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你的证据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li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批评报道容易惹上官司,这谁都知道。可谁能想到,写正面典型,却也当了被告,而且告状的人恰恰就是那个被宣传的典型呢?
  光明日报记者叶辉就遇上了这么一件尴尬事。
  那是1988年3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楼落成之日,主管基建的副院长却自动辞职了。得到这个线索,叶辉断定,这里面绝对有新闻!他第一次去采访,接待他的人断然否认此事。医院内部提供线索的那个同志陪同他直接找到了辞职的副院长,原来,副院长正是第一次接待他的那个人!
  
  (请注意这第一个曲折)
  
  刚开始,副院长拒绝采访。但是, 当记者把外边的种种议论向他作了介绍,特别是说到有人猜测他辞职的原因是因为行贿受贿时,他的情绪立刻激动起来。一种急于洗刷自己的心理,使他滔滔不绝地谈了起来……
  
  (请注意这第二个曲折)
  
  原来,这个副院长是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党员干部。他对基建战线的种种不正之风特别反感。但是,他又正在主管基建。为了医院的大局,他不得不请客送礼,也不得不接受对方的请吃。虽然每次他都向纪委作了汇报,但自己的良心却在痛苦地呻吟。终于,新楼落成之后,他辞职了,他想用辞职换得一个灵魂的安宁。
  叶辉当然懂得这个典型所具有的重大社会意义。但是,当他把写好的报道送给副院长审定的时候,副院长却提出,"最好不要见报,见报会得罪关系户"。
  
  (请注意这第三个曲折)
  
  哪个记者愿意放弃这么好的素材呢?何况又投入了那么多的劳动。在叶辉的坚持下,副院长同意了:"这样吧,稿子留下来我修改。"副院长派人把改好的稿件送还记者的时候,还附了一封信:"叶辉同志,报道改了不少,最主要的一点是:千千万万将真名隐去,否则,得罪了关系户,我将成为市一医院的千古罪人……"
  
  (请注意这第四个曲折)
  
  报道自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当然,也引来了关系户对医院的种种刁难。记者几次向副院长询问有无刁难报复,要不要写后续报道,但均被告知:没有不良反馈。不必再写。谁知这是爆发前的沉默。当年5月,光明日报评选好新闻的时候,各位评委同时收到了那位副院长写来的告状信。信的口气很激烈:
  "……在《光明日报好新闻推荐篇目》中有《新楼落成主管基建副院长辞职》这篇稿件。这又一次激起了我无比的愤恨。我就是这篇好新闻中提出辞职的副院长。我感到不能再沉默了,我要站出来说几句真话……"
  信中还说,叶辉"昧着记者的良心","采用卑劣的手段","逼我就范","愚弄读者"。
  
  (请注意这第五个曲折)
  
