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期,为了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科学地进行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研究,通过加强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数学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作业设计,从而创新作业布置形式,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布置
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提高作业设计与布置方法的研究能力,作业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主体,教师要合理地设计作业内容,提高学生参与作业的积极性。在实践分析过程,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全面提高作业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一、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在对数学作业内容进行设计时,更侧重对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进行检测,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小学生的年龄偏低,心理和思维发展还未达到成熟水平,对多数的问题所形成的看法还不够客观、理性。因此如果作业仅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而缺乏必要的趣味性,那么学生便会形成厌烦的心理状态。其次,作业形式相对单一。通过广泛的调研可知,多数教师在设置作业内容时,均会选择书面形式,这可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批改作业提供便利,但却会影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难以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和多样化解决问题的习惯,也难以促使学生形成综合性的学科素养。再次,作业内容与生活的关联度不高。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也可看作是生活经验的提炼。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便需侧重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关联,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最后,作业的形式和内容无法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前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较为统一,缺乏层次性。统一的作业内容难以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尽管多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作业内容,但对其获知学习信息帮助不大。
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深化发展的背景下,辅助学生形成学科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学科教师首要的教学任务。尽管从总体层面来讲,多数学科教师均在素质教育方面提高了认识,但在具体落实层面,仍然会表现出一定的问题,较为明显的便是作业质量欠佳,严重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这便需要学科教师在明确的问题导向指引下,运用更为积极的手段来推动学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的策略
(一)趣味性作业设计
具有趣味性的作业内容能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需求,多数有趣的作业便是将生活中富有乐趣的元素融入作业内容中,从而促使学生产生更大的探索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深入思考。设计上述作业形式可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任务期间,能够同步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调动思维能力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在获得答案的同时也会体验到成就感。
如在完成《倍数与因数》部分教学内容后,教师便可为学生布置有趣的作业来巩固课堂知识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的座位号进行编号,让学生在喊到相应座位号时站立。上述要求较为简单,但能够起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来选择座位号:请号码是3的倍数的同学举手;座位号是36因数的同学站立。如果学生的座位号能够相加得出4的倍数,学生便可两两组合站立等。上述作业需学生合作完成,其他学生便可作为评委,衡量哪个人或者小组表现优异,便可获得相应的奖励。上述作业形式较为灵活、有趣,可让学生将自身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知识中,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必要。与以往单一的作业形式相比,学生显然更乐于参与上述作业的实践活动。
(二)实践性作业设计
教师在设置数学作业时也需尽量迎合学生的年龄和能力特征,同时倾向于设置具有实践特征的作业,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科存在的意义,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潜能。如果将学科知识充分融合,便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如在开展“一个数加上或者减去一个将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联系学生“付整钱找零钱”的生活经验,以此作为作业的题目:小华妈妈总共有146元钱,想要买价格为99元的书,此时可如何付款,同时计算还剩多少钱。这道题目的内容与生活高度相关,这样学生便可调动生活经验来探索解决的方法。学生可总结出:先付100元,书店找零1元钱。此时加上没付的46元,最后剩47元。从本質上讲,上述思维便是“凑整简算”的方式。通过调动日常生活经验储备来解决学科问题,便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掌握“凑整简算”的思维意识,同时将其运用到适合的问题中。可见教师在设计作业形式和内容时,如果能够充分联系生活,促使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同时还可明显提升其准确性。另外,这样做的关键在于能够辅助学生掌握类似题目的解决方法,不论在解题还是实际生活中,再遇到类似问题便可轻松应对。
(三)层次性作业设计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的情况较为普遍,教师也需尊重学生所体现出的个性,为其提供不同的发展途径。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形式时便需侧重突出作业的层次性特征,针对学生的差异来设置作业任务。如果让原本存在差异的学生完成同样内容和难度的作业,则会导致部分学生轻松应对,对其学科能力毫无提升的助力,或者部分学生无法顺利完成作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需针对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设置难度较低的作业,同时降低作业量,从而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期间能够体验到学科知识运用的乐趣,有效解决学习障碍。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便可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内容,让其能够充分锻炼学科思维和能力,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提高。设置适量、难度适中的作业能够辅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在自身原本能力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提高,获得相应的收获。这样教师便可通过作业的形式来为学生提供进一步提高学科素养的渠道。尊重和结合个体差异是开展主体性教学的前提,教师需主动转变以往命令式的作业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学生可依据个人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这样便可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获得学科知识,实现能力的提高。教师需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结合其能力差异设置相应难度的作业任务,让所有学生均可在自己能力的起点上实现最大限度的进步。 (四)设计探究作业
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需意识到只有通过探究才能引发思考。因此在对学科作业进行设计时,需侧重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活动,同时结合生活内容来设计作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来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化理解。
