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2年开始,高考古诗阅读鉴赏由客观题转为主观题,要求学生从四个方面对古诗进行鉴赏评价,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2003年的考试说明又增加了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这一考点。由此可见,如今高考古诗阅读鉴赏考查的面不仅变得比以前更宽泛了,也更加注重了对学生文学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然而,虽然考查的面广了,对能力考查的要求高了,但在古诗阅读鉴赏中,我们只要能够“破译”古诗阅读鉴赏题(如标题、作者、注释、题干等)中的一些暗示(其实就是一种“隐性信息”),就能够对诗歌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理解,这样许多看似难解的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一、破译诗歌标题的暗示
俗话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诗歌的标题就是诗歌的眼睛。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诗人拟题时往往绞尽脑汁,标题因而会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类型、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等。因此,在进行古诗阅读鉴赏时,只要我们细加分析,善于抓住标题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表现手法,从而推断出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通过分析归纳,笔者发现其情形大致如下:
1.以古人、古事、古物为诗歌标题的诗歌,可初步推断为咏史怀古诗,其表现手法或对比或借古讽今或写景叙事相结合,如陆游的《石头城》、杜牧的《赤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以一般的事物作为标题的诗歌,可初步判断为咏物诗,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如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虞世南的《蝉》。
3.以表现情感、态度的字词作标题的,可初步推断出诗歌要表达的是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如陆游《书愤》,由“愤”可以推断出诗人要表达的是内心的愤懑之情;李绅《悯农》,由“悯”可以推断出诗人要表达的是对辛苦劳作的农民的怜悯之情;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思”则表达出诗人在冬至这天,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有些诗歌的标题交代了诗歌写作涉及的时间、地点、中心事件,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 “秋”、“春”、“夜”、“喜”等;有的直接点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忆”、“送”、“归”等。
请看2009年江西卷的诗歌鉴赏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问: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答: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标题就有一个“喜”字。
又如2008年江苏卷第10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问: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标题就是咏史怀古诗的经典格式。
二、破译诗歌署名的暗示
知人论世,知人论诗,这是诗歌阅读鉴赏的基本技巧。到现在为止,高考诗歌阅读鉴赏题中的诗作基本上是文人诗,即都有署名(署上作者姓名)。作者这个姓名其实也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暗示,因为诗人的创作风格、语言特色,以及诗作表达的思想内容,往往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与诗人的气质、美学观念分不开的。我们只要在平时的积累中注意这方面的内容,在解答古诗鉴赏题时,就可以很快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如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其中有一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这个问题,若从诗歌的遣词造句来分析解答,对于大多数考生,可以说是个难度较大的题目,但我们若从作者本身去考虑,就会变得简单多了。相传唐朝诗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老妇人说理解了,他才定稿抄录出去;老妇人说不理解,他就进行修改,直到老妇人说理解了方才罢休。这就是有名的“老妇能解”的故事。由此可知,白居易的诗歌语言是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而这也正好体现了该诗语言的特色。
此外,如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实主义的手法;李白飘逸豪放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辛弃疾、陆游爱国情怀为主,常抒壮志未酬之感,豪放流畅的风格;柳永、李清照婉约含蓄的风格,伤感缠绵、凄婉清丽的情怀;苏轼的豪放旷达,姜夔的峭拔雅丽,李商隐的幽婉典丽,曹操的苍凉慷慨,杜牧的俊爽明丽,高适、岑参的雄浑奇拔,孟浩然的恬淡宁静,等等。我们只要在平时注意对这方面内容的积累,对阅读鉴赏诗歌是大有裨益的。
如2009年四川卷诗歌鉴赏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包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陆游是爱国诗人。
又如2008年天津卷试题:
山居即事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绿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人。
三、破译诗歌注释的暗示
古诗阅读鉴赏题中,有些诗歌的后面会有一些注释。这些注释或是对诗人的简介,或是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或是对诗歌写作情况的说明,或是对诗歌字词的解释。对于这些注释,我们应该结合诗歌进行全面的理解。可以这样说:凡注释都有“暗示”,因为如果没有提供需要我们加以充分利用的信息的话,就没有必要注释了。这些注释,或暗示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或暗示作者的情感态度,或暗示诗歌所采用的艺术技巧,不一而足。如2005年全国高考天津卷中汪元量(南宋)的《湖州歌(其六)》:“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第二问是:“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回答这个问题,很多考生对苏轼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应该比较容易回答,但对汪诗所表达的可能就会有多种理解了。但是在回答时如果能注意诗后注释的暗示,即“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回答起来就会变得明确:一个是抒发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时的悲痛心情,一个则是表达对历史英雄不再的感慨;一个侧重现实,一个侧重怀古。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诗歌考查的范围在不断加大,所选择的诗歌的作者我们也比较陌生。因此,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会对诗歌的作者、诗歌的创作背景或诗中的某些字词进行注释,我们在解题时对此应予以重视,很多时候,这些注释很可能就是问题答案所在。
