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条“走出去”跑道铺在了渴望“做大做强”的中国企业面前,压抑已久的国际化“梦想”,终于有了“成真”的可能。然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走出去”需要什么?依笔者之见,需要厘正如是几条思路:其一,是企业“走出去”还是政府“走出去”?其二,是用脚“走出去”还是用脑“走出去”?其三,是一哄而起“走出去”还是循序渐进“走出去”?这些思路不厘正,“走出去”只能是空想,即使走了出去,企业也还是难以存活的。
对此,笔者有三说,作为抛砖引玉之语。
一说,“走出去”的主体理应是优势企业,客体是“成熟技术”、“成熟设备”和“成熟产品”,可到了歪嘴和尚嘴里,好经被念歪了。我们的很多政策,被一些部门将“走出去”看作是单个行为,自己组织各式考察团,举办各式学习班,为自己的政绩“走出去”:至于“走出去”多少人?多少资金?在外面办了什么厂?究竟有没有找到市场?却茫无所知,我这里有个化蝶故事,可供参考。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孩期待茧能成蝶,天天看,天天等,天天盼,后来终于发现壳已被一点点咬破,但蝶却没有出来。他想,我能不能快一点让它变成蝴蝶,于是就拿剪刀把茧给剪开了。剪开之后,等待他的不是飞出的蝴蝶,而是蛹死在了茧里面。可见壳什么时候该破,什么时候化蝶,时机掌握是非常关键的。但在“走出去”的时候,我们却依然看到某些部门错误地将企业“走出去”当作“放卫星”,不计条件、不顾后果,一味将企业“推出去”了事。
二说,当今世界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企业间的竞争,而且也是国家间的竞争,更是政府和企业联合力量间的竞争。在这样一种竞争面前,政府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注于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它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它担当的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职能,它应该创造环境和条件引导企业自主地,理性地做出判断和选择,使之符合国家的战略意图。而不是把“走出去”变成一个政策口号或一场运动,抑或替代企业自己走出去。
三说,我们讲“走出去”,可“走出去”是用脚走还是用脑走?都急于走出去,都急于到外面建厂、办合资企业、开独资公司、搞销售网点,这样的“走出去”,步子可能已跨出国门,观念却依然是旧的,大脑依然是旧的。现在很多企业认为,只要把东西卖出去就行,卖出去的东西代表什么形象,消费者能不能认同,却完全不予考虑。而国外企业打进中国,首先做的不是建厂,而是摸我们的消费者构成,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从价值研究到价格定位研究,到消费模式、广告怎么做等等,然后再把产品打进来,让消费者觉得这个产品就是为我设计的。
如此三说,我的意思无非是想说,我们应该用眼光、用脑子走出去,而不是用脚走出去,也不是拍脑袋走出去,而是把眼光放远些,从一开始就看到将来的发展后劲在哪里?品牌的建立不是在我们的产品销不出去时才开始,而是在产品还在研发阶段就想好品牌战略怎么定位、怎么包装,怎么把品牌通过价值链与消费者连接起来。总之,“走出去”不能光凭热情,不能光靠双脚勤快,企业在国际市场要立足,关键还是要靠核心竞争力。“走出去”的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核心市场和核心技术。
“走出去”还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走出去”。它需要分阶段、分市场,按部就班地走,而不是盲目地一哄而“走”。现在,渐进式的“走出去”已成为专家、学者的主流观点。日本企业在七八十年代“走出去”,很多是通过出口积累实力,在当地成功之后再扩张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喜欢一哄而起,缺乏理性。渐进式的“走出去”,需要做专业的市场调查,要避实就虚,不正面攻击,要让有竞争力的公司先“走出去”。大的国企必须是“走出去”的公司,但“走出去”的公司并不等于是跨国公司,中国要想真正“走出去”,必须先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公司“走出去”。政府应当为企业“走出去”健全配套机制,创造对外投资的安全环境,积极推进国家层面上的投资保护协定,切实保护中国对外投资者,使其免受战争、没收等非常规风险的伤害。
