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归纳了辽宁省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模式的三种类型:“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型生态模式户、“多位一体”型生态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分析了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生态家园;农村;建议;效益
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是辽宁省首创的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利用模式。该模式将沼气池、畜禽舍、卫生厕所、日光温室等有机组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促进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建设美好生态家园的基础,取得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1生态家园建设的模式
1.1“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型生态模式户
20世纪80年代末期,辽宁省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农民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主要包括“三位一体”(沼气池、畜禽舍、卫生厕所相结合)和“四位一体”(沼气池、畜禽舍、卫生厕所、日光温室相结合)两种类型。
1.2“多位一体”型生态家园
“九五“以来,特别是为了配合全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实施,辽宁省在因地制宜地大力推广各项生态家园富民技术的同时,逐渐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由多项农村能源实用技术优化组合建设而成的生态新村。备选技术主要包括“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四位一体)、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连灶(吊炕)、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等。“四位一体”的看护房建成被动式太阳房,有效利用太阳能,清洁、节能、冬暖夏凉,室内配备美观、高效、节能、卫生的“吊炕”,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池建设配套改圈、改厕、改厨,乃至改水、改路,使农户适应符合和谐理念与科学发展观的生产、生活方式,并由一家一户的小生态家园汇聚而成规模化的生态新村。
1.3社会主义新农村
此项工作始于2005年6月,目前仅处于试点阶段。根据农业部组织召开的关于部署在辽宁等6个省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紧急会议精神,经反复实地考察、充分论证,辽宁省首批确定了鞍山市千山区东鞍山镇后中所村(城市近郊区)、本溪市桓仁县普乐堡镇龙泉新村(生态旅游区)、朝阳市北票市东官营子乡炮手村(设施农业区)、铁岭市铁岭县大凡河镇小莲花村(粮食主产区)、凌源市万元店镇祝家营子村5个试点。在各县区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有关部门通力协作,联合引导、扶持试点村开展“六化”(庭院净化、路面硬化、周边绿化、街道亮化、村屯美化、思想道德规范化)和“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其中农委负责庭院净化(水质净化、粪便无害化、秸秆综合利用)、街道亮化(安装太阳能路灯照明)及“四改”中改厨、改厕、改圈部分的内容。目前各试点已完成一期工程,初步呈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
2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效益
2.1生态效益
2.1.1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实施,全省年开发与节约农村能源247.8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CO2排放143.7万吨,减少SO2排放3.3万吨。从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的角度,对减少SO2和温室气体排放有显著效益;从沼气的高效利用角度,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也十分有利。以开发与节约能源量的25%在东部山区计算,保护山林植被14.5万公顷,年可增加有效涵水量2.3亿吨,减少土壤流失0.3亿立方米,释放氧气36.5万吨,对于缓解温室效应与减少酸雨的形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1.2增强农业持续发展能力。全省农村生活年消费秸秆566.8万吨,占农村生活用能的36.4%。通过改炕改灶,全省年节约农村能源210.3万吨标准煤;以36.4%计算,节约秸秆162.8万吨(实物),用于秸秆还田,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2%~0.4%,提高土壤蓄水抗旱能力,改善土壤品质,增强农业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可用于秸秆青贮、发展畜牧业等,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2.2经济效益
2.2.1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四位一体”中,由于沼肥、二氧化碳气肥充足,使叶菜类可提高产量20%~30%,果菜类可提高产量10%~20%,而且年可收获2~3茬,提高了复种指数。同时,太阳能畜禽舍的配套建设,缩短了畜禽出栏时间,增加了养殖收益。2004年辽宁省平均单位面积粮食作物产值是0.74万元/hm2,裸地菜2.25万元/hm2,稻田养蟹1.20万元/hm2,而“四位一体”中高效日光温室的产值可达13.5万元/hm2以上,相当于大田种植粮食作物效益的18.1倍、裸地菜的6.0倍、稻田养蟹的11.3倍。此外,通过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发展生态旅游业,也正成为一项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
2.2.2节约农业投入品与生活用能支出。在生态家园中发展“四位一体”等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液和沼渣是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料,长、速效兼用,可用作基肥、追肥、叶面肥等,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抗病能力,也可用于浸种等其他综合利用途径。沼气可为日光温室内作物增施二氧化碳气肥,从而节约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使用沼气、秸秆燃气等可再生能源,配套改炕改灶,比照使用液化气、煤等,每户年可节约能源支出300~400元。
2.3社会效益
