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铜梁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从基础设施、基本产业、基层组织、基层治理“四基”发力,打破城乡二元边界,畅通城乡融合发展“血脉”,激活人、地、钱要素自由流动,全力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注重均衡完善基础设施,让闭塞的乡村畅通起来
本着“着眼基本面、不撒胡椒面”的原则,铜梁区建立涉农资金打捆使用机制,整合12 亿元资金补短板,做到城乡规划与建设一张图落地、一体化推进,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全覆盖改造区域干线公路、农村泥结石路,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入户便民路4600余公里,全面打通断头路、“卡脖子”路,100%实现农村公路组组通,有序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整合镇街水厂统一管理,大力实施场镇“一户一表”改造、农村人饮管网巩固提升工程,农户饮水安全率达100%,实现群众有水喝、喝好水。
推进电讯设施一体化。全面完成农村薄弱电网改造,群众和企业用上放心电、安全电,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铺设光纤2.3 万公里,实现4G 信号全覆盖、5G基站有序建设。
推进环境整治一体化。全面建设镇街垃圾压缩中转站、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建成绿色示范村庄18 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6 个,畜禽养殖循环化改造率、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均达100%。铜梁区还全面推行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棚“五改”,净化、硬化、美化、亮化、文化“五化”,呈现“过去挣工分、现在挣积分”的火热场景。
激活要素发展基本产业,让贫瘠的乡村丰盈起来
铜梁区深化“三变”改革、推进“三社”融合,引导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培育城乡融合新主体1900 余个。
推动规模化发展。开展“三权”融资试点,清理出农村集体资产总额22.7 亿元并发放股权证,每年整合6000万元涉农资金进行股权化改革。探索“六要路径”,向闲置土地、闲置资产、流转土地、农村电商、大户带散户、产业融合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各方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盘活闲置土地、荒山荒坡5 万余亩,全面消除“空壳村”。打破镇村(社区)界限,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宜机化改造,发展优质粮油50 万亩,建设精品蔬菜、精品水果、精品养殖、精品花木4 个10 万亩产业基地。
推动融合化发展。坚持串点连线、成片扩面,以60公里绿道串联5 个镇街、34 个特色产业点,建成120 平方公里西郊示范片,获评“重庆十大最美乡村”。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4 家,做靓“西郊·花语悠游谷”、“玄天秀水生态画廊”、“荷和原乡”等乡村游品牌,发展“原乡慢食”、特色民宿、原乡驿站,唱响“周末到铜梁”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推动智能化发展。铜梁区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神农大脑”,集成农业大数据发展智慧农业,建成黄桷门互联网小镇、直播带货基地,实现“爱在龙乡”电商平台村(社区)全覆盖,上线交易农特产单品7000 余个、交易额近2 亿元。
推动品牌化发展。铜梁区聚焦品质、围绕市场、依托电商,把“小品种”与“大品牌”相结合、分散生产和规模经营相结合,培育“三品一標”农产品377 个,形成“铜梁莲藕”、“铜梁龙柚”、“原乡小艾”、“铜梁葛粉”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小船结队出海闯市场”。
强化引领夯实基层组织,让寂静的乡村生动起来
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好的基层党组织。铜梁区坚持从最基本抓起,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人的素质提升作为根本,培育壮大新型农民队伍,夯基固本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配强“带头人”。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确保选得准、用得好、干得来。制订年度工作和负面行为“两张清单”,逐个实施精准考核,调整不胜任工作的书记、主任108 名,全覆盖开展基本功培训。
培养“年轻人”。推出给待遇、给政策、给出路政策包,持续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行动,建设城乡返乡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推动本土人才回乡和城市人才入乡,动态回引本土人才600 余名。实行镇领导、驻村干部、党组织书记“3 1”帮带,推行本土人才下沉锻炼,120 余名本土人才成为带头人或专职干部,建成一支“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
下沉“指导员”。建立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一套班子”,组建产业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田秀才”、农业经营性人才“四支力量”,以乡村振兴讲习所为平台,既讲党的方针政策、又讲产业发展技术,引导党员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当好“服务员”。全面改造提升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一站式”服务大厅,配齐“五件套”,推行远程审批服务,提供休憩、用餐、购物等服务,细化村(社区)干部接待群众、服务游客工作制度,让群众办事不出村、游客到村“坐得下”,把“会客厅”建成服务群众、集聚商气、吸引人气的重要窗口。