如2009年全国卷试题: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答:(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又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试题: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答:(1)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①“万里”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个体的渺小及孤独寂寞之情。②运用叠词“时时”,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③“夜久”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注释的作用可谓不言自明。
四、破译试题题干的暗示
命题者在设置问题时,往往会在题干问题的设置上给予一定的暗示,我们只要抓住命题者陈述问题时的这些有意暗示,有些看似难以回答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如2008年全国高考北京卷中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其中一问是:“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对于这个“要求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的问题,考生要准确地概括出这首诗的风格特征,确实有些伤脑筋。其实命题者在陈述这个问题前就有一句交代的话,即“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因此,在作答时,只要抓住“诗风接近杜甫”这个暗示,用已知的杜甫的风格特征去回答本题就可以了,即沉郁悲怆、深沉凝重。
又如2008年湖北卷试题:
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问:《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1)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2)《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再如2009年湖南卷试题: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
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问: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答:①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总之,在古诗阅读鉴赏时,如果能抓住诗歌中的“暗示”这个“隐性信息”,“破译”这些“隐性信息”,再结合诸多“显性信息”加以综合考虑,那么,很多看似复杂让人头疼的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起来,这对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昭平中学)
一、破译诗歌标题的暗示
俗话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诗歌的标题就是诗歌的眼睛。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诗人拟题时往往绞尽脑汁,标题因而会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类型、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等。因此,在进行古诗阅读鉴赏时,只要我们细加分析,善于抓住标题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表现手法,从而推断出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通过分析归纳,笔者发现其情形大致如下:
1.以古人、古事、古物为诗歌标题的诗歌,可初步推断为咏史怀古诗,其表现手法或对比或借古讽今或写景叙事相结合,如陆游的《石头城》、杜牧的《赤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以一般的事物作为标题的诗歌,可初步判断为咏物诗,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如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虞世南的《蝉》。
3.以表现情感、态度的字词作标题的,可初步推断出诗歌要表达的是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如陆游《书愤》,由“愤”可以推断出诗人要表达的是内心的愤懑之情;李绅《悯农》,由“悯”可以推断出诗人要表达的是对辛苦劳作的农民的怜悯之情;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思”则表达出诗人在冬至这天,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有些诗歌的标题交代了诗歌写作涉及的时间、地点、中心事件,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 “秋”、“春”、“夜”、“喜”等;有的直接点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忆”、“送”、“归”等。
请看2009年江西卷的诗歌鉴赏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问: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答: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标题就有一个“喜”字。
又如2008年江苏卷第10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问: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标题就是咏史怀古诗的经典格式。
二、破译诗歌署名的暗示
