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支连队的西藏六十年
路,是托起西藏繁荣发展的哈达。有这样一支连队,他们在平均海拔4900多米的高原上筑出了一条天路。和平,是一代代军人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世界屋脊的安宁。有这样一支连队,他们彻底结束了西藏长期以来有边无防的历史。人民,是高原上盛开的格桑花。有这样一支连队,他们帮助群众放牧、打柴、背水、治病、拣牛粪。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奉献的真情,比最白的哈达还纯洁。有这样一支连队,他们在圣域高原挥洒自己的青春。这是一支怎样的连队,这个连队里有怎样的一群官兵,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请跟随着我们的脚步去认识一下他们。
出场单位:青藏兵站部某汽车团5连
关键词:忠诚
名片:前身是某军独立支队,在入藏途中边修路,边执行运输任务,至今仍往返于青藏公路之间,为这条“生命线”继续输送着新鲜的血液。
公路从青海省会西宁一直延伸到西藏首府拉萨,60年前,就在这里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一名战士倒下。它是从落差数千米的大漠戈壁、悬崖绝壁上一米一米艰难“抠筑”而成的,被世人称为“天路”,是连接雪域边陲西藏和内地运输的大通道。
碾下“天路”的第一道车辙
午后的青藏公路上,炙热的阳光把戈壁滩烤得发亮。马达声齐鸣,一队停在路边休整的军车开始缓缓蠕动。总后青藏兵站部某汽车团五连连长杜乾坤跳上最前面的运输车,带领车队继续前行。这是该连今年第五次执行运输进藏物资任务。每年,他们都要在青藏公路上往返八九趟,每一次任务都是一样:向拉萨运送各类物资。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为解决驻藏党政军人员的后勤供给,遵照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国家紧急调用4万峰骆驼,从青海向西藏运粮。3个月后,一半以上的骆驼倒毙途中,驻藏党政军人员的后勤补给仍然无法解决。为了打通连接祖国内地与西藏的保障通道,慕生忠将军率领由1200人组成的筑路大军风餐露宿,爬冰卧雪,用铁锤和钢钎劈开千年冻土、打通亘古石峡,在被喻为“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上修筑了第一条“天路”,并将第一批援藏物资运到西藏拉萨,碾下了“天路”上第一道车辙。
据连队领导介绍说,连队刚上高原,面临的难题接踵而至。“拂晓五点马达响,夜半三更才宿营。”反映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藏线汽车兵的战斗生活。青藏高原地处寒区,冬天气温零下40℃左右,车辆发动十分困难。战士们往往要提前1小时起床,在每台车的差速器、变速箱、发动机下分别点燃一堆火,以便融化机壳里的机油。同时,还要烧两桶热水加进水箱,才能发动车辆。为使车辆顺利发动,官兵们甚至撕开自己的棉衣,掏出棉花缠在铁丝上,蘸上汽油、柴油,烧热发动机。那时启动车辆全靠人用手摇柄摇,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为起动一台车,常摇得人头昏眼花,喘不过气来,不得不集中几个人突击摇着一台车,然后用发动着的车去拖其他车,全连的车辆全部启动起来,往往需要两三个小时。这样,车还没上路,司机们就浑身油泥,筋疲力尽,经常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至今青藏线官兵常讲的“三大舒服”——“肚饥吃面条,睡觉裹皮袄,行车过大桥”,便是老一辈汽车兵留下的顺口溜。
年年难上年年上,趟趟难跑趟趟跑。该连每年都有9个多月时间在青藏线上流动执勤,足迹遍及青藏高原的万里雪山。
青藏线最珍贵的礼物
“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风”。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一直是青藏线官兵面临的最大敌人。
