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金融和实体經济关系,探讨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路径,大力完善法律法规打破金融垄断、进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调整金融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切实保障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有效性。
关键词:金融; 实体经济;关系;发展
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实体经济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对国家稳定和提高综合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的产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的发展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金融的本质是为实体经济服务
一、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1.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
社会分工的出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剩余价值,进而为了进行商品交换产生了信用与货币,即最早的金融形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不断进步,从支付功能到资源配置,再到财富分配、风险规避和宏观调控等。随着实体经济需求增多,金融创新也逐渐增多,金融体制逐渐完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为金融利润来源于实体经济。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虽然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但金融资本没有产生凝结人类劳动的剩余价值,只有实体经济的产业资本产生剩余价值;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认为实体经济为金融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否则金融将无法发展和完善。
2.实体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支持
金融本质功能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金融既可以对资本进行集聚以扩大资本再投资,提高资本利用率,也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资金流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产业,提高资本价值和使用效率;金融能有效降低风险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金融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可以将风险合理配置到能力更强的产业部门,更有效的规避风险。金融在为实体经济进行资本融通时,将风险分散给投资者共同承担,减低了实经济本身所承担的风险。金融机构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契约对实体经济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金融促进实体经济结构调整,政府不仅通过金融手段将政策传导给实体经济,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还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引导,进行经济调控。
3.金融与实体经济是互为因果关系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只要实体经济基础不牢,产业机构不合理,金融体制不完善,金融监管不够严格,金融资本就会对产业资本产生挤出效应,导致实体经济逐渐萎缩,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情况就会越发严重。因此,未来宏观政策重点要“做强实体经济,做实金融”。通过提高实体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让实体经济获得高水平的资本回报,才能将错配的资源回归实体经济,实现从“脱实向虚” 向“脱虚向实” 转变。
二、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完善有关政策法规,维护实体经济利益
在自由市场机制作用下,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分配,各部门资本都能够获得平均利润,但是现实中金融资本利润高于产业资本利润,甚至获得垄断利润。其原因是金融资本位于产业链高端,金融挤占实体经济利益,因此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以维护实体经济利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完善《垄断法规》,打破金融垄断,建立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利润平均化。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维护产业资本利益。明确规范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权限,保障股东合法权益。对实体经济资本转移提交股东大会严格审批。三是在产业政策上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产业政策保护劳动者权益和实体经济利益,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各行业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平均利润率。
2、进行实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吸引金融资本能力
当前,由于我国实体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和产能过剩现象突出等原因,导致其生产效率低下,收益远远低于虚拟经济,是资本脱实向虚的主要原因之一。实体经济只有进行转型升级,不断的发展,才能提高自身利润率,以吸引更多金融资本为其服务。主要从供给侧方面着手: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二是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获得在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中经济增长优势,实现经济增长多元支持。三是大力化解产能过剩,优化资源配置,改善要素供给质量,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应紧紧围绕供给侧改革进行,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合理优化金融体系,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有效供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继续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构建梯度合理、结构平衡的银行体系,为不同层次的企业提供充足资金和有效服务。优化银行信贷投资方向,完善金融供给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二是构建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优化实体经济融资结构,主要包括扩大创业板和中小板的市场规模,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让资本市场有效供给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三是健全金融监管体制。为了使金融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克服金融监管短板和防止金融监管套利,建立金融监管统筹协调机制、健全风险监测和早期预警机制、完善行之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和金融监管规则,使一行三会进行统筹协调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和监管套利,守住不发生金融系统风险底线。
4、调整金融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相互匹配,不能超过为实体经济服务界限,二者必须协调发展、相互统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关注金融资本总量规模,保持经济发展平衡。关注金融总量规模,重点关注金融衍生品总量,防范泡沫经济和资产缩水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保持金融与实体经济平衡发展。二是控制金融发展速度,维持金融增速的稳定,保持合理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量。明确股票市场增速目标,发展债券市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合理有效控制和发展衍生品市场,使其保持合理增速水平。三是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增强有效供给。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国有资本垄断,发挥民间资本积极作用,提高金融资本效率,优化金融资本结构。在银行、保险和证券等传统金融为主的基础上,利用科技进步发展第三方支付和股权众筹等普惠金融业态,优化金融业态结构。不断进行金融有效创新,优化金融产品结构,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满足实体经济金融多样化的需求。
三、结语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当前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大量资本投入虚拟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不协调显现明显。根据马克思产融关系理论,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和实体经济是互融共生的统一整体。要正确理解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金融市场制度建设、调整金融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进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等措施,切实保障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立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J].中国金融,2017(10)
