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语言张力的具体内涵是如何在诗歌实践中体现的?诗歌语言的格言意味与哲理有何区别?本文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诗歌语言张力 审美综合效应 诗歌哲理 格言意味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一 关于诗歌语言的张力问题
关于什么是诗歌语言的张力,阐述上并不统一。著名诗歌理论家阿红先生说,张力“是指诗人在创造过程中,为实现主体对客体矛盾因素的观照,充分发挥联想、想象诸种心理机制的功能,调动种种艺术表现手段,致力于诗的整体架构或诗的整体构架与个体构件之间的联系,使其相互之间产生的网状抗力,对于主体心态造成一种欲泻而止欲言而隐欲吐而含的最佳审美效果。”美国新批评派批评家阿伦·泰特说:“诗的张力,就是我们在诗中所能找到的一切外延力和内涵力的完整有机体”。海外学者李英豪说,张力“就像一个太阳,内涵一切光热的源泉,而同时又向四面八方放射”。
笔者的理解是,张力就是诗歌语言的所指和能指两极之间的互补和融合。除了诗人创作时的主观努力以外,诗的张力还需阅读者在阅读时全心投入。投入越多,张力便越强;投入不够,获得的诗的感悟就弱。但这并不是说诗的张力不是客观存在的,诗歌语言的张力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形成张力并调动张力,同时也使阅读者感受到这种张力的权利,只能操纵在每一位诗人手里。
以台湾诗人洛夫的诗《子夜读信》为例,我们来具体看看诗歌语言的张力的呈现方式:
“子夜的灯/是一条未穿衣裳的/小河//你的信像一尾鱼游来/读水的温暖/读你额上动人的鳞片/读江河如读一面镜/读镜中你的笑/如读泡沫”
就字面的语义来看,每一位诗歌阅读者都是读得清楚的。也就是说,在这首诗里,诗人是确切地给出了一种感受、一种观念的;对于这种感受和观念,多数的阅读者也能感悟、体验和重造。这种确切的感受提供,就是诗歌语言的所指,就是诗的内涵力。它们是具体的,实在的,可感可触的。那么,这首诗的外延力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这就是透过诗的表面的语义,我们所能体悟到的一切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暗含着丰富的戏剧色彩。“子夜的灯/是一条未穿衣裳的/小河”,可以理解为只有到夜深人静之时,真实的一切才能赤裸着降临到我们的内心。这时候,世界光洁如银光闪动的小河,最美好的回忆终于毫无掩饰地在眼前展现。“你的信像一尾鱼游来”,优美活泼,充满亲切感受的这一尾鱼,实际上只能是诗人心中所日夜叨念着的那一个人。故而,“读水的温暖/读你额上动人的鳞片”。水暖了,心亦暖了,往昔一切的美好回忆,都幻化成小河上那一道道的波光艳影。接下来的一句应该是陡然而起,虽然语气仍然是和缓的——“读江河如读一面镜”。这里所谓的江河,是指那一次又一次的波涛汹涌的人生经历,它是你人生的一面镜子。这时,诗人“读镜中你的笑”,它们灿烂又夺目,使诗人的回忆充满众多的甜蜜无奈,于是眼前的一切慢慢破碎,泡沫般缤纷,并最终破灭。“如读泡沫”,实际上已经是结果,过程到此已经完结了。正如前面所说的,这里包含着丰富的戏剧性,这种戏剧性将联想的自由和空间给了我们,使我们投入,产生种种猜测和感悟,并由此带来巨大的审美愉悦。——这就是诗歌语言的张力作用!
张力是否就是含蓄?——不是!
张力是否就是比喻?——不是!
张力是否就是象征?——不是!
张力是否就是想象?——不是!
张力是否就是渲染、借代、对比、夸张、递进、设问,等等?——都不是!