2.3.1推进农村健康卫生促进行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与农村生活节能技术的推广改变了项目区农村粪便、柴草、垃圾任意堆放的状况,解决了集约化养殖场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减少了蚊蝇滋生场所,切断了病原体传播途径,家家的柴禾垛小了,居室、厨房和庭院整洁了,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高品位、高效率、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特别是集中供气技术的应用,使农村生活用能实现现代化,减少了农民上山砍柴、刈草之劳,日常炊事也不再受烟熏火燎之苦,降低了劳动强度,解放了妇女劳动力。农民从传统的生活方式向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转变,促进了农村小城镇建设,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必备条件。
2.3.2开发农村智力资源,提高农民素质。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变革了旧的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由单一结构向多业结合、集约经营方式转变,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与安全并重的转变,由资源高耗、污染严重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广大农民学到了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提高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增强了致富意识和科技致富能力;改变了北方地区一季有余、二季不足的局面,农民冬季由农闲变农忙;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六化”建设,帮助农民克服旧的不良习惯,适应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改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从而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物质和政治文明建设。
2.3.3培育新的增长点,带动相关各业发展。提高农民购买力,扩大内需,带动建材等相关行业发展;安排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时间、土地、人力等资源的合理、集约利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进一步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食品安全,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有利于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有利于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
3发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几点建议
3.1认识方面
对尚没有认识到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重要意义的地区和部门,要进行宣传、发动,并利用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影响政策决策部门,营造舆论氛围,调动当地群众自发参与生态家园建设。对个别地区为了追求政绩,采取一刀切、盲目大干快上的做法,要通过科学分析,使其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起点高,建设目标高,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切不可操之过急,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统筹规划,稳步推进。要在保证质与效的前提下,实现质、量、效的统一。
3.2资金方面
增加各级财政资金扶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引导信贷资金进入生态家园建设领域,利用多样灵活的方法贷款融资,帮助农民解决初期及扩大再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并适度延长贷款期限。依据国家新农村建设方案,农村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以现有工作部门和投入渠道为主;直接面向村庄的公益类(或准公益类)建设项目,实行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方式;农户自主参与、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应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示范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予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更应以效益树形象,以形象促推广,吸引农民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3.3科技方面
紧紧依托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等科技支撑,对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关键问题联合进行科技攻关,集中解决技术难点、热点问题,改进、完善现有技术;深入生产、建设一线,结合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自主研发新的生态家园富民技术,推动技术进步;考察国内外、省内外生态建设成功技术、模式,引进、消化、吸收、转化其中适合本省省情部分,应用于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不断拓展生态家园富民技术的外延,丰富其内涵,使其始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4管理方面
依照基建项目管理办法,对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等列资1%~3%的项目管理费,解决业务主管部门因项目管理成本逐年增加造成的监管不力问题;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制,严格执行建设标准,引入工业理念抓好项目建设;宣传、培训到位,特别要提高建设队伍与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确保安全生产;完善服务体系,培育、扶持、引导成立农民协会,实现生态家园内部的自主发展完善。
4结论
(1)由于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条件的差异,多种类型的生态家园建设模式今后仍将长期并存,并因地制宜地科学发展。
(2)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是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应列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3)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通过整合技术、资金、人力资源,较好地促进了“三农”工作,推动了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持续和谐发展。
