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通过短短50年不到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经历的发展阶段,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国际经济体中的重要成员。但从国内视角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比如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东西部发展差距问题、区域产业分布不均问题,情况依然复杂,任务依然繁重,还需要长期努力探索。本文围绕上述问题,从经济区域构成、劳动力要素供求、区域产业政策协调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关键词:区域经济;劳动力要素;区域政策; 经济学分析
在我国,对于区域经济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基础和发展空间,可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各个时期的经济建设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引入了区域经济的管理理念,采取了基于区域经济视角的管理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背景
(一)区域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应用基本情况
在经济学领域,区域经济学算是一门新型学科,特别是在我国,总体发展时间不过30年左右。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如何在推动经济全面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将地域因素作为关键的内生变量考虑进去,增加一个新的观察维度,使经济发展规律更具边界性,经济政策的制定更具针对性,经济发展成果推广更具方向性。当然,也可以使得经济发展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我国是一个地域大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同一区域内部经济发展要素禀赋占有量各不相同,致使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国家财富的创造、供给、消费和再循环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强烈的地域差别。这种差别,虽然客观上难以完全消除,具有很强的普遍性,但如果超越了一定的限度,则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整体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的内在关键因素,引发各类直接或间接矛盾,相应产生各类负面作用。当前,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体量的不断加大,如何建立一套全面科学、便于实践、富有成效的区域经济政策体系,促进区域经济资源效用的高效发挥,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区域经济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经历的主要阶段
区域经济在我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华东、华南、华中、华北的提法经常出现在政府文件或各类经济活动中,实质上就是体现了区域经济的管理思想。特别是1978年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由于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沿边、沿海等自然环境的不同,开放领域、开放程度、开放条件和开放时间等多方面都呈现出很强的多样性,完全不具备同样范围、同等程度和同样时间的条件,客观上也没有必要。在此情况下,以地域特征为划分依据,无论是对外开放管理和对内经济建设管理,都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突出的合理性。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所取得成果的不断积累,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差距特征更为明显,更加需要从国家战略发展层面制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分级管理、分步推进,统筹安排,才能内外协同,标本兼治,整体受益。以此为背景,1986年3月国家制定发布“七五”规划时,正式提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区域划分标准;时隔30年,2016年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又将东北三省独立出来,形成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的四区域划分标准。标志着区域经济在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中的进一步发展应用。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国家在这一时期提出了四区域划分标准,在经济学研究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仍有相当一部分学者采用了三区域划分方案,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区域经济发展本质的认识。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几个具体问题的初步思考
(一)经济区域的划分层次问题
前已述及,2016年“十一五”规划时,我国将经济区域划分为四个部分,最大的变化是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单独列为东北部,以支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策略。东北部地区占地126万平方公里,是国土面积的13%,土地肥沃,气候偏冷,适宜大面积农林作业,同时具备比较完备的传统工业基础设施。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看,东北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方向更为明确,政策更为完善,资源更为丰富,发展潜力不断显现,区域优势正在集中形成,可以说,坚持区域化发展战略的路子是对的,成效是好的。以此为鉴,我们可以在经济区域的划分上再做进一步的探索,就是将东部地区的10个省市进行二级分类,这样,可以使地理特点更为鲜明、人口资源更为丰富、发展实力更为雄厚的区域成员的发展空间更大,节奏更快,对周边乃至全国的辐射和拉动作用更强,实质上也是改革的步子更大了,层次更深了。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足问题
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在我国,农村地区和农村人口分别占据全国国土面积和人口总数的绝大部分,农村问题解决了,全国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就解决了。比如:农村劳动力人口问题,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也是变得日益突出的问题。关键在于,随着全国人口出生数量的加速减少,城镇化策略的全面实施,以及农村地区收入水平低和就业难度大等原因,留在或回到农村地区从事传统农业活动的年轻人数量急剧减少,并且,即便回去了,也对农田作业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更没有实际参与耕种的任何经历。目前农村地区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均在55岁上下,已经过了青壮年时期,更为严重的是,即便留在农村地区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比例极低。
(三)农产品的市场输出问题
目前,农村經济与城市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依托,不是彼此独立运作,这一点与20年、30年前的城乡市场结构完全不同。那时,两个市场相对独立,市场双向流入流出的产品和服务相对稳定,包括数量和形式。特别是农村市场,除了一定的互补性或替代性产品外,基本上可以做到供需平衡,投入产出平衡,价值循环平衡。但是,近20年来,虽然全国范围内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的不断建成,以及物流行业体系的日趋完整,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产品输出存在困难,或者商品化市场运作方面经验不足,或者找不到合适的规模化消费渠道,或者农产品生产可持续性不强,导致产品输出难、创收难、产业链形成难。 (四)农村持续发展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平衡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看,农村的稳定发展与全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有一定的矛盾。城镇化意味着一定地域范围内农村要以不同形式转为城镇,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占主体、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够完善的人口大国而言,如何在实施过程中统筹好农村资源释放与城镇化带来的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具风险、充满挑战的问题,因为归根结底,城市的发展也要依托基本的物质资源保障,而源于农村的最原始国民财富的创造则是基础中的基础,是一切上层物质财富创造和消费的源头所在,解决难度之大,敏感程度之高,可想而知,不言而喻。
