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各位同道、朋友,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著名的文化学者、德高望重的美术史论家姜澄清先生。姜老刚刚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了“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的最高荣誉。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他的学术成果影响就非常广泛,对当代书坛的繁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今天姜老主讲的题目是“书法的形表与神质”。现在有请姜澄清先生为我们开讲。
姜澄清:朋友们,我是中年以后才学书法的,今天讲,算是门外汉。中国的各种艺术,总体从简,但是简单得像书法这样的没有。大家知道书法的工具材料,就是纸、笔、墨,缺一不可。很多人以为形式简单,内容也就简单。这就误会了书法艺术。现在,就从“简单”讲起。
一是讲线。线条是洋说法,古人叫点线,纸面的艺术都离不开线。我们参考一下西方的形式。西方对线的功能、审美趣味跟我们大不相同。简单来讲,西方的线是构成明暗,在平面上创造立体感的手段,或者叫做造型的附庸。中国的线不是这个手段,是独立的。西方绘画靠素描画成有立体感的东西。中国书法的线,却不是这样。
简单来讲,中国的线是独立的审美单位,不是一种附庸的手段。中国人看到古人写的线,流连忘返,他为什么会陶醉于单独的线?为什么在书法、绘画中,线占据这么高的地位?线论的最初解释始于《易经》,最初只是简单地往线里面灌注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对不对我们且不讲,在全世界对于线做这样完整、系统解释是第一次。《易经》不是讲书法,是解释线。比如《易经》基本的东西就是两条线:一条是实线,叫阳爻;另外一条,当中断了,现在叫虚线。这样的线在外国绘画中,是造型的一种手段,中国人就把它当做中国哲学思想的根本立足点。中国人考虑问题是从阴阳出发,所以说阴阳观是解读《易经》的钥匙。
最初出现的对线的这种神秘解释,第一次赋予了线很神秘的观念,但并没有赋予线艺术审美的成分。线的艺术审美是东汉以后的事情。从这样的体系下来,中国第一次出现的大规模的文字就是甲骨文。甲骨文赋予文字非常神秘的感觉,是神秘的东西。最初的书法不是作为审美对象存在的,而是神圣的东西。罗振玉讲到青铜器,要器小字多,金文多数用在祭器上,用今天的话说,是将这个东西作为沟通人神的桥梁,在东汉末期以后才慢慢由神秘观念转向审美观念。一直到魏晋时期,这个审美的对象才逐渐拥有美学的解释,并且引入了笔法的概念。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笔法考究到这种程度,西方的用笔虽然也有笔法,但不是这个概念。中国讲究笔法到底为什么?说到底,完全就是为了线。1959年,中国美术界有一次重要的学术辩论,辩论的题目就是“线是不是中国绘画的生命线”,辩论的结果比较统一。尽管不能叫做生命线,但线在绘画元素中的地位很高。
反过来说,中国书法除了线以外没有别的表现手段,线的功夫不到就别谈书法。魏晋时期,线经过王羲之等人的提升,又通过唐代颜真卿的发展,在技术上已经很精微了。我们对线的评价,一直到清末仍然不出古人在线当中赋予的观念,就是阴阳的观念。我们习惯把阴阳当作中国哲学的本源思想,中国人考虑问题在思维方法上就是从这两者入手。从阴阳的体系中,引出来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书法所讲究的是方圆问题、起伏问题、墨色的浓淡问题和枯润问题,构成这些问题的概念叫做二元同构。直到清代,刘熙载说,一笔下去,上面是阳,下面是阴,有提按,有波动。这就是为什么老前辈林语堂、朱光潜、钱穆都根据这个概念发挥。书法是中国的核心艺术,艺术当中讲究的节奏,实际上就是书法韵律的发挥。
