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个性解读误区对策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08.02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个性化解读”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导致面对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任意体验、随意探究甚至是对文本的误读等现象时,显得十分的迷茫。主要表现为:
一是偏离文本本意。学生在个性化解读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偏离文本本意的现象,但一些教师对此却视而不见,这违背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本价值取向。如课文《一株紫丁香》中多次用“你”称呼老师,但一名学生在朗读时,把“你”读成了“您”字。评议时,有学生指出了这个问题,可教师却认为这是个性化阅读而大加称赞,结果全班学生在齐读时都毫无个性地读成了“您”。其实只要认真阅读文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用心。诗歌中的“你”表达出孩子和老师之间“伙伴式”的纯真情感,从诗歌的节奏上看,“你”字在朗读时,语气应该轻盈、舒展、优美。由于教师对文本理解的肤浅,导致鼓励学生误读文本现象的出现。
二是偏离文本价值。文本中总是蕴含着积极的思想价值,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当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偏离了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时,有的教师却不及时进行引领。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儿子们》时,问学生:“你想做哪一类孩子,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我想做会翻跟斗的孩子,因为他本事大。”学生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教师对此却没有做任何评议,这忽视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问题。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正确地个性化解读呢?
一、捕捉“求异”,但不偏离语盲训练
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求异思维时,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但要注意不能偏离语言训练这一语文教学的基本点。
如我在教学识字课“认一认4”时,通过创设“汉字王国”的情境,让学生认识了汉字“出、入、开、关”后,提出了—个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说“开关”电灯,下面大家想一想,还可以说开关什么东西?
生:开关电脑、开关电扇……
学生小手如林,回答的都是我意料中的答案。
突然一名学生异常激动,把桌子弄得咚咚响,没等我指名便迫不及待地说:老师,开……开摩托车。
我想:开摩托车?是骑摩托车吧。但我没有做任何评论,而是微笑地看着他,其他学生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他,等待我作出结论。
他又急忙站起来,做了一个开锁的动作:老师,是用钥匙开摩托车,发动后再骑。
师:你的想法很独特,而且敢于大胆地表现自己,送你一颗智慧星。
这个案例中,学生回答的“开摩托车”是教师意料之外的答案。这时教师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蹲下身来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弘扬个性的机会。正因为教师的尊重和宽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求异思维,使得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这也是意外带来的惊喜。
二、自读自悟。但不偏离情感对话
不管是个性化阅读,还是创造性使用教材,都应该建立在对文本的全面、深入、正确的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因为只有这样的阅读对话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在学生进行了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后练习的第一个问题: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出乎了教师的意料。
生1:我喜欢蔺相如。在与秦王“夺璧”的事件中,他表现出了勇敢机智和不怕死的精神;在“渑池之会”上,他为了挽回赵国的尊严,甚至以死逼迫秦王就范。
生2:我喜欢廉颇,因为他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渑池之会”上,他在边境做好了迎战的准备。秦王不敢对赵国怎么样,就是很好的例子。
生3:老师,我跟他们的看法不同。
师:是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吧!
生3:我喜欢文中的赵王,文中描写赵王的文字虽然不多,但从蔺相如立功后屡次得到赵王的重用,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明君,用人得当。不像《封神榜》中的纣王那样昏庸无能、滥用坏人、残害忠良,以致最终灭国,所以善于用人是多么重要啊!
师:你的见解真独特,也让老师太开眼界。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是太精彩了!你们能编一编他们三个人今后的故事吗?试着写下来吧!
以上案例中,自读自悟是教学的基础,课堂上,教师把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加深理解和情感体验,学生也在悟读中读出了文本的精彩。
总之,个性化解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理解个性化解读的内涵,引导学生在不偏离文本语言与文本价值的基础上绽放思维,演绎文本对话的精彩。
(责编: 郝勋)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08.02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个性化解读”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导致面对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任意体验、随意探究甚至是对文本的误读等现象时,显得十分的迷茫。主要表现为:
一是偏离文本本意。学生在个性化解读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偏离文本本意的现象,但一些教师对此却视而不见,这违背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本价值取向。如课文《一株紫丁香》中多次用“你”称呼老师,但一名学生在朗读时,把“你”读成了“您”字。评议时,有学生指出了这个问题,可教师却认为这是个性化阅读而大加称赞,结果全班学生在齐读时都毫无个性地读成了“您”。其实只要认真阅读文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用心。诗歌中的“你”表达出孩子和老师之间“伙伴式”的纯真情感,从诗歌的节奏上看,“你”字在朗读时,语气应该轻盈、舒展、优美。由于教师对文本理解的肤浅,导致鼓励学生误读文本现象的出现。
二是偏离文本价值。文本中总是蕴含着积极的思想价值,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当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偏离了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时,有的教师却不及时进行引领。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儿子们》时,问学生:“你想做哪一类孩子,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我想做会翻跟斗的孩子,因为他本事大。”学生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教师对此却没有做任何评议,这忽视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问题。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正确地个性化解读呢?
一、捕捉“求异”,但不偏离语盲训练
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求异思维时,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但要注意不能偏离语言训练这一语文教学的基本点。
如我在教学识字课“认一认4”时,通过创设“汉字王国”的情境,让学生认识了汉字“出、入、开、关”后,提出了—个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说“开关”电灯,下面大家想一想,还可以说开关什么东西?
生:开关电脑、开关电扇……
学生小手如林,回答的都是我意料中的答案。
突然一名学生异常激动,把桌子弄得咚咚响,没等我指名便迫不及待地说:老师,开……开摩托车。
我想:开摩托车?是骑摩托车吧。但我没有做任何评论,而是微笑地看着他,其他学生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他,等待我作出结论。
他又急忙站起来,做了一个开锁的动作:老师,是用钥匙开摩托车,发动后再骑。
师:你的想法很独特,而且敢于大胆地表现自己,送你一颗智慧星。
这个案例中,学生回答的“开摩托车”是教师意料之外的答案。这时教师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蹲下身来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弘扬个性的机会。正因为教师的尊重和宽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求异思维,使得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这也是意外带来的惊喜。
二、自读自悟。但不偏离情感对话
不管是个性化阅读,还是创造性使用教材,都应该建立在对文本的全面、深入、正确的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因为只有这样的阅读对话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在学生进行了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后练习的第一个问题: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出乎了教师的意料。
生1:我喜欢蔺相如。在与秦王“夺璧”的事件中,他表现出了勇敢机智和不怕死的精神;在“渑池之会”上,他为了挽回赵国的尊严,甚至以死逼迫秦王就范。
生2:我喜欢廉颇,因为他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渑池之会”上,他在边境做好了迎战的准备。秦王不敢对赵国怎么样,就是很好的例子。
生3:老师,我跟他们的看法不同。
师:是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吧!
生3:我喜欢文中的赵王,文中描写赵王的文字虽然不多,但从蔺相如立功后屡次得到赵王的重用,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明君,用人得当。不像《封神榜》中的纣王那样昏庸无能、滥用坏人、残害忠良,以致最终灭国,所以善于用人是多么重要啊!
师:你的见解真独特,也让老师太开眼界。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是太精彩了!你们能编一编他们三个人今后的故事吗?试着写下来吧!
以上案例中,自读自悟是教学的基础,课堂上,教师把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加深理解和情感体验,学生也在悟读中读出了文本的精彩。
总之,个性化解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理解个性化解读的内涵,引导学生在不偏离文本语言与文本价值的基础上绽放思维,演绎文本对话的精彩。
(责编: 郝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