  记者的一腔热血遭到了最卑劣的亵渎。叶辉气得浑身发抖。他给领导拿出了原始的采访笔记。拿出了副院长的亲笔修改稿(其中写不正之风最有力最精彩的一段就是他加上去的),拿出了副院长附的那封亲笔信……
  原来,稿件见报后,副院长又当上了医院党委书记,又得和方方面面的关系户打交道。可这时关系户已不认账,说他"既要做婊子又想立牌坊",并事事刁难,一会儿停水,一会儿断电,医生、病人怨声载道。他焦头烂额,无法应付。万般无奈之中,想把一切责任都推到记者身上……
  事情全搞清楚了,那篇报道理所当然地评上了好新闻。
  这个特殊的新闻事件当时就引起了新闻界的广泛关注。有的进行报道,有的进行评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主任甘惜分教授对此还专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我们应该记住这个曲曲折折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记者有一点证据意识非常必要。社会风云变幻,事物纷繁复杂,记者被告上法庭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手中如果没有确凿证据,一旦被推上被告席就显得非常被动。反之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所谓证据,就是能够证实自己的报道真实的材料。有经验的记者,应该有点戒备之心。采访时绝不轻信传言和别人提供的现成的材料,而是亲临现场抓真凭实据;写作时靠事实说话,尽量避免主观判断和评价。即使文章已经发表,能作证据的各种第一手资料也要妥善保管,绝不轻易扔掉……
  这种经验是很宝贵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大有作为的记者来说。
其他文献
5月11日,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辞职的时报记者留下的一长串欺骗行为"的文章,揭露该报一记者在过去7个月里杜撰了36篇新闻报道。  在接受《纽约观察家》独家采访时,杰森·布莱尔洋洋得意地说,他把一些"新闻界最优秀的人"都给骗倒了。  27岁的黑人记者杰森·布莱尔靠一台手提电脑和一部手机迷惑了读者和报社同仁。布莱尔所用的手段是伪造当事人的评论、编造现场场景,并从其他的报纸和通讯社中
期刊
电视说到底就是一个拍什么和怎样拍的问题。  拍什么?实际就是你拍摄的主体是什么。怎样拍摄?就是你的主观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1+1。第一个1,就是你要反映的主体。第二个1,就在于你自己。对于第一个1,就是你的选择问题,要抓住深刻的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新闻主体。第二个1则就是你自己。你的发现、你的角度、你的剪裁,总的来说就是你的水平。  我们当然强调电视作品报道的主体,主体很重要,但也不能忽略主观能动性
期刊
新闻价值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它不仅是由于新闻的不同而不同,同一新闻事实,由于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不同,也会有很大的不同。那价值的闪光,也许需要等待--不确定的等待……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张照片--一个解放军战士的半身像,他的军装、军帽上,密密麻麻地缀满了各种各样的毛主席像章,右手拿着"红宝书",左手捂着心口处,脸上的表情无比虔诚……  这张题为《虔诚者》的"文革"老照片,作者是原黑龙江日报社摄影记者
期刊
对于中国新闻工作者,索尔兹伯里这个名字应当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他曾经沿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路线采访,之后写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这本书生动、翔实地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业绩,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在美国以及许多欧洲国家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它的中文译本,打动了海内外无数炎黄子孙。  早在上世纪40年代,索尔兹伯里就已经是名记者了。1948年,在担任《纽约时报》驻前苏联记者
期刊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直接表明一张报纸对新闻事件的态度,是报纸面对面和读者交流的重要途径。应该说,多年来言论已经成为党报的传统优势项目,它可以直接给予读者新观点、新视角,不少报纸都有自己的名牌言论栏目,成为稳定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地方党报改革的过程中,似乎有一种轻视党报言论的倾向,不仅言论数量越来越少,并且缺少独特风格和深度,固定的言论栏目也不多。偶有言论,或相当空洞,或属于表态性质,没有实际内
期刊
当前大众传媒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同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用不仅表现在其不同替代性上,还表现在日益丰富和多元化上;从多年来单一的宣传功能向传播信息、监督社会、引导舆论、推动经济、服务民众、提供娱乐等多方向延展。这与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为大众传媒提供的较好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较好的生态环境使大众传媒的功能在逐步延伸和拓展中复归其自身特有的本质,愈来愈符合
期刊
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之争,是一桩千年悬案,也是一桩历史公案。这桩历史公案历经千年,起起伏伏,在史学界迄今没有定论。躬耕地话题,成了南阳、襄阳之间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两地就曾因《三顾茅庐》邮票的首发地问题展开争夺战,最终以两地同时首发为结局打了个"平手",这件发生在1990年的事件,被媒体称为"邮票风波",曾引起国内众多媒体的竞相报道,在舆论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随后的十几年,躬耕地
期刊
从浙江省广播电视报社原总编辑王建人贪污罪和受贿罪案,到中国有色金属报原副社长兼总编辑胡京京挪用巨额公款炒股案,再到沈阳日报报业集团原总裁、总编辑傅贵余受贿、贪污一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高层集体贪污案以及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主任赵安,再加上未经官方证实的北京某著名报社下属公司偷逃关税案等等?熏媒体人士的犯罪行为应该引起我们关注和深思了。    利用大众传媒的特殊赋权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大众传媒--这里
期刊
《赤子报国情未已》是报道留美归国博士后、夏邑县科技副县长刘佑全的长篇通讯。这篇通讯2000年6月27日首先在《商丘日报》发表,新华社又在7月1日那天向全国播发,紧接着,《光明日报》、《文摘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报》、《中国化工报》又在重要位置予以刊载。它不但在全国产生了新闻轰动效应,而且又荣获新华社中国第12届时事报道新闻类一等奖(位列第一名)、河南新闻奖特等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这篇通
期刊
任何记者和媒体要发布和传播新闻,都必须获取一定的新闻资源。获取新闻资源的方式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亲身经历,一是靠他人提供。其中靠他人提供通常来说是一条主要途径。因为记者只是“专业的信息传播者”,他不可能事事都能够亲身经历;即使是记者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有些背景情况和还不明白的地方,仍然需要向他人了解。  综观那些失实的新闻,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都根源于新闻源的虚假。新闻源虚假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概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