高寒缺氧给汽车兵的身体造成的苦楚和损耗,是内地人难以想象的。该连代理排长岳国锋也不例外,因为长期超强紫外线的照射和高寒缺氧的折磨,他的嘴唇发紫,指甲凹陷,脸颊上印上了高原红。他却说这些都是青藏线留给他珍贵的礼物。常年奋战在雪线上的岳国锋,把对家人的关爱和歉疚深深地埋藏在心里。2009年6月,岳国锋的父亲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病情非常严重,家里人多次打电话到连队,催促他赶快回家见上父亲最后一面。当时正值部队执行进藏物资运输任务高峰期,他主动找到连队领导说:“我父亲现在医院抢救,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眼下正是运输黄金季节,连队驾驶力量紧缺,我还是跑完这一趟再回家吧!”他开着军车随着连队上线了。
车队行驶至西藏安多境内时,突然传来父亲不幸病逝的噩耗。团领导当即决定让他从安多赶回老家料理父亲后事。岳国锋看着满载物资的军车,犹豫了,如果现在赶回老家,不仅车没人继续开,而且拖了连队后腿,影响部队任务的完成。他再一次选择了放弃回家,把痛苦埋在心底,驾驶着军车继续前行。
执勤完任务后,岳国锋心急火燎,坐火车、乘汽车,几经周折赶到了家。家人对他哭诉着说:“父亲咽气时,嘴里还断断续续地呼唤着你的名字。老人家等了又等、盼了又盼,咽气前还吃力地问,今天锋儿该回来了吧?”他长跪在父亲的坟头,抱着父亲的遗像嚎啕大哭,乞求父亲的原谅……安顿好家人后,他又急匆匆地返回部队,投入到紧张的执勤训练之中。
一次次生死考验,一次次踏上征程。岳国锋从没有后悔过自己当高原汽车兵的选择。他说:“青藏线汽车兵就是这样。”
“死亡线”与安全线
青藏线建成以来,国家多次投入巨资进行大规模改建整治,如今它已成为集交通、能源、信息于一体的立体综合保障大通道,成为繁荣高原经济的大动脉。
连队官兵说,过去,由于路况和车况等原因,青藏线上时常响起妻子痛失丈夫、官兵痛失战友的悲壮哭声。如今,搓板路、翻浆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以前跑一趟青藏线需要个把月,现在只需几天时间。汽车兵驾驶的车辆经过6次更新换代,在几千台车长年执勤的条件下,创造了该连历史上最好的安全成绩,先后多年实现了“零亡人”的记录,四千里青藏线由“死亡线”变成了安全线。
60年的变迁,青藏线依然在,5连依然在,变的是青藏线沿途的风景,不变的是5连官兵的忠诚与执着,其实5连的官兵在60年的漫漫青藏线历史中,就是,一瞬间。
路,是托起西藏繁荣发展的哈达。有这样一支连队,他们在平均海拔4900多米的高原上筑出了一条天路。和平,是一代代军人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世界屋脊的安宁。有这样一支连队,他们彻底结束了西藏长期以来有边无防的历史。人民,是高原上盛开的格桑花。有这样一支连队,他们帮助群众放牧、打柴、背水、治病、拣牛粪。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奉献的真情,比最白的哈达还纯洁。有这样一支连队,他们在圣域高原挥洒自己的青春。这是一支怎样的连队,这个连队里有怎样的一群官兵,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请跟随着我们的脚步去认识一下他们。
出场单位:青藏兵站部某汽车团5连
关键词:忠诚
名片:前身是某军独立支队,在入藏途中边修路,边执行运输任务,至今仍往返于青藏公路之间,为这条“生命线”继续输送着新鲜的血液。
公路从青海省会西宁一直延伸到西藏首府拉萨,60年前,就在这里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一名战士倒下。它是从落差数千米的大漠戈壁、悬崖绝壁上一米一米艰难“抠筑”而成的,被世人称为“天路”,是连接雪域边陲西藏和内地运输的大通道。
碾下“天路”的第一道车辙
午后的青藏公路上,炙热的阳光把戈壁滩烤得发亮。马达声齐鸣,一队停在路边休整的军车开始缓缓蠕动。总后青藏兵站部某汽车团五连连长杜乾坤跳上最前面的运输车,带领车队继续前行。这是该连今年第五次执行运输进藏物资任务。每年,他们都要在青藏公路上往返八九趟,每一次任务都是一样:向拉萨运送各类物资。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为解决驻藏党政军人员的后勤供给,遵照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国家紧急调用4万峰骆驼,从青海向西藏运粮。3个月后,一半以上的骆驼倒毙途中,驻藏党政军人员的后勤补给仍然无法解决。为了打通连接祖国内地与西藏的保障通道,慕生忠将军率领由1200人组成的筑路大军风餐露宿,爬冰卧雪,用铁锤和钢钎劈开千年冻土、打通亘古石峡,在被喻为“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上修筑了第一条“天路”,并将第一批援藏物资运到西藏拉萨,碾下了“天路”上第一道车辙。