那么张力究竟是什么?——张力是诗人运用一切艺术手段所产生的一种审美综合效应,它不是原因——虽然它包含了原因——它只是结果,并且这种结果是多样纷呈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成就诗歌语言的张力,和诗人的学识修养有关,和诗人丰富的人生体验有关。从外延力说,诗歌语言的张力是宽泛的,越宽泛越好,越能概括、唤起人们多样丰富的审美体验。但从内涵力的角度看,它又必须是严密的。它虽然模糊,但不能含混不清;它虽然在含义上不很确切,但又不能不着边际,让人摸不着头脑。就掌握张力来说,始终都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适度则张力弥满;过度则让人不知所云,近似于痴人说梦。
这方面最成功的诗当数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理解上至少可以有两种理解:1、写一种爱情,即“楼上美女,楼下情人”,并且是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写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就是他在看她;“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就是她在看你。这是写白天的所见,白天的视觉。第二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借月喻人,是说女方望月思人。而你又“装饰了别人的梦”,说明男方也在梦中思念着这一位女子。这是写夜晚互相思念的情景;2、写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互为“风景”,互在对方的窗口与梦中。你是我的风景和梦,我反过来也如此。这种理解上的歧义,加强了这首诗的包含力,这正是这首诗本质上的张力所在。语言上也如此,“桥上”、“楼上”,“明月”和“梦”,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填充进去,每一位读者都重造了一次自己。重造自己——这实在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诗篇生命力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诗歌语言的张力还可以理解为诗歌语言的容受力,由此及彼的联想效用。从写法上看,这种容受力多是从诗人所描写的具体的人物、场景、心境、细节中透露出来,显示出来。这种透露和显示,多是言此而指彼,包含着丰富的引申和转换。我们可以称之为语义丰繁,既凝炼,又幽远深广。这确实是一种奇妙的审美和谐。
再看绿原的《不禁为之震悚》一诗:
“在喧嚣的溽暑下/在肥腻的浓绿中/猛抬头看见/高山永不消融的积雪/以其冷峭的洁白/与烈日的热光相抗衡/傲视尘世季节的嬗变/和眼前一小杯化开了的冰淇淋/不禁为之震悚”
前提是“喧嚣的溽暑”、“肥腻的浓绿”。在这样的前提下,“高山永不消融的积雪”和“眼前一小杯化开了的冰淇淋”,分别阐述了不同的语义指向。一切该说的似乎都说了,一切又似乎尽在不言中。这种语境的形成,实乃大家手笔。
二 诗歌语言要追求格言意味
无论是朴素直白的诗歌语言,还是修饰繁复的诗歌语言,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格言意味,这一要求对诗歌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诗不能等同于格言警句,但格言警句对于人的道德行为的高度概括,对于诗来说也是必需的。诗不是赤裸裸的道德教化,它主要听从诗人自由的情感和心灵。但无论诗还是诗人,最终都与人类社会紧密相连。从宽泛的角度看,诗人的写作行为从来都是社会的一种精神方式和情感方式。尽管我们的诗人时常被孤独苦闷的阴影覆盖,但诗人终究只能是文明社会的产物。诗的格言意味,更多地体现了诗人作为文明社会的一份子对一切既往的思想成就的继承,及其对新的思考方式的发现。同时,任何诗人都脱离不开一种具体的生活形式,这种生活形式对诗人历来具有致命的控制力。陶渊明在官场失意后归隐田园,发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然之境,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现代的中国诗人在解读了古今中外的许多大师之后,惟恐被那些光彩夺人的名字淹没,只好“背光而坐”,并感叹“我们唯一觉着光彩的只是/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女儿/或儿子”。这一切都说明格言意味和诗人的人生有着密切的联系。诗歌语言追求格言意味,这是一种诗歌之内的行为。