如在完成“轴对称图形”教学内容后,教师便可为学生设置相关的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利用剪刀、橡皮泥等工具设计具有对称图形特征的作品。这种作业任务要求学生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但不受具体条件的限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自主创作独特的作品。学生为了突出作品的个性化特征,便会不断尝试实践。在此期间,学生便可反复加深记忆对称图形的特征,最终形成令人满意的作品。教师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时发现,尽管作品的形式和颜色各异,但所有作品均具有对称图形的特征,这便说明学生在完成作业任务时,已经对学科知识进行了反复的深化。因此教师设置探究性作业内容的优势便在于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还对其思维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进行了培养,使其更为扎实地掌握学科知识。
(五)布置亲子型作业
家长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学校在开展各类教学活动时,也需尽量赢得家长的辅助和支持。这样在实施教学期间,便可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设置亲子作业内容能够让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可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类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引导,建立家校合作的教育机制,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成长环境。教师需与家长保持相对顺畅和及时的沟通,让家长也意识到自身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学生顺利交流,辅助教师共同开展教育活动,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如在讲解统计图相关知识时,教学大纲所设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运用图表形式对水量分布情况进行描述,同时形成节约水源的意识。这样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便可要求家长和学生共同观察生活中存在的浪费水源的现象,并将家里的用水量按月进行记录,并结合具体的用水量绘制图表。教师在检查作业完成效果时,还可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对家里用水情况的感想,从而对学生的节水意识进行深化提升。
针对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其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想法,甚至部分学生还会出现叛逆的心理状态。具体可表现为总是与家长的意见相左,故意在语言和行为等多方面表现出叛逆的情绪。而教师通过设置亲子型的作业形式能够为家长和学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辅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同时还可培养家长辅导学生的意识,给予学生必要的关注,尽量用更多的时间了解学生,這样便能够为学生构建更为健康的成长环境,不但在数学方面实现有效的提升,同时还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 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实践分析,以小学数学作业为研究内容,探索了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方法,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提高对于数学作业设计的认识,应创新作业设计与布置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发挥数学作业的实际价值,从而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小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J].小学生,2019(8):3.
[2]吕黄云.探究新课改要求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方法[J].中华辞赋,2019(7):174-175.
[3]何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9(14):125.
[4]柴富贵.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9(48):86.
作者简介:郑惠羡,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布置
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提高作业设计与布置方法的研究能力,作业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主体,教师要合理地设计作业内容,提高学生参与作业的积极性。在实践分析过程,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全面提高作业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一、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在对数学作业内容进行设计时,更侧重对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进行检测,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小学生的年龄偏低,心理和思维发展还未达到成熟水平,对多数的问题所形成的看法还不够客观、理性。因此如果作业仅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而缺乏必要的趣味性,那么学生便会形成厌烦的心理状态。其次,作业形式相对单一。通过广泛的调研可知,多数教师在设置作业内容时,均会选择书面形式,这可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批改作业提供便利,但却会影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难以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和多样化解决问题的习惯,也难以促使学生形成综合性的学科素养。再次,作业内容与生活的关联度不高。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也可看作是生活经验的提炼。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便需侧重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关联,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最后,作业的形式和内容无法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前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较为统一,缺乏层次性。统一的作业内容难以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尽管多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作业内容,但对其获知学习信息帮助不大。
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深化发展的背景下,辅助学生形成学科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学科教师首要的教学任务。尽管从总体层面来讲,多数学科教师均在素质教育方面提高了认识,但在具体落实层面,仍然会表现出一定的问题,较为明显的便是作业质量欠佳,严重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这便需要学科教师在明确的问题导向指引下,运用更为积极的手段来推动学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的策略
(一)趣味性作业设计
具有趣味性的作业内容能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需求,多数有趣的作业便是将生活中富有乐趣的元素融入作业内容中,从而促使学生产生更大的探索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深入思考。设计上述作业形式可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任务期间,能够同步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调动思维能力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在获得答案的同时也会体验到成就感。