三、解决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充分做好顶层设计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本质是顶层设计的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期间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基于历史情况和现实要求的原则。历史上,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生活习惯、文化理念和物质基础形态各异,千差万别,决定了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也是存在差别、富有层次的,因此,在顶层设计方面,要做到目标务实、过程稳步、进退可控;二是坚持动态调整、全局联动的原则。当今社会,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再过10年、20年左右的时间,人工智能时代将走入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些看似自然而然的变化,会对我们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变化节奏快,变化幅度大,将成为极其显著的特征,要求我们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眼疾手快,灵活响应,动态控制,既要顾及到全国一盘棋,又要考虑到因地制宜,因时施策。
(二)牢牢抓好基础环节
当前,我们已经在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上走过了近30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来了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市场化的道路一经确定,则应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样才能使包括区域经济在内的整个宏观经济真正走上持续、健康、平稳的运行轨道,这既有不可替代的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也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的作用。在这个运行体系中,保持基礎资源的完整、安全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保证基本经济要素的绝对规模和相对比例,把握基本的国民财富公平分配原则,以及保证最大多数人基本公平正义的实现至关重要,必须时刻抓稳、抓牢、抓实,这样,实现区域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和外在主要条件就会真正得到满足,并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其真实意义所在。
(三)积极谋求经济发展成果和谐共享
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本质在于相互满足,共同受益,而不是财富的单向流入或流出,这是由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决定的,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互需求理论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积极谋求资源互补、市场互联、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新经济发展形态,一方面在区域内各成员间相互促进,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各区域间也要有机结合,在相互给予中实现各自长足发展。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中国经济的最突出特征是开放经济,而且是在全球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经济体成员,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直接或间接借助国际市场环境,也会通过我国对外经济体系的通道让国际市场受益。
四、结束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政策制定难度大,实施过程复杂,从某种程度上看,既是政府意志的体现,也是实现公众利益的根本性途径之一。同时,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短期取得明显成效,而是一个长期实践、逐渐逼近的过程,此点应成为社会广泛认知。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56–61。
[2].郑小六,农业结构调整中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应用[J],农业科技管理,2013(4):14—16。
关键词:区域经济;劳动力要素;区域政策; 经济学分析
在我国,对于区域经济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基础和发展空间,可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各个时期的经济建设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引入了区域经济的管理理念,采取了基于区域经济视角的管理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背景
(一)区域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应用基本情况
在经济学领域,区域经济学算是一门新型学科,特别是在我国,总体发展时间不过30年左右。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如何在推动经济全面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将地域因素作为关键的内生变量考虑进去,增加一个新的观察维度,使经济发展规律更具边界性,经济政策的制定更具针对性,经济发展成果推广更具方向性。当然,也可以使得经济发展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我国是一个地域大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同一区域内部经济发展要素禀赋占有量各不相同,致使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国家财富的创造、供给、消费和再循环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强烈的地域差别。这种差别,虽然客观上难以完全消除,具有很强的普遍性,但如果超越了一定的限度,则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整体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的内在关键因素,引发各类直接或间接矛盾,相应产生各类负面作用。当前,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体量的不断加大,如何建立一套全面科学、便于实践、富有成效的区域经济政策体系,促进区域经济资源效用的高效发挥,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区域经济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经历的主要阶段
区域经济在我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华东、华南、华中、华北的提法经常出现在政府文件或各类经济活动中,实质上就是体现了区域经济的管理思想。特别是1978年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由于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沿边、沿海等自然环境的不同,开放领域、开放程度、开放条件和开放时间等多方面都呈现出很强的多样性,完全不具备同样范围、同等程度和同样时间的条件,客观上也没有必要。在此情况下,以地域特征为划分依据,无论是对外开放管理和对内经济建设管理,都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突出的合理性。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所取得成果的不断积累,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差距特征更为明显,更加需要从国家战略发展层面制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分级管理、分步推进,统筹安排,才能内外协同,标本兼治,整体受益。以此为背景,1986年3月国家制定发布“七五”规划时,正式提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区域划分标准;时隔30年,2016年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又将东北三省独立出来,形成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的四区域划分标准。标志着区域经济在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中的进一步发展应用。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国家在这一时期提出了四区域划分标准,在经济学研究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仍有相当一部分学者采用了三区域划分方案,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区域经济发展本质的认识。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几个具体问题的初步思考