[2]王仲璃.金融应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J].银行家,2017(7)
[3]邱兆祥,王树云.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协调发展研究[J].理论探索,2017(4)
关键词:金融; 实体经济;关系;发展
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实体经济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对国家稳定和提高综合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的产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的发展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金融的本质是为实体经济服务
一、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1.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
社会分工的出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剩余价值,进而为了进行商品交换产生了信用与货币,即最早的金融形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不断进步,从支付功能到资源配置,再到财富分配、风险规避和宏观调控等。随着实体经济需求增多,金融创新也逐渐增多,金融体制逐渐完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为金融利润来源于实体经济。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虽然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但金融资本没有产生凝结人类劳动的剩余价值,只有实体经济的产业资本产生剩余价值;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认为实体经济为金融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否则金融将无法发展和完善。
2.实体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支持
金融本质功能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金融既可以对资本进行集聚以扩大资本再投资,提高资本利用率,也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资金流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产业,提高资本价值和使用效率;金融能有效降低风险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金融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可以将风险合理配置到能力更强的产业部门,更有效的规避风险。金融在为实体经济进行资本融通时,将风险分散给投资者共同承担,减低了实经济本身所承担的风险。金融机构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契约对实体经济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金融促进实体经济结构调整,政府不仅通过金融手段将政策传导给实体经济,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还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引导,进行经济调控。
3.金融与实体经济是互为因果关系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只要实体经济基础不牢,产业机构不合理,金融体制不完善,金融监管不够严格,金融资本就会对产业资本产生挤出效应,导致实体经济逐渐萎缩,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情况就会越发严重。因此,未来宏观政策重点要“做强实体经济,做实金融”。通过提高实体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让实体经济获得高水平的资本回报,才能将错配的资源回归实体经济,实现从“脱实向虚” 向“脱虚向实” 转变。
二、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完善有关政策法规,维护实体经济利益
在自由市场机制作用下,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分配,各部门资本都能够获得平均利润,但是现实中金融资本利润高于产业资本利润,甚至获得垄断利润。其原因是金融资本位于产业链高端,金融挤占实体经济利益,因此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以维护实体经济利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完善《垄断法规》,打破金融垄断,建立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利润平均化。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维护产业资本利益。明确规范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权限,保障股东合法权益。对实体经济资本转移提交股东大会严格审批。三是在产业政策上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产业政策保护劳动者权益和实体经济利益,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各行业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平均利润率。
2、进行实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吸引金融资本能力
当前,由于我国实体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和产能过剩现象突出等原因,导致其生产效率低下,收益远远低于虚拟经济,是资本脱实向虚的主要原因之一。实体经济只有进行转型升级,不断的发展,才能提高自身利润率,以吸引更多金融资本为其服务。主要从供给侧方面着手: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二是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获得在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中经济增长优势,实现经济增长多元支持。三是大力化解产能过剩,优化资源配置,改善要素供给质量,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应紧紧围绕供给侧改革进行,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合理优化金融体系,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有效供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继续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构建梯度合理、结构平衡的银行体系,为不同层次的企业提供充足资金和有效服务。优化银行信贷投资方向,完善金融供给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二是构建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优化实体经济融资结构,主要包括扩大创业板和中小板的市场规模,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让资本市场有效供给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三是健全金融监管体制。为了使金融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克服金融监管短板和防止金融监管套利,建立金融监管统筹协调机制、健全风险监测和早期预警机制、完善行之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和金融监管规则,使一行三会进行统筹协调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和监管套利,守住不发生金融系统风险底线。
4、调整金融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相互匹配,不能超过为实体经济服务界限,二者必须协调发展、相互统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关注金融资本总量规模,保持经济发展平衡。关注金融总量规模,重点关注金融衍生品总量,防范泡沫经济和资产缩水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保持金融与实体经济平衡发展。二是控制金融发展速度,维持金融增速的稳定,保持合理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量。明确股票市场增速目标,发展债券市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合理有效控制和发展衍生品市场,使其保持合理增速水平。三是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增强有效供给。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国有资本垄断,发挥民间资本积极作用,提高金融资本效率,优化金融资本结构。在银行、保险和证券等传统金融为主的基础上,利用科技进步发展第三方支付和股权众筹等普惠金融业态,优化金融业态结构。不断进行金融有效创新,优化金融产品结构,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满足实体经济金融多样化的需求。
三、结语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当前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大量资本投入虚拟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不协调显现明显。根据马克思产融关系理论,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和实体经济是互融共生的统一整体。要正确理解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金融市场制度建设、调整金融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进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等措施,切实保障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立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J].中国金融,2017(10)
[2]王仲璃.金融应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J].银行家,2017(7)
[3]邱兆祥,王树云.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协调发展研究[J].理论探索,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