促进协同加强基层治理,让无序的乡村和谐起来
铜梁区在城乡全面实施“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工程,让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激发内生动力,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共享治理资源。全覆盖建立三级社会治理指挥中心,“三级书记”既抓党建又抓治理,推动工作整合、力量融合、资源聚合,实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群众诉求一键上报、及时处理。
共商公共事务。建好村(社区)“理事会”,推选能人担任理事,完善议事协商制度,实现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大家说了算。推广“开英工作室”,“一站式”调解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
共树文明新风。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深化“五风浸润”工程,大力弘扬邱少云精神,13万“少云志愿者”常年开展绿化养护、环境保护、秩序维护志愿工作,常态化评选“新乡贤·好乡亲”、“最美家庭”、“最美院落”,文明乡风吸引各方人士来铜发展、下乡创业。
下一步,铜梁区将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重庆市委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城乡协同发展。
一是更加注重规划统筹。优化全域融合发展空间,规划建设覆盖城乡的四向快速干道、科创新城、高铁枢纽站、特色小城镇,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域提升基础设施,大力整治城乡接合部,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更加注重要素流动。聚焦“人”,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持续回引本土人才。聚焦“地”,扩面“三变”改革、深化“三社”融合、完善“三权”分置,全面盘活农村土地。聚焦“钱”,成立重庆龙裕城乡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乡村建设“资金池”,统筹涉农资金,吸纳社会资本。
三是更加注重产业协同。推进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链条指导特色农业产供销,集群化发展西部美谷、原乡小艾等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档西郊示范片,建设一批新的示范片、示范村,留住乡情味和烟火气,做优乡村旅游,持续推动农业规模化、融合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铜梁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从基础设施、基本产业、基层组织、基层治理“四基”发力,打破城乡二元边界,畅通城乡融合发展“血脉”,激活人、地、钱要素自由流动,全力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注重均衡完善基础设施,让闭塞的乡村畅通起来
本着“着眼基本面、不撒胡椒面”的原则,铜梁区建立涉农资金打捆使用机制,整合12 亿元资金补短板,做到城乡规划与建设一张图落地、一体化推进,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全覆盖改造区域干线公路、农村泥结石路,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入户便民路4600余公里,全面打通断头路、“卡脖子”路,100%实现农村公路组组通,有序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整合镇街水厂统一管理,大力实施场镇“一户一表”改造、农村人饮管网巩固提升工程,农户饮水安全率达100%,实现群众有水喝、喝好水。
推进电讯设施一体化。全面完成农村薄弱电网改造,群众和企业用上放心电、安全电,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铺设光纤2.3 万公里,实现4G 信号全覆盖、5G基站有序建设。
推进环境整治一体化。全面建设镇街垃圾压缩中转站、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建成绿色示范村庄18 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6 个,畜禽养殖循环化改造率、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均达100%。铜梁区还全面推行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棚“五改”,净化、硬化、美化、亮化、文化“五化”,呈现“过去挣工分、现在挣积分”的火热场景。
激活要素发展基本产业,让贫瘠的乡村丰盈起来
铜梁区深化“三变”改革、推进“三社”融合,引导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培育城乡融合新主体1900 余个。
推动规模化发展。开展“三权”融资试点,清理出农村集体资产总额22.7 亿元并发放股权证,每年整合6000万元涉农资金进行股权化改革。探索“六要路径”,向闲置土地、闲置资产、流转土地、农村电商、大户带散户、产业融合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各方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盘活闲置土地、荒山荒坡5 万余亩,全面消除“空壳村”。打破镇村(社区)界限,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宜机化改造,发展优质粮油50 万亩,建设精品蔬菜、精品水果、精品养殖、精品花木4 个10 万亩产业基地。