“走出去”,有机遇也有挑战。战略上,我们必须“大踏步走出去”,舍此别无选择;战术上,我们理当“渐进式走出去”,力求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对此,笔者有三说,作为抛砖引玉之语。
一说,“走出去”的主体理应是优势企业,客体是“成熟技术”、“成熟设备”和“成熟产品”,可到了歪嘴和尚嘴里,好经被念歪了。我们的很多政策,被一些部门将“走出去”看作是单个行为,自己组织各式考察团,举办各式学习班,为自己的政绩“走出去”:至于“走出去”多少人?多少资金?在外面办了什么厂?究竟有没有找到市场?却茫无所知,我这里有个化蝶故事,可供参考。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孩期待茧能成蝶,天天看,天天等,天天盼,后来终于发现壳已被一点点咬破,但蝶却没有出来。他想,我能不能快一点让它变成蝴蝶,于是就拿剪刀把茧给剪开了。剪开之后,等待他的不是飞出的蝴蝶,而是蛹死在了茧里面。可见壳什么时候该破,什么时候化蝶,时机掌握是非常关键的。但在“走出去”的时候,我们却依然看到某些部门错误地将企业“走出去”当作“放卫星”,不计条件、不顾后果,一味将企业“推出去”了事。
二说,当今世界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企业间的竞争,而且也是国家间的竞争,更是政府和企业联合力量间的竞争。在这样一种竞争面前,政府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注于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它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它担当的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职能,它应该创造环境和条件引导企业自主地,理性地做出判断和选择,使之符合国家的战略意图。而不是把“走出去”变成一个政策口号或一场运动,抑或替代企业自己走出去。
三说,我们讲“走出去”,可“走出去”是用脚走还是用脑走?都急于走出去,都急于到外面建厂、办合资企业、开独资公司、搞销售网点,这样的“走出去”,步子可能已跨出国门,观念却依然是旧的,大脑依然是旧的。现在很多企业认为,只要把东西卖出去就行,卖出去的东西代表什么形象,消费者能不能认同,却完全不予考虑。而国外企业打进中国,首先做的不是建厂,而是摸我们的消费者构成,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从价值研究到价格定位研究,到消费模式、广告怎么做等等,然后再把产品打进来,让消费者觉得这个产品就是为我设计的。
如此三说,我的意思无非是想说,我们应该用眼光、用脑子走出去,而不是用脚走出去,也不是拍脑袋走出去,而是把眼光放远些,从一开始就看到将来的发展后劲在哪里?品牌的建立不是在我们的产品销不出去时才开始,而是在产品还在研发阶段就想好品牌战略怎么定位、怎么包装,怎么把品牌通过价值链与消费者连接起来。总之,“走出去”不能光凭热情,不能光靠双脚勤快,企业在国际市场要立足,关键还是要靠核心竞争力。“走出去”的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核心市场和核心技术。
“走出去”还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走出去”。它需要分阶段、分市场,按部就班地走,而不是盲目地一哄而“走”。现在,渐进式的“走出去”已成为专家、学者的主流观点。日本企业在七八十年代“走出去”,很多是通过出口积累实力,在当地成功之后再扩张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喜欢一哄而起,缺乏理性。渐进式的“走出去”,需要做专业的市场调查,要避实就虚,不正面攻击,要让有竞争力的公司先“走出去”。大的国企必须是“走出去”的公司,但“走出去”的公司并不等于是跨国公司,中国要想真正“走出去”,必须先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公司“走出去”。政府应当为企业“走出去”健全配套机制,创造对外投资的安全环境,积极推进国家层面上的投资保护协定,切实保护中国对外投资者,使其免受战争、没收等非常规风险的伤害。
“走出去”,有机遇也有挑战。战略上,我们必须“大踏步走出去”,舍此别无选择;战术上,我们理当“渐进式走出去”,力求步步为营,稳扎稳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