,结合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讨论了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思路,并结合本校情况,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探索,详细介绍了该方案的情况。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周远明(1984-),男,湖北仙桃人,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梅菲(1980-),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6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工业大学2007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7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31-0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而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1]该文件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旨在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在高校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培训薄弱、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建设,力争取得明显成效,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学科现状分析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本学科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家急需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级人才。从地方发展来看,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在全力推进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以光通信、移动通信为主导,激光、光电显示、光伏及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等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电子信息产业在湖北省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培养具备良好的知识、能力、素质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各种工程、技术问题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的核心内容和迫切需要。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采取教师讲授为主体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人才培养有“产学研”脱节的趋势,学生能够参与的本专业实践活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较少。
二、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体现在“应用型”和“创新型”的有机结合。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基础理论扎实、科学知识丰富,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应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创新”为原则,除了让学生掌握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考虑培养学生具有在创新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既要有“知识”、“能力”,更要有内涵和使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从而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思路
为了适应国家、地区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在编制专业培养方案时重点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3]
(1)与时俱进,密切关注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当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材、教法和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2)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专业课程教师负责专业实验建设和实施,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搭建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
(3)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新实践和大学生竞赛等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领域的新发展、新突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认知和历史使命感。
(5)加强学生管理,推进“导师制”指导模式,促进良好科学道德教育和优良学风建设。
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物理电子、光电子与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广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和光电子器件、系统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专业培养特色
本学科主动与国家、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持一致,建设发展方向为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本专业始终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主动适应国家、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深化“学分制”教学模式改革,推进“导师制”指导模式和“研究型”学习模式,积极探索“合格+特长”的素质发展模式和完善“大类平台+专业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如表1所示。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宽阔的科学视野、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物理基础理论、微电子学及光电子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本专业领域的实验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测试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英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科技英文写作能力;了解微电子、光电子材料、器件和系统的研究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五、总结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们将不断推进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109/xxgk_125202.html.
[2]张新跃,董世洪,周金其,等.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3).
[3]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S1).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周远明(1984-),男,湖北仙桃人,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梅菲(1980-),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6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工业大学2007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7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31-0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而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1]该文件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旨在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在高校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培训薄弱、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建设,力争取得明显成效,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学科现状分析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本学科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家急需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级人才。从地方发展来看,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在全力推进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以光通信、移动通信为主导,激光、光电显示、光伏及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等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电子信息产业在湖北省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培养具备良好的知识、能力、素质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各种工程、技术问题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的核心内容和迫切需要。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采取教师讲授为主体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人才培养有“产学研”脱节的趋势,学生能够参与的本专业实践活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较少。
二、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体现在“应用型”和“创新型”的有机结合。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基础理论扎实、科学知识丰富,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应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创新”为原则,除了让学生掌握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考虑培养学生具有在创新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既要有“知识”、“能力”,更要有内涵和使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从而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思路
为了适应国家、地区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在编制专业培养方案时重点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3]
(1)与时俱进,密切关注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当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材、教法和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2)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专业课程教师负责专业实验建设和实施,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搭建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
(3)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新实践和大学生竞赛等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领域的新发展、新突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认知和历史使命感。
(5)加强学生管理,推进“导师制”指导模式,促进良好科学道德教育和优良学风建设。
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物理电子、光电子与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广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和光电子器件、系统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专业培养特色
本学科主动与国家、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持一致,建设发展方向为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本专业始终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主动适应国家、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深化“学分制”教学模式改革,推进“导师制”指导模式和“研究型”学习模式,积极探索“合格+特长”的素质发展模式和完善“大类平台+专业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如表1所示。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宽阔的科学视野、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物理基础理论、微电子学及光电子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本专业领域的实验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测试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英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科技英文写作能力;了解微电子、光电子材料、器件和系统的研究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五、总结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们将不断推进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109/xxgk_125202.html.
[2]张新跃,董世洪,周金其,等.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3).
[3]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S1).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