二是结构。《易经》有几个意思,其中有简易、变异、不易。乾卦,三条横线组成,非常简单。尽管在形式感上没有什么东西,但中国人看三条线十分神圣,身家性命都进去了。《易经》对线的解释,无奇不有。我不是说书法家提起笔就想阴阳八卦,我是说这种文化批评。结构也是洋名字,中国的土名字叫结体。书法的结体是一个审美单位,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单位,当书法家写这个字的时候,我们把它当做审美单位来对待,不仅仅是传达信息。中国文字不单是信息问题,除了信息之外,它提供的太多的神秘观念。胡适讲过中国是文字崇拜,对文字诚惶诚恐。西方的文字基本上是一个信息单位,中国的文字是文化单位、文化载体。文字上面托负的东西太多了,比如《说文解字》,第一个字是“一”,可是解释得这么复杂,外国人不懂。按西方的解释,就是数学。中国的文字本身内在的东西就是一个庞大的文化观念,有崇拜、恐惧,甚至可以医病。
结构问题,结体问题,简单来讲就是点画的位置处理,书写要在汉字的规范之中,这是基本规定。这是一个规定性很强的东西,从古到今有各种流派,甲骨文是一种,金文是一种,王羲之是一种,他儿子跟他又不一样。这种情况反映了结构问题。书法造型的素材非常复杂,是个庞大的造型体系,就写一个“一”字,没有两个人会写的一样。王羲之父子写的也不一样,这反映了一个结构问题。结构问题基本上就是处理关系问题,点、线之间的关系,所有的点、线,必须有一个内在的关系。这样一个基本的内在关系,奠定了中国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室内陈设的原理。比如要写广州的“广”字,你要怎么安排才美?实际上涉及到“广”字的点、线,在汉字的规范当中,在中国美学的原理之下,怎么样安排才是理想的、美好的。在中国的建筑艺术中,就是建筑的间架问题。这个也是虚实问题、空间处理问题、空间分割问题,也需要处理这么一大堆的问题。
三是墨。关于写字,古人强调两点:一个是笔法,一个是结体。懂了这两点以后,基本上就进入了墨的境界。苏东坡认为墨应该像小孩子的眼睛明亮、透澈。中国的墨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纯粹从绘画角度来讲,越简单的色彩,表现力越大,这个是美术理论,是抽象派大师康定斯基提出的。书法没有什么色彩可用,就是黑的。这就非常难,黑的东西在白的纸上操作,而且白是纸的颜色。这虽然是玩黑白游戏,实际上所用的颜料就是一种黑颜色,这个就太神奇了。中国人对黑白二色的认识不完全是用观念,也用书法来阐释。《老子》上有一段话,谈到黑白问题时认为,黑白高度融合以后,才能够达到无极的境界。人类思考问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科学的、逻辑化论证的实证方式,一种是感觉的、神秘的心理学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比较偏向于后一种,即代表中国思想的两种色彩象征—阴阳。太极图,一边是黑的,一边是白的,白里面有黑,黑里面有白。它同时是旋转的东西,在运动之中,黑里面有白,白里面有黑,它代表了中国的神秘思维。潘天寿说黑白是中国很神秘的色彩,又最符合科学。它处在两个极端,黑的东西就是光线照在上面,它把光线全部吸收了,所以出来黑的东西。白的东西是光线照在上面,全反射出去。书法就是在这两端寻求一种平衡的艺术。看似简单,实际上太复杂了。
中国人对黑有作为一种黑色以外的看法,绘画中有一句名言“色分五彩”,一笔下来,你要包含着其他的色彩。怎么分?黑分五度,从最浓到最淡,一笔下来,浓淡不一样,枯润不一样,起伏不一样。绘画可以重复,书法却不可以。书法简单却极为复杂。色彩问题的难点在于墨上了纸以后,整幅东西要有韵味,黑的东西不破坏白的东西,白的东西不干扰黑的东西,这样就有韵味了。唐代出现的水墨画将中国的笔、墨发挥得淋漓尽致。
此外,还有毛笔和纸。西方的笔是硬笔,如铅笔、钢笔。中国的毛笔从技术上讲要尖、圆、齐、健,毛笔对于力度、角度、速度感应最敏锐,力度稍微变化一点,角度稍微变化一点,速度稍微变化一点,呈现的面貌马上就不一样,而且就是这一支笔可以创造点、线、面。中国书法家是魔术师,西方画家作画,几十支笔在面前,还有刀,要刮油彩,这支笔不用了换一支笔。中国人不需要这么繁复,换一支笔情绪就没有了,就凭一支笔。最简单的是中国书法,最复杂的也是中国书法。中国的宣纸制作得很精良。纸是参与创作的。西方的画布是被动地接受原料,画什么就是什么,它没有脾气;中国的宣纸有脾气,一笔下去,它会渗透,好像透出来颜色,好看,渗透得有规律。中国的宣纸是参与艺术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时要知纸性。