现代诗人沈尹默有一首诗叫《月夜》,这首诗很短: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很短的一首小诗却体现出作者追求人格独立,敢于向一切既往的高度挑战的豁达气概,内涵相当饱满。从这首小诗可以看出诗歌语言的格言意味并不完全等同于诗的哲理。和哲理相比,格言意味似乎更为整体一些,更为宽泛松活一些。下面举刁永泉的《往事与随想》以示区别:
“居住在天上的未必都是神/居住在人间的未必都是人/居住在地狱的未必都是鬼//神到了人间必定比人更平凡/人到了地狱必定比鬼更微贱/鬼到了天上必定比神更神气”
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是震撼人心的,再加上是直接说出,哲理的表达就更是力透纸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的哲理是一种张扬,明了犀利。而诗的格言意味,更多的则是一种展示,说出来要说的东西,让你去充分领悟。例如诗人沈群的《隧洞》:
“刷黑你们的视觉/刷黑你们的时间/等你们懂得了什么是太阳/再放你们出来”
诗歌以假设的方式吸引读者的审美视线,使之固定,然后让读者置身其中充分展示领悟的才能,意味自出。
格言意味是诗歌语言的光芒,它使贫乏苍白的诗句起死回生,充满活力。“我一个人在街上走/没有看到其他人在街上走”,如果没有格言意味支撑,就不啻是疯话傻话。但由于它所揭示的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行为,一种独尊自己的孤傲和狂妄,于是近乎疯话的诗句就有了独特的价值。对诗歌语言的这种现象,很多的诗歌研究者都注意到了,有人将此称为诗歌语言的“禅化”。用“禅化”来概括诗歌的格言意味,并不是说真的要在诗里谈禅论道,而是指诗句所透露出来的松活飘逸的神采。“禅化”在含义上有“禅宗”的意味,在概念上不好界定。我们知道,禅宗在唐代被确立以后,对其后中国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诗人谈禅参禅,注重内省、注重理趣,某种程度地推动了中国诗歌平淡高远美学风格的确立,成为风格的一大追求。按《辞海》的解释,“禅”的意思是“将散乱的心念集定于一处”。“禅心”是指“清静寂定的心境”。由此看来,禅化更多的就是一种虚空。诗歌的作用从本质上说在于帮助人认识世界和人生,使人体悟人生的方方面面。这样,“禅化”的提法对于诗歌创作就多少具有消极的引导作用,容易造成误解。用“格言意味”来概括诗歌语言的松活飘逸、让人体悟的特征,比较切实、不易引起歧义。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两句诗所体现出来的对人生友情的参悟,就是诗歌的格言意味。称其为“禅化”之语似乎也说得过去,但联系我们对“禅”字的考证,还是说它具有格言意味更确切些。
格言意味是一种大家手笔,大家境界。诗歌语言一旦具备了格言意味,则诗境丰满、趣味充盈。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曾经说过:“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指的就是诗要追求格言意味,至少也要有几句警语,否则诗就会败于平淡。当然,格言意味对诗来说主要还应该是整体的,是诗歌语言的肌质,而不是人为嵌入几句说理的话。对于一首诗来说,语言就犹如披挂在诗歌身上的鱼鳞,它的每一片都连着诗的肌肉,每一片都是不可忽略的崭新的疼痛。例如顾城的《出海》:
“我没带渔具/没带沉重的疑虑和枪/我带心去了/我想,到空旷的海上/只要说,爱你/鱼群就会跟着我/游向陆地。”
每一句诗都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洗刷,是一种情感的撩拨,让人无法逃避。对这样的诗,是与非的评判是次要的,你无法去评判它的长长短短,你只能眼睁睁地听任自己被感动,并由衷地发出唏嘘。这正是诗的格言意味带来的力量,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能量,具有丰富的穿透力。
