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历史学科考试分值低,学生主观上不重视,而复习内容又很多,一上复习课学生就觉得烦躁,教师的教学举步维艰,复习效果不佳。如何才能提高历史复习课的实效性呢?我把多年来积累的经验谈一谈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教学实效
一、要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近几年,部分同学认为历史科中考所占分值不高,课堂上不重视,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因而到了复习考试,面对很多的知识学生便显得茫茫然,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规律线索,组合成清晰完整、相互联系的知识系统,形成简单易记的知识网。历史的知识点无非跟时间、地点、事件、背景、导火线、人物、影响、历史意义等有关。抓住這些让学生进行记忆,便能了然于心。如在复习七年级的远古居民的内容时可做以下知识网:
针对这个知识网络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抓取时间、地点、生产、生活情况等关
键词记忆就能很快的把相关的内容记下了。但是在整理知识网络图时,我们应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梳理,教师只起引导作用。通过让学生从繁杂的基础知识中着手整理出网络图这一网络思维训练,学生易于发展知识“联想”,知识掌握牢固了,也便于记忆了,这样可以大大的减轻学习上的负担,使书越读越薄,以至于有用的知识全在心中,使知识随时随地可以重现,可以离开书本,达到识记的目的。
二、通过比较记忆来掌握、区分易混知识
每一类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和规律,不同事物之间又有或多或少的区别和联系。历史中,有很多相似、相近的东西,使学生混淆不清,难以区分。通过抓住知识间的不同点来比较记忆,印象会更深些、持续时间会更长些、效果会好一些。同时,学生在比较对照、辨析异同中培养了他们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比较、评价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法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如:对比汉初的和亲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有什么不同?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目的上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和亲政策,换取汉匈两族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但是它们又是不同的:汉初的“和亲”政策是被动的是屈辱的,是用所谓的“和亲”来换取边境一时的安定,其原因是汉初的国力太弱。而昭君出塞是在西汉国家强盛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再是被动的屈辱的求和,而是平等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在是短暂的边境安宁,而是民族融合的长久的和平。通过这样的类比让学生对知识的区分会更明确。
三、通过示范解题,培养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规范答题
我们复习课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巩固、记忆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能够自如地运用史实来回答问题。只有注重学法指导,才能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可让学生通过“读、找、联、结”四字解题方法。“读”即认真读题,先读问题;“找”即在读的基础上在脑海中找出题中的关键词:“大一统的表现”;“联”即在找到关键词后与课本知识进行联系,寻找相关的知识点;“结”即对“大一统的所有表现”的知识进行总结,组织好答案。可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思想上这四个方面入手分好点,规范答题。通过一系列答题的引导,让学生逐步形成规范答题的好习惯。
另外,还可以归纳一些答题小技巧给学生,让学生尽可能的掌握好答题要领,如:选择题小技巧有:
(一)、问历史事件或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时,答案通常是和经济因素(生产力)有关的。
(二)、问统治者实施某种措施的根本原因或目的,一般是加强控制或巩固统治之类。
(三)、当你初步选择一个答案时,先看看其他答案是不是更合适,选最合适的。通常的有下面这几种:
1、排“它”法。这里的“它”是指与题干意思无关的选项,也可以说是干扰性选项。排“它”法,即排除与题干意思不相关的选项,但这类选项本身说法是正确的,只是与题干的要求无关,通俗地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2、排“错”法。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这类选择题的设问往往是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要求选出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选项,反过来只要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剩下的也就是正确答案了。
3、排除不符史实的答案。这类题列举的选项中,一般含有“全部、都、各、一直”等字样的绝对表述,象这样的答案一般是错误,要求学生在做此类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如“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性质都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起积极作用”这样的表述都是错误的。
总之,教无定法,以上拙见,仅作抛砖引玉。
(作者单位: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坡镇初级中学 542703)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教学实效
一、要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近几年,部分同学认为历史科中考所占分值不高,课堂上不重视,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因而到了复习考试,面对很多的知识学生便显得茫茫然,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规律线索,组合成清晰完整、相互联系的知识系统,形成简单易记的知识网。历史的知识点无非跟时间、地点、事件、背景、导火线、人物、影响、历史意义等有关。抓住這些让学生进行记忆,便能了然于心。如在复习七年级的远古居民的内容时可做以下知识网:
针对这个知识网络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抓取时间、地点、生产、生活情况等关
键词记忆就能很快的把相关的内容记下了。但是在整理知识网络图时,我们应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梳理,教师只起引导作用。通过让学生从繁杂的基础知识中着手整理出网络图这一网络思维训练,学生易于发展知识“联想”,知识掌握牢固了,也便于记忆了,这样可以大大的减轻学习上的负担,使书越读越薄,以至于有用的知识全在心中,使知识随时随地可以重现,可以离开书本,达到识记的目的。
二、通过比较记忆来掌握、区分易混知识
每一类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和规律,不同事物之间又有或多或少的区别和联系。历史中,有很多相似、相近的东西,使学生混淆不清,难以区分。通过抓住知识间的不同点来比较记忆,印象会更深些、持续时间会更长些、效果会好一些。同时,学生在比较对照、辨析异同中培养了他们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比较、评价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法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如:对比汉初的和亲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有什么不同?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目的上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和亲政策,换取汉匈两族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但是它们又是不同的:汉初的“和亲”政策是被动的是屈辱的,是用所谓的“和亲”来换取边境一时的安定,其原因是汉初的国力太弱。而昭君出塞是在西汉国家强盛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再是被动的屈辱的求和,而是平等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在是短暂的边境安宁,而是民族融合的长久的和平。通过这样的类比让学生对知识的区分会更明确。
三、通过示范解题,培养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规范答题
我们复习课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巩固、记忆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能够自如地运用史实来回答问题。只有注重学法指导,才能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可让学生通过“读、找、联、结”四字解题方法。“读”即认真读题,先读问题;“找”即在读的基础上在脑海中找出题中的关键词:“大一统的表现”;“联”即在找到关键词后与课本知识进行联系,寻找相关的知识点;“结”即对“大一统的所有表现”的知识进行总结,组织好答案。可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思想上这四个方面入手分好点,规范答题。通过一系列答题的引导,让学生逐步形成规范答题的好习惯。
另外,还可以归纳一些答题小技巧给学生,让学生尽可能的掌握好答题要领,如:选择题小技巧有:
(一)、问历史事件或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时,答案通常是和经济因素(生产力)有关的。
(二)、问统治者实施某种措施的根本原因或目的,一般是加强控制或巩固统治之类。
(三)、当你初步选择一个答案时,先看看其他答案是不是更合适,选最合适的。通常的有下面这几种:
1、排“它”法。这里的“它”是指与题干意思无关的选项,也可以说是干扰性选项。排“它”法,即排除与题干意思不相关的选项,但这类选项本身说法是正确的,只是与题干的要求无关,通俗地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2、排“错”法。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这类选择题的设问往往是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要求选出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选项,反过来只要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剩下的也就是正确答案了。
3、排除不符史实的答案。这类题列举的选项中,一般含有“全部、都、各、一直”等字样的绝对表述,象这样的答案一般是错误,要求学生在做此类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如“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性质都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起积极作用”这样的表述都是错误的。
总之,教无定法,以上拙见,仅作抛砖引玉。
(作者单位: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坡镇初级中学 54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