我今天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姜澄清:朋友们,我是中年以后才学书法的,今天讲,算是门外汉。中国的各种艺术,总体从简,但是简单得像书法这样的没有。大家知道书法的工具材料,就是纸、笔、墨,缺一不可。很多人以为形式简单,内容也就简单。这就误会了书法艺术。现在,就从“简单”讲起。
一是讲线。线条是洋说法,古人叫点线,纸面的艺术都离不开线。我们参考一下西方的形式。西方对线的功能、审美趣味跟我们大不相同。简单来讲,西方的线是构成明暗,在平面上创造立体感的手段,或者叫做造型的附庸。中国的线不是这个手段,是独立的。西方绘画靠素描画成有立体感的东西。中国书法的线,却不是这样。
简单来讲,中国的线是独立的审美单位,不是一种附庸的手段。中国人看到古人写的线,流连忘返,他为什么会陶醉于单独的线?为什么在书法、绘画中,线占据这么高的地位?线论的最初解释始于《易经》,最初只是简单地往线里面灌注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对不对我们且不讲,在全世界对于线做这样完整、系统解释是第一次。《易经》不是讲书法,是解释线。比如《易经》基本的东西就是两条线:一条是实线,叫阳爻;另外一条,当中断了,现在叫虚线。这样的线在外国绘画中,是造型的一种手段,中国人就把它当做中国哲学思想的根本立足点。中国人考虑问题是从阴阳出发,所以说阴阳观是解读《易经》的钥匙。
最初出现的对线的这种神秘解释,第一次赋予了线很神秘的观念,但并没有赋予线艺术审美的成分。线的艺术审美是东汉以后的事情。从这样的体系下来,中国第一次出现的大规模的文字就是甲骨文。甲骨文赋予文字非常神秘的感觉,是神秘的东西。最初的书法不是作为审美对象存在的,而是神圣的东西。罗振玉讲到青铜器,要器小字多,金文多数用在祭器上,用今天的话说,是将这个东西作为沟通人神的桥梁,在东汉末期以后才慢慢由神秘观念转向审美观念。一直到魏晋时期,这个审美的对象才逐渐拥有美学的解释,并且引入了笔法的概念。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笔法考究到这种程度,西方的用笔虽然也有笔法,但不是这个概念。中国讲究笔法到底为什么?说到底,完全就是为了线。1959年,中国美术界有一次重要的学术辩论,辩论的题目就是“线是不是中国绘画的生命线”,辩论的结果比较统一。尽管不能叫做生命线,但线在绘画元素中的地位很高。
反过来说,中国书法除了线以外没有别的表现手段,线的功夫不到就别谈书法。魏晋时期,线经过王羲之等人的提升,又通过唐代颜真卿的发展,在技术上已经很精微了。我们对线的评价,一直到清末仍然不出古人在线当中赋予的观念,就是阴阳的观念。我们习惯把阴阳当作中国哲学的本源思想,中国人考虑问题在思维方法上就是从这两者入手。从阴阳的体系中,引出来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书法所讲究的是方圆问题、起伏问题、墨色的浓淡问题和枯润问题,构成这些问题的概念叫做二元同构。直到清代,刘熙载说,一笔下去,上面是阳,下面是阴,有提按,有波动。这就是为什么老前辈林语堂、朱光潜、钱穆都根据这个概念发挥。书法是中国的核心艺术,艺术当中讲究的节奏,实际上就是书法韵律的发挥。
二是结构。《易经》有几个意思,其中有简易、变异、不易。乾卦,三条横线组成,非常简单。尽管在形式感上没有什么东西,但中国人看三条线十分神圣,身家性命都进去了。《易经》对线的解释,无奇不有。我不是说书法家提起笔就想阴阳八卦,我是说这种文化批评。结构也是洋名字,中国的土名字叫结体。书法的结体是一个审美单位,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单位,当书法家写这个字的时候,我们把它当做审美单位来对待,不仅仅是传达信息。中国文字不单是信息问题,除了信息之外,它提供的太多的神秘观念。胡适讲过中国是文字崇拜,对文字诚惶诚恐。西方的文字基本上是一个信息单位,中国的文字是文化单位、文化载体。文字上面托负的东西太多了,比如《说文解字》,第一个字是“一”,可是解释得这么复杂,外国人不懂。按西方的解释,就是数学。中国的文字本身内在的东西就是一个庞大的文化观念,有崇拜、恐惧,甚至可以医病。
