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与“长沙大火”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8年10月25日,武汉三镇陷落,长沙暴露在敌人面前,形势十分危急。武汉陷落前,蒋介石曾命令陈诚焚城,实行焦土抗战,而陈诚执行不力,蒋介石很生气,随即由南岳飞到长沙,召集高级军事会议。蒋介石在会上滔滔不绝地大谈焦土抗战的重要性。
  父亲还记得蒋介石对他的发问:“敌人来了,你们长沙怎么办?”
  按照蒋介石的意思:“不论粮食器材,凡不能带走的东西都用火烧掉,这是大家不可忘记的!”
  蒋介石把焚城责任交给父亲后,随即飞回南岳。到11月12日上午,父亲又接到蒋介石来电:“限一小时到,长沙张主席。密。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中正文侍参。”
  父亲随即召集长沙警备司令酆悌、省保安处长徐权,要求他们立即拟出,焚城计划。下午父亲在核定计划时还一再叮嘱:“第一,必须在我军由汨罗江撤退后,等待命令开始实施;第二,举火前必须放空袭警报、紧急警报,待群众离家后方可执行。”
  这一天,父亲活动极多,到深夜即13日凌晨二时才入睡。他还没怎么睡着,就听见副官王建成来报告说:“城内很多响声,已经起火。”
  父亲起床后发现火势越烧越旺。
  原来是警备司令部、警察局和警备二团误传日军已至,仓促放火。这时候,日军离长沙还有200多里。
  然而谣言却在长沙城中迅速传播,说日军今夜即将入城。全城人心惶惶。
  大火首先从省政府和警察局等重点部门点起,然后点燃学校、医院等单位,最后挨家挨户放火,许多人还在梦中已葬身火海。一把大火把绵延几公里的长沙古城烧为灰烬。据政治部调查:2000多人在火灾中死亡,烧伤者不计其数。省政府、省市党部、高等法院等机关,湖南大学、南华女中、省立长沙高中等学校,湖南省银行、交通银行等银行以及工厂、医院、民房等建筑物几乎全部被毁,建筑物完好保存的所剩不多。无论是公有财物还是市民的私有财产,带出火海的寥寥无几,损失极其惨重,无法估计。
  虽然大量证据证明纵火是下面军警不遵守规定私自所为,同最高军事当局和父亲等人无关,但父亲作为湖南省主席,也负有疏忽的责任。
  当时也有人说,这与蒋介石的限一小时到的焚城电文有关。如果没有电文,父亲他们就不会做匆忙的准备。也有人说,如果不焚城的话,日本军随时会进攻长沙的,烧了长沙城是保全长沙城。
  但是,毕竟,长沙这座名城一夜之间成为瓦砾场,父亲内疚心痛不已。父亲知道自己应该负责任。之后,父亲革职留任,办理善后事宜。
  1958年,12月号的《人民文学》发表郭沫若的《洪波曲——抗日战争回忆录》,其中第15章关于长沙大火有这样的描述:“放火烧长沙,是张治中、潘公展(时任省政府秘书长)这一竿子人的大功德。他们是想建立一次奇勋,摹仿库图索夫的火烧莫斯科,来它一个火烧长沙市。”
  “他(张治中)完全是贪图功名,按照预定计划行事。他把陈诚(时任战区司令长官)蒙着了。十二日的当晚甚至扣了陈诚的交通车。他把周公(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蒙着了,竟几乎使周公葬身火窟。”
  父亲看了这些带有个人攻击的描述,十分气愤,一些冤枉话说得太过分、太厉害了。
  当初,父亲想把问题报告周恩来伯伯,但担心会使郭沫若认为这是在告他的“御状”。所以,他就直接写信给郭沫若了。
  后来,周伯伯还是知道了这件事。中央统战部负责人告诉父亲,郭沫若这样写不合适,我们要郭改正。
  在父亲给郭沫若的信中,对郭沫若所写的许多不实之处一一驳斥。父亲说,11月12日他和陈诚住在一处,焦土的事彼此作过商量,火起时大家都在睡梦中。把周公蒙着了,竟几乎使周公葬身火窟更是无稽之谈。12日晚上他还和周伯伯通过电话,请他13日中午吃饭谈话。
  父亲给郭沫若的信,是1959年1月7日发出的。1月10日,郭沫若给父亲回信:“请您注意那里面的一句话:‘他们的计划是得到了那位当局的批准的’。那就是说,主要该由蒋介石负责,而你们是执行命令罢了。谢谢您把当时蒋的指令告诉了我,证明我的猜测没有错。我说:‘放火烧长沙是张治中、潘公展这一竿子人的大功德……’并不是专指你一个人。”
  父亲在收信后的第三天给郭沫若又写了一封信,信中指出:“你的猜测还是错了。为什么?因为如果是我拟的计划而蒋加以批准,这就变成我主动而蒋被动了。事实上是蒋主动而我被动的,这显然有实质上的差别……你那样解释,逻辑上似乎是说不过去的。”
  在家里,父亲还说《洪波曲》里有许多描述错误的地方。
  郭沫若于1959年1月18日给父亲第二次复信,信中说:“蒙您进一步指出我的一些错误,谨向您表示感谢。您的信实在是宝贵的史料。”
  有一次,郭沫若看到父亲,握着他的手说:“真对不起,请恕罪!”算是道歉了。
  (摘自《报刊文摘》2012.6.29)B③
其他文献
2012年6月21日,一个名为三沙市的地级市宣告成立,管辖面积两百多万平方公里,囊括西南中沙三大群岛及周边海域。同时,运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西南中沙工委也退出历史。    设市缘起上世纪90年代  三沙建市的设想,缘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西南中沙工委的第八届书记,徐天仁参与了当时的建言。  西南中沙工委成立于1959年,是县级编制的处级单位,初衷是负责行使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及其边临海域的