追求诗的格言意味,要求诗人要有深邃的心理感受能力;要求诗人要有智者之心,仁者之爱,情者之炽。离开人的精神和情感这个核心,离开诗人对形形色色的历史和现实的独特感受,诗的格言意味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还要借此去启悟他人了。诗歌语言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 阿红:《当代诗歌百技》,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2] 李英豪:《论现代诗之张力》,《中国现代诗论选》,大华书店,1969年版。
[3] 杨匡汉、刘福春:《中国现代诗论》(下),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4] 周亚平:《我背光而坐》,《中国当代诗歌》,1986年第1期。
[5] 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简介:高文翔,男,1960—,云南文山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诗歌、课堂教学,工作单位: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基础部。
关键词:诗歌语言张力 审美综合效应 诗歌哲理 格言意味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一 关于诗歌语言的张力问题
关于什么是诗歌语言的张力,阐述上并不统一。著名诗歌理论家阿红先生说,张力“是指诗人在创造过程中,为实现主体对客体矛盾因素的观照,充分发挥联想、想象诸种心理机制的功能,调动种种艺术表现手段,致力于诗的整体架构或诗的整体构架与个体构件之间的联系,使其相互之间产生的网状抗力,对于主体心态造成一种欲泻而止欲言而隐欲吐而含的最佳审美效果。”美国新批评派批评家阿伦·泰特说:“诗的张力,就是我们在诗中所能找到的一切外延力和内涵力的完整有机体”。海外学者李英豪说,张力“就像一个太阳,内涵一切光热的源泉,而同时又向四面八方放射”。
笔者的理解是,张力就是诗歌语言的所指和能指两极之间的互补和融合。除了诗人创作时的主观努力以外,诗的张力还需阅读者在阅读时全心投入。投入越多,张力便越强;投入不够,获得的诗的感悟就弱。但这并不是说诗的张力不是客观存在的,诗歌语言的张力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形成张力并调动张力,同时也使阅读者感受到这种张力的权利,只能操纵在每一位诗人手里。
以台湾诗人洛夫的诗《子夜读信》为例,我们来具体看看诗歌语言的张力的呈现方式:
“子夜的灯/是一条未穿衣裳的/小河//你的信像一尾鱼游来/读水的温暖/读你额上动人的鳞片/读江河如读一面镜/读镜中你的笑/如读泡沫”
就字面的语义来看,每一位诗歌阅读者都是读得清楚的。也就是说,在这首诗里,诗人是确切地给出了一种感受、一种观念的;对于这种感受和观念,多数的阅读者也能感悟、体验和重造。这种确切的感受提供,就是诗歌语言的所指,就是诗的内涵力。它们是具体的,实在的,可感可触的。那么,这首诗的外延力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这就是透过诗的表面的语义,我们所能体悟到的一切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暗含着丰富的戏剧色彩。“子夜的灯/是一条未穿衣裳的/小河”,可以理解为只有到夜深人静之时,真实的一切才能赤裸着降临到我们的内心。这时候,世界光洁如银光闪动的小河,最美好的回忆终于毫无掩饰地在眼前展现。“你的信像一尾鱼游来”,优美活泼,充满亲切感受的这一尾鱼,实际上只能是诗人心中所日夜叨念着的那一个人。故而,“读水的温暖/读你额上动人的鳞片”。水暖了,心亦暖了,往昔一切的美好回忆,都幻化成小河上那一道道的波光艳影。接下来的一句应该是陡然而起,虽然语气仍然是和缓的——“读江河如读一面镜”。这里所谓的江河,是指那一次又一次的波涛汹涌的人生经历,它是你人生的一面镜子。这时,诗人“读镜中你的笑”,它们灿烂又夺目,使诗人的回忆充满众多的甜蜜无奈,于是眼前的一切慢慢破碎,泡沫般缤纷,并最终破灭。“如读泡沫”,实际上已经是结果,过程到此已经完结了。正如前面所说的,这里包含着丰富的戏剧性,这种戏剧性将联想的自由和空间给了我们,使我们投入,产生种种猜测和感悟,并由此带来巨大的审美愉悦。——这就是诗歌语言的张力作用!
张力是否就是含蓄?——不是!
张力是否就是比喻?——不是!
张力是否就是象征?——不是!
张力是否就是想象?——不是!
张力是否就是渲染、借代、对比、夸张、递进、设问,等等?——都不是!