推动融合化发展。坚持串点连线、成片扩面,以60公里绿道串联5 个镇街、34 个特色产业点,建成120 平方公里西郊示范片,获评“重庆十大最美乡村”。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4 家,做靓“西郊·花语悠游谷”、“玄天秀水生态画廊”、“荷和原乡”等乡村游品牌,发展“原乡慢食”、特色民宿、原乡驿站,唱响“周末到铜梁”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推动智能化发展。铜梁区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神农大脑”,集成农业大数据发展智慧农业,建成黄桷门互联网小镇、直播带货基地,实现“爱在龙乡”电商平台村(社区)全覆盖,上线交易农特产单品7000 余个、交易额近2 亿元。
推动品牌化发展。铜梁区聚焦品质、围绕市场、依托电商,把“小品种”与“大品牌”相结合、分散生产和规模经营相结合,培育“三品一標”农产品377 个,形成“铜梁莲藕”、“铜梁龙柚”、“原乡小艾”、“铜梁葛粉”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小船结队出海闯市场”。
强化引领夯实基层组织,让寂静的乡村生动起来
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好的基层党组织。铜梁区坚持从最基本抓起,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人的素质提升作为根本,培育壮大新型农民队伍,夯基固本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配强“带头人”。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确保选得准、用得好、干得来。制订年度工作和负面行为“两张清单”,逐个实施精准考核,调整不胜任工作的书记、主任108 名,全覆盖开展基本功培训。
培养“年轻人”。推出给待遇、给政策、给出路政策包,持续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行动,建设城乡返乡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推动本土人才回乡和城市人才入乡,动态回引本土人才600 余名。实行镇领导、驻村干部、党组织书记“3 1”帮带,推行本土人才下沉锻炼,120 余名本土人才成为带头人或专职干部,建成一支“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
下沉“指导员”。建立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一套班子”,组建产业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田秀才”、农业经营性人才“四支力量”,以乡村振兴讲习所为平台,既讲党的方针政策、又讲产业发展技术,引导党员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当好“服务员”。全面改造提升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一站式”服务大厅,配齐“五件套”,推行远程审批服务,提供休憩、用餐、购物等服务,细化村(社区)干部接待群众、服务游客工作制度,让群众办事不出村、游客到村“坐得下”,把“会客厅”建成服务群众、集聚商气、吸引人气的重要窗口。
促进协同加强基层治理,让无序的乡村和谐起来
铜梁区在城乡全面实施“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工程,让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激发内生动力,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共享治理资源。全覆盖建立三级社会治理指挥中心,“三级书记”既抓党建又抓治理,推动工作整合、力量融合、资源聚合,实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群众诉求一键上报、及时处理。
共商公共事务。建好村(社区)“理事会”,推选能人担任理事,完善议事协商制度,实现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大家说了算。推广“开英工作室”,“一站式”调解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
共树文明新风。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深化“五风浸润”工程,大力弘扬邱少云精神,13万“少云志愿者”常年开展绿化养护、环境保护、秩序维护志愿工作,常态化评选“新乡贤·好乡亲”、“最美家庭”、“最美院落”,文明乡风吸引各方人士来铜发展、下乡创业。
下一步,铜梁区将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重庆市委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城乡协同发展。
一是更加注重规划统筹。优化全域融合发展空间,规划建设覆盖城乡的四向快速干道、科创新城、高铁枢纽站、特色小城镇,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域提升基础设施,大力整治城乡接合部,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更加注重要素流动。聚焦“人”,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持续回引本土人才。聚焦“地”,扩面“三变”改革、深化“三社”融合、完善“三权”分置,全面盘活农村土地。聚焦“钱”,成立重庆龙裕城乡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乡村建设“资金池”,统筹涉农资金,吸纳社会资本。
三是更加注重产业协同。推进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链条指导特色农业产供销,集群化发展西部美谷、原乡小艾等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档西郊示范片,建设一批新的示范片、示范村,留住乡情味和烟火气,做优乡村旅游,持续推动农业规模化、融合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