结构问题,结体问题,简单来讲就是点画的位置处理,书写要在汉字的规范之中,这是基本规定。这是一个规定性很强的东西,从古到今有各种流派,甲骨文是一种,金文是一种,王羲之是一种,他儿子跟他又不一样。这种情况反映了结构问题。书法造型的素材非常复杂,是个庞大的造型体系,就写一个“一”字,没有两个人会写的一样。王羲之父子写的也不一样,这反映了一个结构问题。结构问题基本上就是处理关系问题,点、线之间的关系,所有的点、线,必须有一个内在的关系。这样一个基本的内在关系,奠定了中国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室内陈设的原理。比如要写广州的“广”字,你要怎么安排才美?实际上涉及到“广”字的点、线,在汉字的规范当中,在中国美学的原理之下,怎么样安排才是理想的、美好的。在中国的建筑艺术中,就是建筑的间架问题。这个也是虚实问题、空间处理问题、空间分割问题,也需要处理这么一大堆的问题。
三是墨。关于写字,古人强调两点:一个是笔法,一个是结体。懂了这两点以后,基本上就进入了墨的境界。苏东坡认为墨应该像小孩子的眼睛明亮、透澈。中国的墨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纯粹从绘画角度来讲,越简单的色彩,表现力越大,这个是美术理论,是抽象派大师康定斯基提出的。书法没有什么色彩可用,就是黑的。这就非常难,黑的东西在白的纸上操作,而且白是纸的颜色。这虽然是玩黑白游戏,实际上所用的颜料就是一种黑颜色,这个就太神奇了。中国人对黑白二色的认识不完全是用观念,也用书法来阐释。《老子》上有一段话,谈到黑白问题时认为,黑白高度融合以后,才能够达到无极的境界。人类思考问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科学的、逻辑化论证的实证方式,一种是感觉的、神秘的心理学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比较偏向于后一种,即代表中国思想的两种色彩象征—阴阳。太极图,一边是黑的,一边是白的,白里面有黑,黑里面有白。它同时是旋转的东西,在运动之中,黑里面有白,白里面有黑,它代表了中国的神秘思维。潘天寿说黑白是中国很神秘的色彩,又最符合科学。它处在两个极端,黑的东西就是光线照在上面,它把光线全部吸收了,所以出来黑的东西。白的东西是光线照在上面,全反射出去。书法就是在这两端寻求一种平衡的艺术。看似简单,实际上太复杂了。
中国人对黑有作为一种黑色以外的看法,绘画中有一句名言“色分五彩”,一笔下来,你要包含着其他的色彩。怎么分?黑分五度,从最浓到最淡,一笔下来,浓淡不一样,枯润不一样,起伏不一样。绘画可以重复,书法却不可以。书法简单却极为复杂。色彩问题的难点在于墨上了纸以后,整幅东西要有韵味,黑的东西不破坏白的东西,白的东西不干扰黑的东西,这样就有韵味了。唐代出现的水墨画将中国的笔、墨发挥得淋漓尽致。
此外,还有毛笔和纸。西方的笔是硬笔,如铅笔、钢笔。中国的毛笔从技术上讲要尖、圆、齐、健,毛笔对于力度、角度、速度感应最敏锐,力度稍微变化一点,角度稍微变化一点,速度稍微变化一点,呈现的面貌马上就不一样,而且就是这一支笔可以创造点、线、面。中国书法家是魔术师,西方画家作画,几十支笔在面前,还有刀,要刮油彩,这支笔不用了换一支笔。中国人不需要这么繁复,换一支笔情绪就没有了,就凭一支笔。最简单的是中国书法,最复杂的也是中国书法。中国的宣纸制作得很精良。纸是参与创作的。西方的画布是被动地接受原料,画什么就是什么,它没有脾气;中国的宣纸有脾气,一笔下去,它会渗透,好像透出来颜色,好看,渗透得有规律。中国的宣纸是参与艺术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时要知纸性。
我今天就讲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