知人论世,知人论诗,这是诗歌阅读鉴赏的基本技巧。到现在为止,高考诗歌阅读鉴赏题中的诗作基本上是文人诗,即都有署名(署上作者姓名)。作者这个姓名其实也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暗示,因为诗人的创作风格、语言特色,以及诗作表达的思想内容,往往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与诗人的气质、美学观念分不开的。我们只要在平时的积累中注意这方面的内容,在解答古诗鉴赏题时,就可以很快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如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其中有一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这个问题,若从诗歌的遣词造句来分析解答,对于大多数考生,可以说是个难度较大的题目,但我们若从作者本身去考虑,就会变得简单多了。相传唐朝诗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老妇人说理解了,他才定稿抄录出去;老妇人说不理解,他就进行修改,直到老妇人说理解了方才罢休。这就是有名的“老妇能解”的故事。由此可知,白居易的诗歌语言是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而这也正好体现了该诗语言的特色。
此外,如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实主义的手法;李白飘逸豪放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辛弃疾、陆游爱国情怀为主,常抒壮志未酬之感,豪放流畅的风格;柳永、李清照婉约含蓄的风格,伤感缠绵、凄婉清丽的情怀;苏轼的豪放旷达,姜夔的峭拔雅丽,李商隐的幽婉典丽,曹操的苍凉慷慨,杜牧的俊爽明丽,高适、岑参的雄浑奇拔,孟浩然的恬淡宁静,等等。我们只要在平时注意对这方面内容的积累,对阅读鉴赏诗歌是大有裨益的。
如2009年四川卷诗歌鉴赏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包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陆游是爱国诗人。
又如2008年天津卷试题:
山居即事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绿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人。
三、破译诗歌注释的暗示
古诗阅读鉴赏题中,有些诗歌的后面会有一些注释。这些注释或是对诗人的简介,或是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或是对诗歌写作情况的说明,或是对诗歌字词的解释。对于这些注释,我们应该结合诗歌进行全面的理解。可以这样说:凡注释都有“暗示”,因为如果没有提供需要我们加以充分利用的信息的话,就没有必要注释了。这些注释,或暗示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或暗示作者的情感态度,或暗示诗歌所采用的艺术技巧,不一而足。如2005年全国高考天津卷中汪元量(南宋)的《湖州歌(其六)》:“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第二问是:“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回答这个问题,很多考生对苏轼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应该比较容易回答,但对汪诗所表达的可能就会有多种理解了。但是在回答时如果能注意诗后注释的暗示,即“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回答起来就会变得明确:一个是抒发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时的悲痛心情,一个则是表达对历史英雄不再的感慨;一个侧重现实,一个侧重怀古。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诗歌考查的范围在不断加大,所选择的诗歌的作者我们也比较陌生。因此,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会对诗歌的作者、诗歌的创作背景或诗中的某些字词进行注释,我们在解题时对此应予以重视,很多时候,这些注释很可能就是问题答案所在。
如2009年全国卷试题: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答:(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又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试题: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答:(1)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①“万里”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个体的渺小及孤独寂寞之情。②运用叠词“时时”,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③“夜久”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注释的作用可谓不言自明。
四、破译试题题干的暗示
命题者在设置问题时,往往会在题干问题的设置上给予一定的暗示,我们只要抓住命题者陈述问题时的这些有意暗示,有些看似难以回答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如2008年全国高考北京卷中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其中一问是:“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对于这个“要求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的问题,考生要准确地概括出这首诗的风格特征,确实有些伤脑筋。其实命题者在陈述这个问题前就有一句交代的话,即“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因此,在作答时,只要抓住“诗风接近杜甫”这个暗示,用已知的杜甫的风格特征去回答本题就可以了,即沉郁悲怆、深沉凝重。
又如2008年湖北卷试题:
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问:《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1)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2)《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再如2009年湖南卷试题: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
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问: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答:①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总之,在古诗阅读鉴赏时,如果能抓住诗歌中的“暗示”这个“隐性信息”,“破译”这些“隐性信息”,再结合诸多“显性信息”加以综合考虑,那么,很多看似复杂让人头疼的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起来,这对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昭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