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数学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意向,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就要创设出一种学习气氛,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就要设置出有关的问题和操作,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以造成认知冲突。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认知冲突是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冲突式差别,这种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的惊愕,并促使其注意关心和探索的行为。课堂教学中有了学习气氛和认知冲突,即创设了问题情境,学生便有了展开思维的动因、时间和空间,从而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引入新课中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
新课的引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若不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师生便不易进入“角色”,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应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整堂课欠佳的教学效果。引入新课中创设问题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引入时,提问学生:“不过河,如何测河对岸的树高?”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2、置疑设疑,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导学”的中心在于引导,引在堵塞处,导在疑难处。搞好引导,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如在教学用列举法求解概率时,提问:“一对骰子,如果两正面和为2、11、12则甲赢;如果两正面和为7则乙赢;否则均不赢。你认为游戏公平吗?如你认为游戏不公平,说明理由,并请你设计一个公平的规则。”这样,一下子把同学们引向思考的境地。
此外,在新课引入时还可通过以旧引新(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故事激趣(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和数学家的趣味故事)等方法以创设问题情境。
二、新课进行过程中创设冲突式问题情境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同化——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一种是顺应——当新知识不能被旧知识同化时,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去适应新知识。按照布鲁纳的观点,问题情境是借助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由此可见,在新课进行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新课中创设问题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创造“愤”、“悱”意境。“愤悱意境”,即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情境。“愤”是“心求通而未达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得之貌”。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最高,一启则发。其具体做法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旧知识作铺垫,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创设迁移情境,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设问,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越层、跳跃,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同化中有顺应、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如在讲解分式方程时,并不急于抛出“增根”的概念,而是先将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求解后,代入原方程后发现矛盾,让学生寻找增根产生的原因以及掌握验根的方法。
三、在练习和小结中创设实践式问题情境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从中反馈出的信念可以得到及时评价和调整,同时课堂练习也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问题情境,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一是通过“制错找因”、创设问题情境。练习中,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题,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二是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先浅后深。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由于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睛”之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初步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小结时,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内容、重点、关键,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都能较好地创设出问题情境,所以要十分重视课堂小结在创设问题情境中的作用。
一、引入新课中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
新课的引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若不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师生便不易进入“角色”,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应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整堂课欠佳的教学效果。引入新课中创设问题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引入时,提问学生:“不过河,如何测河对岸的树高?”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2、置疑设疑,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导学”的中心在于引导,引在堵塞处,导在疑难处。搞好引导,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如在教学用列举法求解概率时,提问:“一对骰子,如果两正面和为2、11、12则甲赢;如果两正面和为7则乙赢;否则均不赢。你认为游戏公平吗?如你认为游戏不公平,说明理由,并请你设计一个公平的规则。”这样,一下子把同学们引向思考的境地。
此外,在新课引入时还可通过以旧引新(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故事激趣(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和数学家的趣味故事)等方法以创设问题情境。
二、新课进行过程中创设冲突式问题情境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同化——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一种是顺应——当新知识不能被旧知识同化时,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去适应新知识。按照布鲁纳的观点,问题情境是借助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由此可见,在新课进行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新课中创设问题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创造“愤”、“悱”意境。“愤悱意境”,即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情境。“愤”是“心求通而未达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得之貌”。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最高,一启则发。其具体做法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旧知识作铺垫,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创设迁移情境,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设问,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越层、跳跃,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同化中有顺应、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如在讲解分式方程时,并不急于抛出“增根”的概念,而是先将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求解后,代入原方程后发现矛盾,让学生寻找增根产生的原因以及掌握验根的方法。
三、在练习和小结中创设实践式问题情境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从中反馈出的信念可以得到及时评价和调整,同时课堂练习也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问题情境,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一是通过“制错找因”、创设问题情境。练习中,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题,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二是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先浅后深。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由于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睛”之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初步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小结时,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内容、重点、关键,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都能较好地创设出问题情境,所以要十分重视课堂小结在创设问题情境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