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深入进程中,我国社会对新生代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而创造力,更是对人才要求最为突出的标准之一。纵观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创造教育一直是支撑教育理念的核心要素。新时期民众对孩子创造力培养的重视,让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教学找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向。本文主要以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为例,探究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性教育思维在该教学内容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创造思想;幼儿园;美术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应当是基于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过滤并结合环境给儿童带来的影响,啟发并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美术教育作为幼儿阶段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思维的表达平台,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灵感和创造的热情,能够让他们通过脑海中的奇思妙想之后形象化的展示出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这样的教学理念对于今天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潮流而言,无疑为幼儿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一、营造探究环境,促发创造思维
就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方式,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创造艺术之环境”,这就点明了环境对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幼儿阶段,孩子们对于美的感知更多来自对新鲜事物的直观视觉印象,因此,老师教学中可以立足于幼儿的这一视觉需要,进行活动教室的布置。比如,在进行“自然的花”相关绘画活动的时候,老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一起在墙上粘贴各种花的图案,在自然角摆放一些花的盆栽,让幼儿在创作的过程中进行欣赏和探究,逐渐帮助幼儿积累起经验和审美能力。同时,“艺术之环境”也需要“和谐的气象”来创造愉快的心理环境。老师在幼儿们创作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地进行表扬,鼓励幼儿们大胆的创造,这样能够让幼儿在感受到轻松和尊重的同时,受到内心自信的增强而更加投入到美术创造活动中。
二、顺应发展特点,激发幼儿兴趣
唤起兴趣,孩子们就能够用全副精神去进行创造。幼儿阶段,孩子们的专注力较差,自控能力较弱,一般而言不会对美术课堂维持太久的热情,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地进行科学引导。兴趣作为孩子创造和学习最重要的引领着,只有调动了孩子们的热情,才能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创作中去,而不是将绘画当成一项任务。比如,老师在借助望远镜展开教学,让幼儿学会观察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和事物时,孩子们会对望远镜产生极高的好奇心。孩子们喜欢大自然,是因为自然能够给他们带来亲切的感受,能够包容他们对创作的想象力。日常生活是最好的创作素材库,老师们应当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更多地去进行自然生活的观察,在观察中产生创作的灵感。只有从爱好的角度,满足幼儿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才能让幼儿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和创作的作品产生共鸣。
三、实施创造策略,提高创造能力
在进行思考并实施实践的过程中,幼儿的创造力会在不自觉中得到增强。孩子创造的欲望逐渐强烈,他们会更加积极的思考实践和证明的途径,并且在验证的过程中结合当下创作的情况进行思路的调整,在再思考的基础上实现二次创造,直到最终呈现出自己满意的成果。比如,老师在带领幼儿进行泥工捏茶壶的活动时,老师可以首先给幼儿展示一些已经捏好的茶壶形象,让幼儿观察茶壶的结构和色彩组合,在幼儿观摩时老师还可以讲述具体的制作步骤。老师可以结合这些已经成型的作品,让孩子们在观察之后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模型,但同时也要指出不合理的地方,这样能够引导幼儿进行更深入的思维思考,从而提高幼儿思维的活跃性,让他们在后续的实践创造中能够渗透自己的风格和思想,提升幼儿的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能力。
四、尊重创作成果,体验创造快乐
尊重儿童,是陶行知先生教育观中的关键内容。老师需要转变自己成人的思维模式,尊重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在评价幼儿创作的作品时也要在理解的角度上从幼儿思维出发,以一颗童心来支持自己进行作品评价,而不是用“像不像”“好不好”来进行客观单一的表述。比如,有的孩子画自己的妈妈时,将妈妈的脸画成了绿色,这时候老师不应该去立即指正孩子的“错误”,而是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这时孩子会告诉大家,他画的是妈妈敷面膜的样子。幼儿将生活中妈妈的常态鲜活地记录下来,老师对于幼儿的这一表现方式应该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让他们体会到创作的快乐和记录生活的快乐,从而今后能够对生活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对美术创造产生更强的热情,促进创造力和创造思维的持续发展。
五、结语
在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当明确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正确方法,多多鼓励孩子去自由地进行创造活动,而不应该过多的束缚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获得独立思考和独立创造的动力,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幼儿在长期自由的创造环境中,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欲,而且能够让他们流利的进行自我表达,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渊媛.借鉴陶行知教育理念,在建构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J].学苑教育,2020(26):93-94.
