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煲完中药后稍稍放凉一点趁热喝下是很多人喝中药的习惯,太凉了怕影响药效,这种观点其实也不算错,大部分的汤药,一般在稍热的时候服用较好。但喝中药未必都要趁热喝,有些中药甚至要放冷后喝才能让药效得到较好的发挥。
喝药“常温”为20~35℃
当药液的温度在38℃以上时,人对苦味的味觉是最不敏感的,因此大部分的药液在温热的时候服用最好。不过38℃以上的温度可能过高,对口腔和喉管不好,因此最好是将药液的温度控制在20~35℃。这样,温度适宜,既保证了药效,又不会影响服用。
有些中药也要冷着喝
中药趁热喝似乎是默认的方式,其实有些中药冷着喝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药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管中药师廖小红表示,这种喝中药的方式叫冷服,需要等中药汤剂煎煮好后放凉再喝。
一般以下几类中药适合冷着喝:①有清热解毒消暑功效的中藥需冷服,如具有清热生津功效的白虎汤;②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功效的小蓟子饮,主要治疗小便赤涩热痛、尿中见血等;③具收涩固精功效的中药汤剂也需冷服,如固冲汤等。
另外,中毒的患者服用解毒剂也宜冷服,因为冷服可使体内瘀滞的毒物易于排出;呕吐患者服用汤剂也宜冷服,避免加剧呕吐。
喝中药温服是常规
大部分中药汤剂采用温服法,温服能和胃健脾,助药力。不同的季节和患者体质的不同,也决定了适宜服用的药物温度的不同,比如寒冷季节最好是温服药物,而老年人、儿童、孕妇及久病体弱的患者都应温服药液。
温服是指把煎好的汤药冷却到35℃左右服用,以接近人体内环境温度为宜,这样一方面不至于因温度过高造成口腔及胃肠黏膜烫伤;另一方面温服与肠胃之性相合,减少因药液偏冷偏热对胃肠产生刺激而引起呕吐或胃脘不适等症状,有利于药物吸收。
专家贴士:温服药的种类
需要温服的主要是具有发汗解表、温里祛寒、温经通脉、活血行气等功效的中药汤剂。
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功效的麻黄汤,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功效的小青龙汤,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功效的理中丸,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功效的当归四逆汤,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功效的归脾汤,具有行气功效的四磨汤,等等。
喝药“常温”为20~35℃
当药液的温度在38℃以上时,人对苦味的味觉是最不敏感的,因此大部分的药液在温热的时候服用最好。不过38℃以上的温度可能过高,对口腔和喉管不好,因此最好是将药液的温度控制在20~35℃。这样,温度适宜,既保证了药效,又不会影响服用。
有些中药也要冷着喝
中药趁热喝似乎是默认的方式,其实有些中药冷着喝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药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管中药师廖小红表示,这种喝中药的方式叫冷服,需要等中药汤剂煎煮好后放凉再喝。
一般以下几类中药适合冷着喝:①有清热解毒消暑功效的中藥需冷服,如具有清热生津功效的白虎汤;②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功效的小蓟子饮,主要治疗小便赤涩热痛、尿中见血等;③具收涩固精功效的中药汤剂也需冷服,如固冲汤等。
另外,中毒的患者服用解毒剂也宜冷服,因为冷服可使体内瘀滞的毒物易于排出;呕吐患者服用汤剂也宜冷服,避免加剧呕吐。
喝中药温服是常规
大部分中药汤剂采用温服法,温服能和胃健脾,助药力。不同的季节和患者体质的不同,也决定了适宜服用的药物温度的不同,比如寒冷季节最好是温服药物,而老年人、儿童、孕妇及久病体弱的患者都应温服药液。
温服是指把煎好的汤药冷却到35℃左右服用,以接近人体内环境温度为宜,这样一方面不至于因温度过高造成口腔及胃肠黏膜烫伤;另一方面温服与肠胃之性相合,减少因药液偏冷偏热对胃肠产生刺激而引起呕吐或胃脘不适等症状,有利于药物吸收。
专家贴士:温服药的种类
需要温服的主要是具有发汗解表、温里祛寒、温经通脉、活血行气等功效的中药汤剂。
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功效的麻黄汤,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功效的小青龙汤,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功效的理中丸,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功效的当归四逆汤,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功效的归脾汤,具有行气功效的四磨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