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这一目标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也就是说,课堂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为了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高,教师要落实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积极有效备课,使学生参与更充分
提升专业权威是教师有效备课的前提,关注学生成长是教师教学的灵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备课中去,做到备课“备”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特点,分层有效备课。教师在备课环节上一定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去创新、设计教学方案,以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为出发点,研究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水平、成长体验、能力发展、个性差异、兴趣差别,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自主学习方式,给每位学生提供学习发展空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收获。只有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所以备课时,要更多地从学生“学”的角度去预设“导学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二、明确三维目标,使学生参与有准备
有人说:瞄准天空的人总比瞄准树梢的人要射得高。这就是说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明确数学教学的目标。一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应瞄准“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学习目标具体高效;二是教师创设自主探究情境要切合学生实际,探究话题鲜明实用,探究思路层次明确。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课内基础知识的学习,注意转变知识传授的方法途径,引导学生在主动探寻的过程中消化理解知识,特别是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引导学生做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三、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参与有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靠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蕴涵在情境之中,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创造情境:一是从生活常识入手创设情境。教师在上课前给学生创设一种数学生活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看得到、摸得着,学习数学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乐于学习。二是从数学故事、名人轶事入手创设情境。教师可通过讲解与数学内容相关的故事,给学生增添数学课堂的文化气息,增强神秘色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三是从数学问题入手创设情境。因为新课程讲究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上课时可给予学生一个数学问题,指导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让学生在初始阶段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提供广阔空间,使学生参与有机会
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剥夺了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与自我体验的权利。可是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数学课堂,不是教师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而是学生学习发展成长的大舞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一个探究话题,让学生在探究话题的过程中去体会学习的情趣,形成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品质。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实践;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才学得会。
五、恰当合作交流,使学生参与有实效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课堂上,我们应该努力提倡合作式学习,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课堂活动中,要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切磋,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分享,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这样,在尊重理解伙伴、欣赏伙伴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伙伴的尊重、理解与欣赏。
六、讲究展示策略,使学生参与有信心
教师要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归纳总结规律性的东西。教师要采取叙述、板演、实物模型、投影、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法大胆、灵活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于展示中的重、难点和其他生成性问题,教师要适度控制课堂节奏,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提出来的有针对性或者尖锐的问题,如果能够触及学生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应该大胆地引导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更大的思维空间内得到更丰富真切的体验,以提升思维层次。当然,适当评价是数学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满怀信心地参与学习的保证。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参与的评价要有导向性、激励性、诊断性。通过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情绪高涨、热血沸腾,目的就达到了。
七、及时反馈纠错,使学生参与有效果
教与学的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从师生两个角度来看,教师及时把学生参与学习的结果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教师从学生反馈中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果,并通过及时的矫正,优化学生参与程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參与中获得进步。反馈的形式多种多样,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学生同桌相互检查、矫正;较难的内容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矫正;像思考题、拓展题等特别难的知识必须组织全班矫正;老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然后矫正;可以个别矫正,也可以集体矫正。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八、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参与有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知识技能的人。从这个意义讲,人必须进行终身学习,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那么作为数学教师,怎样指导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训练学生科学的数学思维方式,让学生用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去思考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二是训练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大量的数学现象中,找到规律,理清思路,找到方法,学会解决问题。三是训练学生反思数学学习行为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不规范的学习行为,在纠正错题中完善自己、求得进步、学生的行为规范了,学习效果自然就好。
九、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参与能持久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自觉参与的前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的,并且要不断强化。习惯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思维逐步向正确性、灵活性、发散性发展;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习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积极合作、优势互补、促进发展;三是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还得认真倾听,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总之,上好课、教好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根和发展之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追求课堂教学艺术无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偏离了这个重心,就很难得到同行的真正认可,也不会受到学生的真正欢迎。
参考文献
1.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0。
2.廖哲勋 田慧生 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