那么张力究竟是什么?——张力是诗人运用一切艺术手段所产生的一种审美综合效应,它不是原因——虽然它包含了原因——它只是结果,并且这种结果是多样纷呈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成就诗歌语言的张力,和诗人的学识修养有关,和诗人丰富的人生体验有关。从外延力说,诗歌语言的张力是宽泛的,越宽泛越好,越能概括、唤起人们多样丰富的审美体验。但从内涵力的角度看,它又必须是严密的。它虽然模糊,但不能含混不清;它虽然在含义上不很确切,但又不能不着边际,让人摸不着头脑。就掌握张力来说,始终都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适度则张力弥满;过度则让人不知所云,近似于痴人说梦。
这方面最成功的诗当数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理解上至少可以有两种理解:1、写一种爱情,即“楼上美女,楼下情人”,并且是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写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就是他在看她;“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就是她在看你。这是写白天的所见,白天的视觉。第二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借月喻人,是说女方望月思人。而你又“装饰了别人的梦”,说明男方也在梦中思念着这一位女子。这是写夜晚互相思念的情景;2、写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互为“风景”,互在对方的窗口与梦中。你是我的风景和梦,我反过来也如此。这种理解上的歧义,加强了这首诗的包含力,这正是这首诗本质上的张力所在。语言上也如此,“桥上”、“楼上”,“明月”和“梦”,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填充进去,每一位读者都重造了一次自己。重造自己——这实在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诗篇生命力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诗歌语言的张力还可以理解为诗歌语言的容受力,由此及彼的联想效用。从写法上看,这种容受力多是从诗人所描写的具体的人物、场景、心境、细节中透露出来,显示出来。这种透露和显示,多是言此而指彼,包含着丰富的引申和转换。我们可以称之为语义丰繁,既凝炼,又幽远深广。这确实是一种奇妙的审美和谐。
再看绿原的《不禁为之震悚》一诗:
“在喧嚣的溽暑下/在肥腻的浓绿中/猛抬头看见/高山永不消融的积雪/以其冷峭的洁白/与烈日的热光相抗衡/傲视尘世季节的嬗变/和眼前一小杯化开了的冰淇淋/不禁为之震悚”
前提是“喧嚣的溽暑”、“肥腻的浓绿”。在这样的前提下,“高山永不消融的积雪”和“眼前一小杯化开了的冰淇淋”,分别阐述了不同的语义指向。一切该说的似乎都说了,一切又似乎尽在不言中。这种语境的形成,实乃大家手笔。
二 诗歌语言要追求格言意味
无论是朴素直白的诗歌语言,还是修饰繁复的诗歌语言,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格言意味,这一要求对诗歌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诗不能等同于格言警句,但格言警句对于人的道德行为的高度概括,对于诗来说也是必需的。诗不是赤裸裸的道德教化,它主要听从诗人自由的情感和心灵。但无论诗还是诗人,最终都与人类社会紧密相连。从宽泛的角度看,诗人的写作行为从来都是社会的一种精神方式和情感方式。尽管我们的诗人时常被孤独苦闷的阴影覆盖,但诗人终究只能是文明社会的产物。诗的格言意味,更多地体现了诗人作为文明社会的一份子对一切既往的思想成就的继承,及其对新的思考方式的发现。同时,任何诗人都脱离不开一种具体的生活形式,这种生活形式对诗人历来具有致命的控制力。陶渊明在官场失意后归隐田园,发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然之境,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现代的中国诗人在解读了古今中外的许多大师之后,惟恐被那些光彩夺人的名字淹没,只好“背光而坐”,并感叹“我们唯一觉着光彩的只是/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女儿/或儿子”。这一切都说明格言意味和诗人的人生有着密切的联系。诗歌语言追求格言意味,这是一种诗歌之内的行为。
现代诗人沈尹默有一首诗叫《月夜》,这首诗很短: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很短的一首小诗却体现出作者追求人格独立,敢于向一切既往的高度挑战的豁达气概,内涵相当饱满。从这首小诗可以看出诗歌语言的格言意味并不完全等同于诗的哲理。和哲理相比,格言意味似乎更为整体一些,更为宽泛松活一些。下面举刁永泉的《往事与随想》以示区别:
“居住在天上的未必都是神/居住在人间的未必都是人/居住在地狱的未必都是鬼//神到了人间必定比人更平凡/人到了地狱必定比鬼更微贱/鬼到了天上必定比神更神气”
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是震撼人心的,再加上是直接说出,哲理的表达就更是力透纸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的哲理是一种张扬,明了犀利。而诗的格言意味,更多的则是一种展示,说出来要说的东西,让你去充分领悟。例如诗人沈群的《隧洞》:
“刷黑你们的视觉/刷黑你们的时间/等你们懂得了什么是太阳/再放你们出来”
诗歌以假设的方式吸引读者的审美视线,使之固定,然后让读者置身其中充分展示领悟的才能,意味自出。
格言意味是诗歌语言的光芒,它使贫乏苍白的诗句起死回生,充满活力。“我一个人在街上走/没有看到其他人在街上走”,如果没有格言意味支撑,就不啻是疯话傻话。但由于它所揭示的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行为,一种独尊自己的孤傲和狂妄,于是近乎疯话的诗句就有了独特的价值。对诗歌语言的这种现象,很多的诗歌研究者都注意到了,有人将此称为诗歌语言的“禅化”。用“禅化”来概括诗歌的格言意味,并不是说真的要在诗里谈禅论道,而是指诗句所透露出来的松活飘逸的神采。“禅化”在含义上有“禅宗”的意味,在概念上不好界定。我们知道,禅宗在唐代被确立以后,对其后中国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诗人谈禅参禅,注重内省、注重理趣,某种程度地推动了中国诗歌平淡高远美学风格的确立,成为风格的一大追求。按《辞海》的解释,“禅”的意思是“将散乱的心念集定于一处”。“禅心”是指“清静寂定的心境”。由此看来,禅化更多的就是一种虚空。诗歌的作用从本质上说在于帮助人认识世界和人生,使人体悟人生的方方面面。这样,“禅化”的提法对于诗歌创作就多少具有消极的引导作用,容易造成误解。用“格言意味”来概括诗歌语言的松活飘逸、让人体悟的特征,比较切实、不易引起歧义。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两句诗所体现出来的对人生友情的参悟,就是诗歌的格言意味。称其为“禅化”之语似乎也说得过去,但联系我们对“禅”字的考证,还是说它具有格言意味更确切些。
格言意味是一种大家手笔,大家境界。诗歌语言一旦具备了格言意味,则诗境丰满、趣味充盈。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曾经说过:“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指的就是诗要追求格言意味,至少也要有几句警语,否则诗就会败于平淡。当然,格言意味对诗来说主要还应该是整体的,是诗歌语言的肌质,而不是人为嵌入几句说理的话。对于一首诗来说,语言就犹如披挂在诗歌身上的鱼鳞,它的每一片都连着诗的肌肉,每一片都是不可忽略的崭新的疼痛。例如顾城的《出海》:
“我没带渔具/没带沉重的疑虑和枪/我带心去了/我想,到空旷的海上/只要说,爱你/鱼群就会跟着我/游向陆地。”
每一句诗都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洗刷,是一种情感的撩拨,让人无法逃避。对这样的诗,是与非的评判是次要的,你无法去评判它的长长短短,你只能眼睁睁地听任自己被感动,并由衷地发出唏嘘。这正是诗的格言意味带来的力量,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能量,具有丰富的穿透力。
追求诗的格言意味,要求诗人要有深邃的心理感受能力;要求诗人要有智者之心,仁者之爱,情者之炽。离开人的精神和情感这个核心,离开诗人对形形色色的历史和现实的独特感受,诗的格言意味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还要借此去启悟他人了。诗歌语言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 阿红:《当代诗歌百技》,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2] 李英豪:《论现代诗之张力》,《中国现代诗论选》,大华书店,1969年版。
[3] 杨匡汉、刘福春:《中国现代诗论》(下),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4] 周亚平:《我背光而坐》,《中国当代诗歌》,1986年第1期。
[5] 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简介:高文翔,男,1960—,云南文山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诗歌、课堂教学,工作单位: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