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背景知识,促进文言文教学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韩愈的名篇《马说》时,我并没有像多数课例一样一开头就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而是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然后稍加点拨,学生就理解到了这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抒发了作者“伯乐不常有”的愤激之情。这时候有学生举手发问了:“韩愈是朝中要员,之前我们了解到他做过京兆尹这样的大官,他可是很受朝廷重用的,怎么会生发‘伯乐不常有’的感叹呢?”我在肯定了这个问题后,并没有急着讲解,而是问其他同学有没有能作出合理的解释的。有个平时喜欢上网查资料的同学说道:“因为本文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作者那时还年轻,他还没有做大官呢。”我继续补充:“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学生恍然大悟。
  这个例子,引发了我对文言文中处理作家背景知识的一些思考。
  一、有必要介绍作家和背景知识。
  了解作者与背景是尊重创作主体的要求,更是帮助学生正确解读作品的需要。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独特内心体验的外现,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过程无疑对理解作品的内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这个道理。文言文由于创作时代久远,学生仅凭自己的知识水平、经历是无法透彻理解的。如果学生不知道所学作品写于什么时代,在什么背景下写作,而让学生随意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作品,学生确实会有许多个人的解读,但是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就无从体现。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本质上一种对话,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要促成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深入对话,就必须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经历、创作的过程有所了解。比如上面教学《马说》例子中,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自恃有经天纬地之才,有忧天下之心,有不受重用之经历,就无法理解作者的满腹激愤之情。因此,为了学生深刻理解文本,阅读教学中介绍作家和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二、介绍内容应有所选择。
  任何一个作家,与他相关的背景材料浩如烟海,从基本的生活时代,到姓名字号、生卒年月、文学成就、政治经历、情感经历、家庭情况、生活琐事……一一介绍,何止万言!如此介绍,没有必要,也不应该。那么应该介绍哪些内容?是详还是略?一切应该依据学生理解文章的需要而定。与作品相关的、对学生理解文章确有帮助的背景,应作详细的介绍;无关的则不必介绍。
  比如教学《马说》一文,要理解作者“伯乐不常有”的感叹,韩愈初登仕途时郁郁不得志的经历就必须介绍,而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的经历,在这里就没有必要介绍。但是,如果在教学《谏迎佛骨表》,这些知识就显得很有必要介绍了,而年轻时不得重用的经历却不必介绍。
  三、把握最佳的介绍时机。
  许多语文教师习惯在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介绍作者及背景,然后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但是千篇一律,未免死板,且效果未见得好。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诸如重要作家的生活朝代、文学成就、代表作品等,是可以放在课前面介绍的。而创作背景,生活经历等大可不必急于介绍。我们完全可以先从本体分析出发,通过感悟课文的整体,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探究这种思想情感产生的原因,自然而然就联系到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这时的介绍就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如前面教学《马说》例子,在学生最困感之时,才介绍韩愈的创作背景,学生乐意接受。但是如果放到感知课文之前来介绍,学生就会觉得索然乏味。再如教学《干将莫邪》时,由于课文故事性很强,文字也不艰深,我就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但是许多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文章情节不符合生活常理,赤头都断了,怎么可能不倒呢?”我才介绍课文选自《搜神记》,就是搜罗一些神奇怪异的故事的意思,这些故事不一定实有其事,但人们往往通过这样的故事来反映一些愿望。学生恍然大悟。我接着追问一句:“那么这个故事要反映什么愿望呢?”这就自然过渡到对作品主旨的理解上去了。
  四、师生共同参与介绍。
  由谁来介绍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教学理念的问题。传统地,当然由老师来“传授”。但是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学生的学习辅导资料越来越多,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同时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所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的任务完全可以交与学生自己。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选择资料的能力。老师则起提供资料,组织引导,补充延伸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把相关知识查找到了,并不代表他们懂得了。联想到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解《论语》的火爆,他们把深奥的象牙文化通俗化,受到大家的追捧,我们何不对学生难于理解的史实作一番通俗化解说呢?比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介绍苏轼被贬,我们可以这样介绍:“苏轼原在朝中做参知政事,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现在由于得罪权贵,弄到一个偏远小县黄州做团练副使,相当于做一个公安局副局长,而且还有名无实,换得是你,能不郁闷吗?”这样学生就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愤懑之情了。
其他文献
现代科技的影响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日益相关的电脑科技更是迅猛发展,各行各业纷纷借助电脑迅速提高生产效率,以至于日渐离不开电脑。相比较,我们教育行业作为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的首要行业,在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同步上差距日益明显,原因众多。但可喜的是,我们也认识到并已开始利用电脑为教学服务,制作多媒体课件,取代以前简单粗糙的教具,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润物细无声”,我们刻意追
期刊
【内容摘要】职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最丰富的阶段,也是对人生充满幻想的时候,他将一点一点地自觉地意识到人性的力量、人性的内容和做人的价值。因而如何教育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必将成为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课题。而语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懂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崇高的人,什么叫现代的健全的人
期刊
化学习题教学,主要是指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和作业题、试题评讲等教学活动,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概念、性质、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充分发挥化学习题的功效,开拓思维,培养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精选习题,示范讲解,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    例题教学不仅有助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自主和创新能力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创新,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观,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创新能力呢,我体会是:    一、以感知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创新能力     感知性学习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从教材中获得一些感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最为困难的就是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一提起写作文,不仅是小学生,就连一些语文教师也常常唉声叹气。那么作文难在哪里呢?许多人认为就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或是难在有话不知如何去写。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目前课程改革中作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此,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
期刊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没有快乐的课堂就象缺少了鸟啼的山林一般沉寂无声,如没有阳光的早晨一般黯然无光。工作以来我一直尝试“快乐教学”,努力把语文教学变成一种愉快的享受,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快乐的场所。    一.培养兴趣,追寻快乐之源     爱因斯坦说
期刊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世的能力。语文考试重视了书面语言的读写,却忽略了口头语言的“听说”“朗读”等考查。由于不考口语能力,教师和学生就忽视了口语教学和训练,阻碍了学生这个创新主体的持续、全面发展,所以对评价方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语文课堂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
期刊
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多方面潜能,达到很好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具体做法是:  一.我让学生充分预习,初步感知教材,预习中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交流、汇报。  
期刊
引导设疑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设疑,学生解疑,这样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不利于学生发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索,获得新知,易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执教《鸟的天堂》,揭题后,让学生据题发问,学生问:“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称它为“鸟的天堂”?教师又启发学生:能否据此发现提问的一般方法?学生思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交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说”更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迫在眉睫。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    一、培养自信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