如在完成《倍数与因数》部分教学内容后,教师便可为学生布置有趣的作业来巩固课堂知识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的座位号进行编号,让学生在喊到相应座位号时站立。上述要求较为简单,但能够起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来选择座位号:请号码是3的倍数的同学举手;座位号是36因数的同学站立。如果学生的座位号能够相加得出4的倍数,学生便可两两组合站立等。上述作业需学生合作完成,其他学生便可作为评委,衡量哪个人或者小组表现优异,便可获得相应的奖励。上述作业形式较为灵活、有趣,可让学生将自身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知识中,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必要。与以往单一的作业形式相比,学生显然更乐于参与上述作业的实践活动。
(二)实践性作业设计
教师在设置数学作业时也需尽量迎合学生的年龄和能力特征,同时倾向于设置具有实践特征的作业,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科存在的意义,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潜能。如果将学科知识充分融合,便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如在开展“一个数加上或者减去一个将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联系学生“付整钱找零钱”的生活经验,以此作为作业的题目:小华妈妈总共有146元钱,想要买价格为99元的书,此时可如何付款,同时计算还剩多少钱。这道题目的内容与生活高度相关,这样学生便可调动生活经验来探索解决的方法。学生可总结出:先付100元,书店找零1元钱。此时加上没付的46元,最后剩47元。从本質上讲,上述思维便是“凑整简算”的方式。通过调动日常生活经验储备来解决学科问题,便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掌握“凑整简算”的思维意识,同时将其运用到适合的问题中。可见教师在设计作业形式和内容时,如果能够充分联系生活,促使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同时还可明显提升其准确性。另外,这样做的关键在于能够辅助学生掌握类似题目的解决方法,不论在解题还是实际生活中,再遇到类似问题便可轻松应对。
(三)层次性作业设计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的情况较为普遍,教师也需尊重学生所体现出的个性,为其提供不同的发展途径。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形式时便需侧重突出作业的层次性特征,针对学生的差异来设置作业任务。如果让原本存在差异的学生完成同样内容和难度的作业,则会导致部分学生轻松应对,对其学科能力毫无提升的助力,或者部分学生无法顺利完成作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需针对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设置难度较低的作业,同时降低作业量,从而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期间能够体验到学科知识运用的乐趣,有效解决学习障碍。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便可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内容,让其能够充分锻炼学科思维和能力,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提高。设置适量、难度适中的作业能够辅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在自身原本能力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提高,获得相应的收获。这样教师便可通过作业的形式来为学生提供进一步提高学科素养的渠道。尊重和结合个体差异是开展主体性教学的前提,教师需主动转变以往命令式的作业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学生可依据个人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这样便可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获得学科知识,实现能力的提高。教师需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结合其能力差异设置相应难度的作业任务,让所有学生均可在自己能力的起点上实现最大限度的进步。 (四)设计探究作业
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需意识到只有通过探究才能引发思考。因此在对学科作业进行设计时,需侧重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活动,同时结合生活内容来设计作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来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化理解。
如在完成“轴对称图形”教学内容后,教师便可为学生设置相关的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利用剪刀、橡皮泥等工具设计具有对称图形特征的作品。这种作业任务要求学生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但不受具体条件的限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自主创作独特的作品。学生为了突出作品的个性化特征,便会不断尝试实践。在此期间,学生便可反复加深记忆对称图形的特征,最终形成令人满意的作品。教师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时发现,尽管作品的形式和颜色各异,但所有作品均具有对称图形的特征,这便说明学生在完成作业任务时,已经对学科知识进行了反复的深化。因此教师设置探究性作业内容的优势便在于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还对其思维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进行了培养,使其更为扎实地掌握学科知识。
(五)布置亲子型作业
家长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学校在开展各类教学活动时,也需尽量赢得家长的辅助和支持。这样在实施教学期间,便可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设置亲子作业内容能够让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可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类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引导,建立家校合作的教育机制,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成长环境。教师需与家长保持相对顺畅和及时的沟通,让家长也意识到自身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学生顺利交流,辅助教师共同开展教育活动,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如在讲解统计图相关知识时,教学大纲所设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运用图表形式对水量分布情况进行描述,同时形成节约水源的意识。这样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便可要求家长和学生共同观察生活中存在的浪费水源的现象,并将家里的用水量按月进行记录,并结合具体的用水量绘制图表。教师在检查作业完成效果时,还可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对家里用水情况的感想,从而对学生的节水意识进行深化提升。
针对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其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想法,甚至部分学生还会出现叛逆的心理状态。具体可表现为总是与家长的意见相左,故意在语言和行为等多方面表现出叛逆的情绪。而教师通过设置亲子型的作业形式能够为家长和学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辅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同时还可培养家长辅导学生的意识,给予学生必要的关注,尽量用更多的时间了解学生,這样便能够为学生构建更为健康的成长环境,不但在数学方面实现有效的提升,同时还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 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实践分析,以小学数学作业为研究内容,探索了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方法,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提高对于数学作业设计的认识,应创新作业设计与布置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发挥数学作业的实际价值,从而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小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J].小学生,2019(8):3.
[2]吕黄云.探究新课改要求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方法[J].中华辞赋,2019(7):174-175.
[3]何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9(14):125.
[4]柴富贵.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9(48):86.
作者简介:郑惠羡,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