(一)经济区域的划分层次问题
前已述及,2016年“十一五”规划时,我国将经济区域划分为四个部分,最大的变化是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单独列为东北部,以支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策略。东北部地区占地126万平方公里,是国土面积的13%,土地肥沃,气候偏冷,适宜大面积农林作业,同时具备比较完备的传统工业基础设施。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看,东北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方向更为明确,政策更为完善,资源更为丰富,发展潜力不断显现,区域优势正在集中形成,可以说,坚持区域化发展战略的路子是对的,成效是好的。以此为鉴,我们可以在经济区域的划分上再做进一步的探索,就是将东部地区的10个省市进行二级分类,这样,可以使地理特点更为鲜明、人口资源更为丰富、发展实力更为雄厚的区域成员的发展空间更大,节奏更快,对周边乃至全国的辐射和拉动作用更强,实质上也是改革的步子更大了,层次更深了。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足问题
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在我国,农村地区和农村人口分别占据全国国土面积和人口总数的绝大部分,农村问题解决了,全国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就解决了。比如:农村劳动力人口问题,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也是变得日益突出的问题。关键在于,随着全国人口出生数量的加速减少,城镇化策略的全面实施,以及农村地区收入水平低和就业难度大等原因,留在或回到农村地区从事传统农业活动的年轻人数量急剧减少,并且,即便回去了,也对农田作业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更没有实际参与耕种的任何经历。目前农村地区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均在55岁上下,已经过了青壮年时期,更为严重的是,即便留在农村地区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比例极低。
(三)农产品的市场输出问题
目前,农村經济与城市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依托,不是彼此独立运作,这一点与20年、30年前的城乡市场结构完全不同。那时,两个市场相对独立,市场双向流入流出的产品和服务相对稳定,包括数量和形式。特别是农村市场,除了一定的互补性或替代性产品外,基本上可以做到供需平衡,投入产出平衡,价值循环平衡。但是,近20年来,虽然全国范围内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的不断建成,以及物流行业体系的日趋完整,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产品输出存在困难,或者商品化市场运作方面经验不足,或者找不到合适的规模化消费渠道,或者农产品生产可持续性不强,导致产品输出难、创收难、产业链形成难。 (四)农村持续发展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平衡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看,农村的稳定发展与全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有一定的矛盾。城镇化意味着一定地域范围内农村要以不同形式转为城镇,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占主体、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够完善的人口大国而言,如何在实施过程中统筹好农村资源释放与城镇化带来的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具风险、充满挑战的问题,因为归根结底,城市的发展也要依托基本的物质资源保障,而源于农村的最原始国民财富的创造则是基础中的基础,是一切上层物质财富创造和消费的源头所在,解决难度之大,敏感程度之高,可想而知,不言而喻。
三、解决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充分做好顶层设计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本质是顶层设计的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期间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基于历史情况和现实要求的原则。历史上,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生活习惯、文化理念和物质基础形态各异,千差万别,决定了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也是存在差别、富有层次的,因此,在顶层设计方面,要做到目标务实、过程稳步、进退可控;二是坚持动态调整、全局联动的原则。当今社会,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再过10年、20年左右的时间,人工智能时代将走入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些看似自然而然的变化,会对我们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变化节奏快,变化幅度大,将成为极其显著的特征,要求我们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眼疾手快,灵活响应,动态控制,既要顾及到全国一盘棋,又要考虑到因地制宜,因时施策。
(二)牢牢抓好基础环节
当前,我们已经在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上走过了近30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来了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市场化的道路一经确定,则应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样才能使包括区域经济在内的整个宏观经济真正走上持续、健康、平稳的运行轨道,这既有不可替代的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也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的作用。在这个运行体系中,保持基礎资源的完整、安全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保证基本经济要素的绝对规模和相对比例,把握基本的国民财富公平分配原则,以及保证最大多数人基本公平正义的实现至关重要,必须时刻抓稳、抓牢、抓实,这样,实现区域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和外在主要条件就会真正得到满足,并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其真实意义所在。
(三)积极谋求经济发展成果和谐共享
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本质在于相互满足,共同受益,而不是财富的单向流入或流出,这是由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决定的,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互需求理论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积极谋求资源互补、市场互联、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新经济发展形态,一方面在区域内各成员间相互促进,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各区域间也要有机结合,在相互给予中实现各自长足发展。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中国经济的最突出特征是开放经济,而且是在全球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经济体成员,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直接或间接借助国际市场环境,也会通过我国对外经济体系的通道让国际市场受益。
四、结束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政策制定难度大,实施过程复杂,从某种程度上看,既是政府意志的体现,也是实现公众利益的根本性途径之一。同时,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短期取得明显成效,而是一个长期实践、逐渐逼近的过程,此点应成为社会广泛认知。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56–61。
[2].郑小六,农业结构调整中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应用[J],农业科技管理,2013(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