[2]顾丽娟.陶行知思想引领教师专业成长[J].江苏教育,2021(06):70-71.
关键词:创造思想;幼儿园;美术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应当是基于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过滤并结合环境给儿童带来的影响,啟发并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美术教育作为幼儿阶段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思维的表达平台,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灵感和创造的热情,能够让他们通过脑海中的奇思妙想之后形象化的展示出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这样的教学理念对于今天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潮流而言,无疑为幼儿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一、营造探究环境,促发创造思维
就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方式,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创造艺术之环境”,这就点明了环境对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幼儿阶段,孩子们对于美的感知更多来自对新鲜事物的直观视觉印象,因此,老师教学中可以立足于幼儿的这一视觉需要,进行活动教室的布置。比如,在进行“自然的花”相关绘画活动的时候,老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一起在墙上粘贴各种花的图案,在自然角摆放一些花的盆栽,让幼儿在创作的过程中进行欣赏和探究,逐渐帮助幼儿积累起经验和审美能力。同时,“艺术之环境”也需要“和谐的气象”来创造愉快的心理环境。老师在幼儿们创作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地进行表扬,鼓励幼儿们大胆的创造,这样能够让幼儿在感受到轻松和尊重的同时,受到内心自信的增强而更加投入到美术创造活动中。
二、顺应发展特点,激发幼儿兴趣
唤起兴趣,孩子们就能够用全副精神去进行创造。幼儿阶段,孩子们的专注力较差,自控能力较弱,一般而言不会对美术课堂维持太久的热情,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地进行科学引导。兴趣作为孩子创造和学习最重要的引领着,只有调动了孩子们的热情,才能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创作中去,而不是将绘画当成一项任务。比如,老师在借助望远镜展开教学,让幼儿学会观察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和事物时,孩子们会对望远镜产生极高的好奇心。孩子们喜欢大自然,是因为自然能够给他们带来亲切的感受,能够包容他们对创作的想象力。日常生活是最好的创作素材库,老师们应当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更多地去进行自然生活的观察,在观察中产生创作的灵感。只有从爱好的角度,满足幼儿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才能让幼儿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和创作的作品产生共鸣。
三、实施创造策略,提高创造能力
在进行思考并实施实践的过程中,幼儿的创造力会在不自觉中得到增强。孩子创造的欲望逐渐强烈,他们会更加积极的思考实践和证明的途径,并且在验证的过程中结合当下创作的情况进行思路的调整,在再思考的基础上实现二次创造,直到最终呈现出自己满意的成果。比如,老师在带领幼儿进行泥工捏茶壶的活动时,老师可以首先给幼儿展示一些已经捏好的茶壶形象,让幼儿观察茶壶的结构和色彩组合,在幼儿观摩时老师还可以讲述具体的制作步骤。老师可以结合这些已经成型的作品,让孩子们在观察之后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模型,但同时也要指出不合理的地方,这样能够引导幼儿进行更深入的思维思考,从而提高幼儿思维的活跃性,让他们在后续的实践创造中能够渗透自己的风格和思想,提升幼儿的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能力。
四、尊重创作成果,体验创造快乐
尊重儿童,是陶行知先生教育观中的关键内容。老师需要转变自己成人的思维模式,尊重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在评价幼儿创作的作品时也要在理解的角度上从幼儿思维出发,以一颗童心来支持自己进行作品评价,而不是用“像不像”“好不好”来进行客观单一的表述。比如,有的孩子画自己的妈妈时,将妈妈的脸画成了绿色,这时候老师不应该去立即指正孩子的“错误”,而是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这时孩子会告诉大家,他画的是妈妈敷面膜的样子。幼儿将生活中妈妈的常态鲜活地记录下来,老师对于幼儿的这一表现方式应该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让他们体会到创作的快乐和记录生活的快乐,从而今后能够对生活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对美术创造产生更强的热情,促进创造力和创造思维的持续发展。
五、结语
在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当明确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正确方法,多多鼓励孩子去自由地进行创造活动,而不应该过多的束缚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获得独立思考和独立创造的动力,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幼儿在长期自由的创造环境中,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欲,而且能够让他们流利的进行自我表达,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渊媛.借鉴陶行知教育理念,在建构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J].学苑教育,2020(26):93-94.
[2]顾丽娟.陶行知思想引领教师专业成长[J].江苏教育,2021(0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