(4)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各地在认识、投入、科技、管理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5参考文献
[1] 路明.现代生态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 生态家园;农村;建议;效益
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是辽宁省首创的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利用模式。该模式将沼气池、畜禽舍、卫生厕所、日光温室等有机组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促进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建设美好生态家园的基础,取得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1生态家园建设的模式
1.1“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型生态模式户
20世纪80年代末期,辽宁省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农民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主要包括“三位一体”(沼气池、畜禽舍、卫生厕所相结合)和“四位一体”(沼气池、畜禽舍、卫生厕所、日光温室相结合)两种类型。
1.2“多位一体”型生态家园
“九五“以来,特别是为了配合全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实施,辽宁省在因地制宜地大力推广各项生态家园富民技术的同时,逐渐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由多项农村能源实用技术优化组合建设而成的生态新村。备选技术主要包括“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四位一体)、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连灶(吊炕)、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等。“四位一体”的看护房建成被动式太阳房,有效利用太阳能,清洁、节能、冬暖夏凉,室内配备美观、高效、节能、卫生的“吊炕”,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池建设配套改圈、改厕、改厨,乃至改水、改路,使农户适应符合和谐理念与科学发展观的生产、生活方式,并由一家一户的小生态家园汇聚而成规模化的生态新村。
1.3社会主义新农村
此项工作始于2005年6月,目前仅处于试点阶段。根据农业部组织召开的关于部署在辽宁等6个省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紧急会议精神,经反复实地考察、充分论证,辽宁省首批确定了鞍山市千山区东鞍山镇后中所村(城市近郊区)、本溪市桓仁县普乐堡镇龙泉新村(生态旅游区)、朝阳市北票市东官营子乡炮手村(设施农业区)、铁岭市铁岭县大凡河镇小莲花村(粮食主产区)、凌源市万元店镇祝家营子村5个试点。在各县区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有关部门通力协作,联合引导、扶持试点村开展“六化”(庭院净化、路面硬化、周边绿化、街道亮化、村屯美化、思想道德规范化)和“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其中农委负责庭院净化(水质净化、粪便无害化、秸秆综合利用)、街道亮化(安装太阳能路灯照明)及“四改”中改厨、改厕、改圈部分的内容。目前各试点已完成一期工程,初步呈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
2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效益
2.1生态效益
2.1.1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实施,全省年开发与节约农村能源247.8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CO2排放143.7万吨,减少SO2排放3.3万吨。从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的角度,对减少SO2和温室气体排放有显著效益;从沼气的高效利用角度,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也十分有利。以开发与节约能源量的25%在东部山区计算,保护山林植被14.5万公顷,年可增加有效涵水量2.3亿吨,减少土壤流失0.3亿立方米,释放氧气36.5万吨,对于缓解温室效应与减少酸雨的形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1.2增强农业持续发展能力。全省农村生活年消费秸秆566.8万吨,占农村生活用能的36.4%。通过改炕改灶,全省年节约农村能源210.3万吨标准煤;以36.4%计算,节约秸秆162.8万吨(实物),用于秸秆还田,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2%~0.4%,提高土壤蓄水抗旱能力,改善土壤品质,增强农业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可用于秸秆青贮、发展畜牧业等,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2.2经济效益
2.2.1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四位一体”中,由于沼肥、二氧化碳气肥充足,使叶菜类可提高产量20%~30%,果菜类可提高产量10%~20%,而且年可收获2~3茬,提高了复种指数。同时,太阳能畜禽舍的配套建设,缩短了畜禽出栏时间,增加了养殖收益。2004年辽宁省平均单位面积粮食作物产值是0.74万元/hm2,裸地菜2.25万元/hm2,稻田养蟹1.20万元/hm2,而“四位一体”中高效日光温室的产值可达13.5万元/hm2以上,相当于大田种植粮食作物效益的18.1倍、裸地菜的6.0倍、稻田养蟹的11.3倍。此外,通过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发展生态旅游业,也正成为一项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
2.2.2节约农业投入品与生活用能支出。在生态家园中发展“四位一体”等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液和沼渣是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料,长、速效兼用,可用作基肥、追肥、叶面肥等,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抗病能力,也可用于浸种等其他综合利用途径。沼气可为日光温室内作物增施二氧化碳气肥,从而节约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使用沼气、秸秆燃气等可再生能源,配套改炕改灶,比照使用液化气、煤等,每户年可节约能源支出300~400元。
2.3社会效益
2.3.1推进农村健康卫生促进行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与农村生活节能技术的推广改变了项目区农村粪便、柴草、垃圾任意堆放的状况,解决了集约化养殖场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减少了蚊蝇滋生场所,切断了病原体传播途径,家家的柴禾垛小了,居室、厨房和庭院整洁了,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高品位、高效率、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特别是集中供气技术的应用,使农村生活用能实现现代化,减少了农民上山砍柴、刈草之劳,日常炊事也不再受烟熏火燎之苦,降低了劳动强度,解放了妇女劳动力。农民从传统的生活方式向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转变,促进了农村小城镇建设,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必备条件。