期刊
综合《国际先驱导报》、《南方都市报》、《世界报》消息,“中国组合拳定制南海规则”,针对中国最近在南海设三沙市、打造“永兴岛战略基地”的新动作,美国媒体评论说,面对越南与菲律宾的不断挑衅,中国挥起“藏在天鹅绒手套中”的“铁拳”,让越菲尝到了苦头。  围绕永兴岛的各种传闻甚至让美国也有些坐不住。“不沉的航空母舰”、中国的“关岛”、核潜艇基地、空军中途补给站、未来航母基地……在描述这个连接西沙、中沙、南
期刊
1973年新年伊始,解放军总政治部派出以干部部部长魏伯亭为组长的14人工作组,赴昆明军区调研“批林整风”运动情况。这个工作组历时两个月,于1973确提出年3月初回到北京。当时,我就在这个工作组中。  周恩来委托魏伯亭听取白姓女子的“绝密”举报  2月,春节假期刚过的一天晚上,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的秘书祝庭勋,用保密电话机给住在昆明军区9号院招待所的魏伯亭打电话说:“周总理批来一个办件,要你在昆明听取
期刊
梁漱溟先生是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闻于世垂于史的,至于是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学者、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身份当为次。他毕生的爱国言行世人皆知,毋须详细介绍。但为理解其形象的完整性,就他人生之旅中为“国事”所发惊世骇俗的言行或精彩绝伦的名句若干片段节录于此:“我要连喊一百声‘取消特务’,我们要看特务能不能把要求民主的人都杀完!我在这里等着他!”  1946年5月11日、16日,爱国民主人士闻一多、李公朴相继在昆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以产粮为主的农业省份,江西每年都承担了中央下达的调粮出省的任务。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百年罕见的大水灾,江西在40个县(市)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情况下,仍坚持调出粮食8亿斤,以后每遇兄弟省市发生水旱灾害,江西都及时给予支援,要粮给粮,要种给种,重点安排,优先调运。  周恩来:“我就知道老表的风格高!”  1960年夏,中央在北京召开16省粮食工作会议,研究如何渡过难关的问题,并下
期刊
回顾中越关系,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两国关系一直是十分友好和亲密的。毛泽东曾宣布:“7亿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盾,辽阔的中国国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但是,在越南抗美救国斗争取得胜利和全国统一之后,由黎笋掌权的一批人却背弃了之前胡志明确定的路线,推行侵柬反华政策,导致中越关系极度恶化。  在中越两国对立13年后,一个历史性的会晤——成都会晤打破外交坚冰,向两国关系正
期刊
生活垃圾如果简单地填埋处理,并不能让它们“安息”。如果将它们合理回收,就能使其“破土重生”。常见的可回收垃圾的“再利用率”是多少呢?  纸(原浆):85%废纸经回收加工,去除印刷油墨和各种杂质,1吨平均可以造850公斤的好纸,“换算”成木材大约节省300公斤。  塑料:70%回收的塑料瓶虽然不能直接变成塑料瓶,但1吨可获得700公斤的二级塑料原料;废塑料炼油也是主要的利用途径,回收1吨废塑料可炼制
期刊
古龙的武侠世界里有多种武器,而政坛即江湖,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若无杀手锏便难以立足。因此,不妨借助“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古龙先生,来看看当今世界政客的立足之道。   1.微笑——长生剑  微笑并非真正的刀、剑,却能长久地征服人心。  英国政客善于微笑,当年丘吉尔的笑便成经典。每逢举行内阁会议,英国的大臣们就会在记者面前摆好姿势,露出笑容。不过,前首相戈登·布朗不太爱笑,他通常嘴唇紧闭,面部表情非
期刊
青海我从未去过。在火车上听贾老师,邢老师,老郑聊天,直到深夜。睡觉时,觉得一路上周遭黑漆漆的,便开始胡思乱想,认为青海是一片荒凉,灰秃秃的景色,想着想着,睡着了。  到了后,先去的是塔尔寺,塔尔寺都是深红色的墙,蓝绿相间的墙头彩绘,里面的佛像是金灿灿的,僧人着红袍。有幸见到了活佛,也着红黄相间的袍子,并迎了黄色的哈达,也有白色的。  去青海湖时,沿途到处是正在盛开的油菜花,黄灿灿的,非常耀眼,炫得
期刊
我们的教育常常远离了思辨的幸福和纯理论的知识与兴趣,远离了思想。于是,我们的教育变得贫困、软弱,它无法引导学生如何去了解人生、了解社会,保持人性的完整,拥有心灵的自由。  法国高考第一天考“哲学”,学者许纪霖在其微博中感叹:“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法国有那么多哲学家,而中国只能盛产应试者。”此言一出,立即引发网友热议。有人称赞法国高考题的“开放”,也有人提出“很难评分”的质疑;还有人认为这反映了中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