据连队领导介绍说,连队刚上高原,面临的难题接踵而至。“拂晓五点马达响,夜半三更才宿营。”反映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藏线汽车兵的战斗生活。青藏高原地处寒区,冬天气温零下40℃左右,车辆发动十分困难。战士们往往要提前1小时起床,在每台车的差速器、变速箱、发动机下分别点燃一堆火,以便融化机壳里的机油。同时,还要烧两桶热水加进水箱,才能发动车辆。为使车辆顺利发动,官兵们甚至撕开自己的棉衣,掏出棉花缠在铁丝上,蘸上汽油、柴油,烧热发动机。那时启动车辆全靠人用手摇柄摇,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为起动一台车,常摇得人头昏眼花,喘不过气来,不得不集中几个人突击摇着一台车,然后用发动着的车去拖其他车,全连的车辆全部启动起来,往往需要两三个小时。这样,车还没上路,司机们就浑身油泥,筋疲力尽,经常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至今青藏线官兵常讲的“三大舒服”——“肚饥吃面条,睡觉裹皮袄,行车过大桥”,便是老一辈汽车兵留下的顺口溜。
年年难上年年上,趟趟难跑趟趟跑。该连每年都有9个多月时间在青藏线上流动执勤,足迹遍及青藏高原的万里雪山。
青藏线最珍贵的礼物
“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风”。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一直是青藏线官兵面临的最大敌人。
高寒缺氧给汽车兵的身体造成的苦楚和损耗,是内地人难以想象的。该连代理排长岳国锋也不例外,因为长期超强紫外线的照射和高寒缺氧的折磨,他的嘴唇发紫,指甲凹陷,脸颊上印上了高原红。他却说这些都是青藏线留给他珍贵的礼物。常年奋战在雪线上的岳国锋,把对家人的关爱和歉疚深深地埋藏在心里。2009年6月,岳国锋的父亲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病情非常严重,家里人多次打电话到连队,催促他赶快回家见上父亲最后一面。当时正值部队执行进藏物资运输任务高峰期,他主动找到连队领导说:“我父亲现在医院抢救,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眼下正是运输黄金季节,连队驾驶力量紧缺,我还是跑完这一趟再回家吧!”他开着军车随着连队上线了。
车队行驶至西藏安多境内时,突然传来父亲不幸病逝的噩耗。团领导当即决定让他从安多赶回老家料理父亲后事。岳国锋看着满载物资的军车,犹豫了,如果现在赶回老家,不仅车没人继续开,而且拖了连队后腿,影响部队任务的完成。他再一次选择了放弃回家,把痛苦埋在心底,驾驶着军车继续前行。
执勤完任务后,岳国锋心急火燎,坐火车、乘汽车,几经周折赶到了家。家人对他哭诉着说:“父亲咽气时,嘴里还断断续续地呼唤着你的名字。老人家等了又等、盼了又盼,咽气前还吃力地问,今天锋儿该回来了吧?”他长跪在父亲的坟头,抱着父亲的遗像嚎啕大哭,乞求父亲的原谅……安顿好家人后,他又急匆匆地返回部队,投入到紧张的执勤训练之中。
一次次生死考验,一次次踏上征程。岳国锋从没有后悔过自己当高原汽车兵的选择。他说:“青藏线汽车兵就是这样。”
“死亡线”与安全线
青藏线建成以来,国家多次投入巨资进行大规模改建整治,如今它已成为集交通、能源、信息于一体的立体综合保障大通道,成为繁荣高原经济的大动脉。
连队官兵说,过去,由于路况和车况等原因,青藏线上时常响起妻子痛失丈夫、官兵痛失战友的悲壮哭声。如今,搓板路、翻浆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以前跑一趟青藏线需要个把月,现在只需几天时间。汽车兵驾驶的车辆经过6次更新换代,在几千台车长年执勤的条件下,创造了该连历史上最好的安全成绩,先后多年实现了“零亡人”的记录,四千里青藏线由“死亡线”变成了安全线。
60年的变迁,青藏线依然在,5连依然在,变的是青藏线沿途的风景,不变的是5连官兵的忠诚与执着,其实5连的官兵在60年的漫漫青藏线历史中,就是,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