2.3.2开发农村智力资源,提高农民素质。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变革了旧的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由单一结构向多业结合、集约经营方式转变,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与安全并重的转变,由资源高耗、污染严重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广大农民学到了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提高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增强了致富意识和科技致富能力;改变了北方地区一季有余、二季不足的局面,农民冬季由农闲变农忙;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六化”建设,帮助农民克服旧的不良习惯,适应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改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从而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物质和政治文明建设。
2.3.3培育新的增长点,带动相关各业发展。提高农民购买力,扩大内需,带动建材等相关行业发展;安排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时间、土地、人力等资源的合理、集约利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进一步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食品安全,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有利于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有利于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
3发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几点建议
3.1认识方面
对尚没有认识到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重要意义的地区和部门,要进行宣传、发动,并利用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影响政策决策部门,营造舆论氛围,调动当地群众自发参与生态家园建设。对个别地区为了追求政绩,采取一刀切、盲目大干快上的做法,要通过科学分析,使其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起点高,建设目标高,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切不可操之过急,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统筹规划,稳步推进。要在保证质与效的前提下,实现质、量、效的统一。
3.2资金方面
增加各级财政资金扶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引导信贷资金进入生态家园建设领域,利用多样灵活的方法贷款融资,帮助农民解决初期及扩大再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并适度延长贷款期限。依据国家新农村建设方案,农村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以现有工作部门和投入渠道为主;直接面向村庄的公益类(或准公益类)建设项目,实行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方式;农户自主参与、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应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示范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予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更应以效益树形象,以形象促推广,吸引农民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3.3科技方面
紧紧依托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等科技支撑,对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关键问题联合进行科技攻关,集中解决技术难点、热点问题,改进、完善现有技术;深入生产、建设一线,结合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自主研发新的生态家园富民技术,推动技术进步;考察国内外、省内外生态建设成功技术、模式,引进、消化、吸收、转化其中适合本省省情部分,应用于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不断拓展生态家园富民技术的外延,丰富其内涵,使其始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4管理方面
依照基建项目管理办法,对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等列资1%~3%的项目管理费,解决业务主管部门因项目管理成本逐年增加造成的监管不力问题;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制,严格执行建设标准,引入工业理念抓好项目建设;宣传、培训到位,特别要提高建设队伍与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确保安全生产;完善服务体系,培育、扶持、引导成立农民协会,实现生态家园内部的自主发展完善。
4结论
(1)由于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条件的差异,多种类型的生态家园建设模式今后仍将长期并存,并因地制宜地科学发展。
(2)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是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应列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3)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通过整合技术、资金、人力资源,较好地促进了“三农”工作,推动了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持续和谐发展。
(4)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各地在认识、投入、科技、管理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5参考文献
[1] 路明.现代生态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