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研活动是中小学各学科都要组织的常规教学活动之一,传统的教研活动一般由教研组长或学科组长组织,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地点,将教师召集起来,讨论研究下周上课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或某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教学过程中的困惑。这种传统的集中式教研活动,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如学科孤立、学校孤立、时空限制、资源保存限制、教师参与限制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教研,能很好地弥补这些缺陷,很多地区学校都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教研。网上教研逐渐成为教研活动新的发展方向,也逐渐成为广大青年教师乐于接受的教研模式。如何让“互联网+”的教研模式为学校教研力的提高助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协调好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与传统教研的关系,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
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与传统教研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益,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虽然有许多优势,但网络毕竟只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如缺乏情境性、不利于情感交流等。而传统教研中的教学沙龙、实地课堂教学观摩等面对面的教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凝聚力。因此,傳统教研工作非但不能减弱,而且要发挥其在“微”教研方面的优势,发挥其面对面交流的长处,提升传统教研的水平,弥补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的不足。
二、注重新老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教师参与网上教研的积极性和应用互联网教研平台的技术水平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参与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的积极性参差不齐。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通过对部分教师访谈后发现,年轻的教师对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的认同度普遍高于老教师,这主要是由教师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决定的。为此,笔者认为学校应该精心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例如:“一带一”帮扶机制),既能发挥新教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优勢,又能发挥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使得老教师和新教师都能够在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中各取所需、共同进步。此外,学校还应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让他们在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活动中能够应付自如,得心应手。
三、注重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过程的实效,突出“教研”二字
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要注重实效,不能走形式,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将互联网平台作为个人反思学习的工具,利用教研平台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能够进行经验提升的现实素材,为后续的专业成长提供知识储备。其次教师要将教研平台作为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的载体,专家要引导教师对一些热点问题、教师教学中的困惑进行思考,在研讨、思考中获得进步。第三教师也不能仅仅将教研网站作为发布信息、传递资料的一种途径。教师要将教研平合作为推进区域教育平衡发展的有效工具,借助互联网教研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从而实现教师的共同提高。
四、注重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的专业平台建设
互联网教研平台建设和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理论研究是教研的两块基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重视这两块基石的建设。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组织技术力量和学科教师加强互联网教研平台的建设,加强技术力量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得技术力量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师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要协同各方面力量加强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的理论研究,注重专家与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科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可以将在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转化为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并在后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完善。这种“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操作模式无疑是充实“互联网+”教研理论的有效手段。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研新平台,改进现有教研模式,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一项新型探索性的工作,富有深刻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是常规教研活动的延伸和升华,教师参与教研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互相交流、探讨、对话、互动,取长补短,吸取精华,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又通过反思与同行分享得失,及时得到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从而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良性循环。
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校教研能力的提升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 协调好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与传统教研的关系,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
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与传统教研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益,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虽然有许多优势,但网络毕竟只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如缺乏情境性、不利于情感交流等。而传统教研中的教学沙龙、实地课堂教学观摩等面对面的教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凝聚力。因此,傳统教研工作非但不能减弱,而且要发挥其在“微”教研方面的优势,发挥其面对面交流的长处,提升传统教研的水平,弥补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的不足。
二、注重新老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教师参与网上教研的积极性和应用互联网教研平台的技术水平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参与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的积极性参差不齐。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通过对部分教师访谈后发现,年轻的教师对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的认同度普遍高于老教师,这主要是由教师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决定的。为此,笔者认为学校应该精心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例如:“一带一”帮扶机制),既能发挥新教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优勢,又能发挥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使得老教师和新教师都能够在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中各取所需、共同进步。此外,学校还应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让他们在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活动中能够应付自如,得心应手。
三、注重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过程的实效,突出“教研”二字
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要注重实效,不能走形式,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将互联网平台作为个人反思学习的工具,利用教研平台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能够进行经验提升的现实素材,为后续的专业成长提供知识储备。其次教师要将教研平台作为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的载体,专家要引导教师对一些热点问题、教师教学中的困惑进行思考,在研讨、思考中获得进步。第三教师也不能仅仅将教研网站作为发布信息、传递资料的一种途径。教师要将教研平合作为推进区域教育平衡发展的有效工具,借助互联网教研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从而实现教师的共同提高。
四、注重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的专业平台建设
互联网教研平台建设和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理论研究是教研的两块基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重视这两块基石的建设。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组织技术力量和学科教师加强互联网教研平台的建设,加强技术力量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得技术力量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师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要协同各方面力量加强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的理论研究,注重专家与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科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可以将在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转化为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并在后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完善。这种“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操作模式无疑是充实“互联网+”教研理论的有效手段。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研新平台,改进现有教研模式,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一项新型探索性的工作,富有深刻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是常规教研活动的延伸和升华,教师参与教研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互相交流、探讨、对话、互动,取长补短,吸取精华,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又通过反思与同行分享得失,及时得到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从而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良性循环。
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校教研能力的提升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