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高效的、还是无效的。“有效教学”是以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作为衡量质量效益的标准,通俗地说就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学生所获得的有效的进步和发展。对于实施新课程以来的教师来说,到底有多少有效的准备?反思一下现今的一些有效教学课堂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浮躁与虚假的现象。
质疑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意昧着教师主导作用越少越好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努力践行,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一个个生动活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但另一个现象随之出现,即教师把教学的主导权全部交给学生,即使遇到问题不闻不问,更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归纳总结,这显然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甚至会使课堂秩序走向无序。这是教师过高地估计了学生自身的作用,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有效教学既包括有效的“教”又包括有效的“学”,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有效教学才能实现。
质疑二:课堂追求快节奏。容量越大越好
许多教师在课前准备很充分,上课很投入,表现为教学环节设计紧凑而又呈现高密度。在课堂教学实施阶段,教师按照教学预设的东西有条不紊地进行,上课时幻灯片一张接一张的放,例题一道接一道的讲,从表象上看这不失为一堂高密度、快节奏的好课,然而反思其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的存在,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自编自演,学生在下面当旁观者,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节奏要适当,语速要放慢,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吸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在思、想、做、练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掌握方法,学会运用和创造,不断发展自己。
质疑三:问题教学意昧着教学问题越多越好
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最鲜活的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得以推进和运行的动力所在,关注问题的研究就是关注课堂教学理性程度的研究。但在当今的课堂上关于问题选择和使用上还存有多多益善的误区。
在教学实践中,若不精心设计问题必然会削弱教学的价值功能。问题应当有思维的价值,要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展现教学的个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获得知识将意味着真理的发现,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眼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这点,事情就办成一半。”疑有两个方面,教学过程是不断由见疑、质疑、解疑相互交替而成的,问也有两个方面,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反问教师。教师要想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就得善于问,才能启迪学生,善于引导学生见疑、质疑、释疑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问的艺术。
质疑四:强调生成与体验意味着活动越多越好
新课程虽然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讲求探究活动学习,但是新课程也不是忽视双基。一节课下来,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如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没有掌握,过分强调方法,课堂如空中楼阁,无根无基,这种课不能说是有效的。
需要明确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它们构成了新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三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基础知识是学生生命成长之基,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之需,两者也是实现其它教学目标的载体和保障。从这点来看,既强化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又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深度融合,这才是新课改的要义所在,也是落实三维目标的应然取向。
质疑五:教学民主意昧着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
“有效教学”要落到实处,有赖于师生关系的蜕变,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学生自主意识得到增强,合作愿望不断提高,探索热情持续高涨。目前,课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自由离开座位,想动就动……井然有序的发言变成迫不及待的抢答。安静的教室里人声鼎沸,这样的“热闹”是否一定有效呢?
其实,民主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迁就。思维的发展和井然的秩序并不是一对矛盾,他们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孩子们不顾他人地表达自己,有的孩子在混乱的信息中,不知道该先听取哪一些信息而放弃了学习。而在一个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明显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们想要的真正的有效课堂。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还需不断思考、总结与完善。在实践中,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不能不加思考的人云亦云。
质疑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意昧着教师主导作用越少越好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努力践行,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一个个生动活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但另一个现象随之出现,即教师把教学的主导权全部交给学生,即使遇到问题不闻不问,更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归纳总结,这显然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甚至会使课堂秩序走向无序。这是教师过高地估计了学生自身的作用,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有效教学既包括有效的“教”又包括有效的“学”,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有效教学才能实现。
质疑二:课堂追求快节奏。容量越大越好
许多教师在课前准备很充分,上课很投入,表现为教学环节设计紧凑而又呈现高密度。在课堂教学实施阶段,教师按照教学预设的东西有条不紊地进行,上课时幻灯片一张接一张的放,例题一道接一道的讲,从表象上看这不失为一堂高密度、快节奏的好课,然而反思其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的存在,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自编自演,学生在下面当旁观者,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节奏要适当,语速要放慢,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吸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在思、想、做、练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掌握方法,学会运用和创造,不断发展自己。
质疑三:问题教学意昧着教学问题越多越好
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最鲜活的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得以推进和运行的动力所在,关注问题的研究就是关注课堂教学理性程度的研究。但在当今的课堂上关于问题选择和使用上还存有多多益善的误区。
在教学实践中,若不精心设计问题必然会削弱教学的价值功能。问题应当有思维的价值,要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展现教学的个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获得知识将意味着真理的发现,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眼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这点,事情就办成一半。”疑有两个方面,教学过程是不断由见疑、质疑、解疑相互交替而成的,问也有两个方面,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反问教师。教师要想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就得善于问,才能启迪学生,善于引导学生见疑、质疑、释疑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问的艺术。
质疑四:强调生成与体验意味着活动越多越好
新课程虽然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讲求探究活动学习,但是新课程也不是忽视双基。一节课下来,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如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没有掌握,过分强调方法,课堂如空中楼阁,无根无基,这种课不能说是有效的。
需要明确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它们构成了新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三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基础知识是学生生命成长之基,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之需,两者也是实现其它教学目标的载体和保障。从这点来看,既强化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又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深度融合,这才是新课改的要义所在,也是落实三维目标的应然取向。
质疑五:教学民主意昧着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
“有效教学”要落到实处,有赖于师生关系的蜕变,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学生自主意识得到增强,合作愿望不断提高,探索热情持续高涨。目前,课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自由离开座位,想动就动……井然有序的发言变成迫不及待的抢答。安静的教室里人声鼎沸,这样的“热闹”是否一定有效呢?
其实,民主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迁就。思维的发展和井然的秩序并不是一对矛盾,他们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孩子们不顾他人地表达自己,有的孩子在混乱的信息中,不知道该先听取哪一些信息而放弃了学习。而在一个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明显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们想要的真正的有效课堂。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还需不断思考、总结与完善。在实践中,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不能不加思考的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