3.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4.周彬 课堂密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为了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高,教师要落实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积极有效备课,使学生参与更充分
提升专业权威是教师有效备课的前提,关注学生成长是教师教学的灵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备课中去,做到备课“备”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特点,分层有效备课。教师在备课环节上一定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去创新、设计教学方案,以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为出发点,研究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水平、成长体验、能力发展、个性差异、兴趣差别,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自主学习方式,给每位学生提供学习发展空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收获。只有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所以备课时,要更多地从学生“学”的角度去预设“导学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二、明确三维目标,使学生参与有准备
有人说:瞄准天空的人总比瞄准树梢的人要射得高。这就是说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明确数学教学的目标。一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应瞄准“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学习目标具体高效;二是教师创设自主探究情境要切合学生实际,探究话题鲜明实用,探究思路层次明确。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课内基础知识的学习,注意转变知识传授的方法途径,引导学生在主动探寻的过程中消化理解知识,特别是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引导学生做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三、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参与有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靠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蕴涵在情境之中,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创造情境:一是从生活常识入手创设情境。教师在上课前给学生创设一种数学生活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看得到、摸得着,学习数学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乐于学习。二是从数学故事、名人轶事入手创设情境。教师可通过讲解与数学内容相关的故事,给学生增添数学课堂的文化气息,增强神秘色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三是从数学问题入手创设情境。因为新课程讲究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上课时可给予学生一个数学问题,指导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让学生在初始阶段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提供广阔空间,使学生参与有机会
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剥夺了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与自我体验的权利。可是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数学课堂,不是教师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而是学生学习发展成长的大舞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一个探究话题,让学生在探究话题的过程中去体会学习的情趣,形成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品质。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实践;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才学得会。
五、恰当合作交流,使学生参与有实效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课堂上,我们应该努力提倡合作式学习,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课堂活动中,要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切磋,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分享,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这样,在尊重理解伙伴、欣赏伙伴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伙伴的尊重、理解与欣赏。
六、讲究展示策略,使学生参与有信心
教师要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归纳总结规律性的东西。教师要采取叙述、板演、实物模型、投影、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法大胆、灵活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于展示中的重、难点和其他生成性问题,教师要适度控制课堂节奏,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提出来的有针对性或者尖锐的问题,如果能够触及学生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应该大胆地引导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更大的思维空间内得到更丰富真切的体验,以提升思维层次。当然,适当评价是数学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满怀信心地参与学习的保证。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参与的评价要有导向性、激励性、诊断性。通过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情绪高涨、热血沸腾,目的就达到了。
七、及时反馈纠错,使学生参与有效果
教与学的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从师生两个角度来看,教师及时把学生参与学习的结果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教师从学生反馈中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果,并通过及时的矫正,优化学生参与程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參与中获得进步。反馈的形式多种多样,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学生同桌相互检查、矫正;较难的内容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矫正;像思考题、拓展题等特别难的知识必须组织全班矫正;老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然后矫正;可以个别矫正,也可以集体矫正。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八、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参与有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知识技能的人。从这个意义讲,人必须进行终身学习,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那么作为数学教师,怎样指导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训练学生科学的数学思维方式,让学生用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去思考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二是训练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大量的数学现象中,找到规律,理清思路,找到方法,学会解决问题。三是训练学生反思数学学习行为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不规范的学习行为,在纠正错题中完善自己、求得进步、学生的行为规范了,学习效果自然就好。
九、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参与能持久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自觉参与的前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的,并且要不断强化。习惯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思维逐步向正确性、灵活性、发散性发展;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习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积极合作、优势互补、促进发展;三是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还得认真倾听,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总之,上好课、教好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根和发展之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追求课堂教学艺术无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偏离了这个重心,就很难得到同行的真正认可,也不会受到学生的真正欢迎。
参考文献
1.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0。
2.廖哲勋 田慧生 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
3.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4.周彬 课堂密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