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默《书法解释学》阅读手记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皇皇二十卷本《楚默全集》出版之前,作者曾有十五卷本文集印行,笔者有幸拜读,受益匪浅,并将其中《书法解释学》指定为我校书法专业研究生的必读书。窃以为,这部著作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楚默先生关于书法艺术本体研究的一个高度。在这部著作中,楚默先生以平实酣畅的文笔,近四十万字的篇幅,层层剖析论述,对书法这一复杂而玄妙的艺术形式及其本质作了『简单明了』的解释。从绪论开始,他就一以贯之地从书法本体论的主张和立场出发,把书法看作是一个『为何存在、如何存在』的过程,而不是把书法看作孤立的、机械的、表面的『毛笔字』和一大摞单纯意义的碑帖作品来设问。第一章为一书法体验论』,他从论述书法家的体验开始,他认为这种体验具体应分为三种类型与形式:孤独体验、焦虑体验和神秘体验。他的这个分析和出发点意义在于给极易混同为『毛笔书写者』的『书法创作主体』作了清晰的界定。第二章为书法作品论,他用卡西尔和朗格的符号美学把抽象的『书法作品』作了层层剖析。虽然也大量引述西人的语句观念,但他旋即就作了东方式的解读。同时,他随手拈来古代书法家成功作品的例证进行分析,恰当到位。第三章为『书法创作论』,这一章最为精彩、透彻。本章共分十节,近十万字的篇幅。这十节的题目分别是:素材的积累;虚静:创作心境的形成;书法创作动机的触发;书法意象的生成及审美特点;书法意象的三个层面;书法想象论;书法创作中的内觉与灵感;创造与制作;传达的情调与线条组合;书法游戏论。我相信,真正在书法创作中思考过、深切痛苦过的朋友,看到这里罗列的小题目,都会感同身受,会心一笑的。书法创作神秘吗?当然神秘。除了一管柔毫,它几乎不需要借助身体之外的任何条件的辅助与支撑,几乎全部要由自身情感的酝酿渲泄来完成。但看了这些剖析,你会感到自己往日创作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缠绕和情绪波动,竞被作者梳理、论说得井井有条、清清楚楚。
  如果说,前边这三章的内容还算是在读者的『意料』之中的话,后边三章却是楚默先生这部专著特别奉献给读者的部分,是本书的特点,也是难得的亮点。第四章是『书法接受论』。接受美学、海德格尔、贡布里希以及格式塔理论等等,也许对我们并不陌生,用这些理念来解释欣赏书法艺术之美更非I楚默先生始,但楚默先生在这里提出的三个问题:接受主体的审美能力、书法作品接受过程描述、书法作品的接受方式,却是切中当前创作界、理论界要害的。首先,审美主体一即书法欣赏者一有无起码的审美能力,怎样才算是具备了这种审美能力十分关键。现实中,不管是展厅议论、社会反映,甚至是报章论述,我们总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大家无一例外地认定自己是首先具备了这种能力的『内行』,总是以『我』个人有限而主观的经验和感受妄下断语,这太司空见惯了,以至于我们从来未曾怀疑过——似乎书法艺术的命运本该如此。无疑,书法艺术的创作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必须要由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1J接受者的审美接受来共同完成,楚默先生就对这种属于书法艺术特别的接受过程和接受方式进行了层层剖析,他的剖析无论对艺术批评者、艺术欣赏者还是喜欢书法的社会公众,都有着针对性极强的现实意义。第七章是『书法批评论』。书法批评在当下的书坛十分重要,一方面,人们普遍感叹当下真正批评的『缺失』,另一方面,当下书坛又太多不负责任信口开河的『滥捧乱骂』,令人生厌。几年来,楚默先生就致力于这方面的爬梳研究,成果颇多。如早在一九九六年中国书法批评年会上,他就提交了论文《书法批评的『三环』》,深获好评;二〇〇〇年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他又提交了论文《古典书论的语义阐释》并荣获一等奖。而在本章中,楚默先生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作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特别是对中国古代书法批评中『品』的范式、书法作品审美价值判断的标准、原理以及书法批评中应该具备的历史意识等等,都作了深刻独到的分析论述,发人深思。
  本书最合我意、最启我心者,则是第五章『书法意义论』。二〇〇八年,我曾在《中国书法》当年第一期发表了一篇创作随感,提出了几点关于书法艺术本质的思考,我执拗地认为,书法既然是艺术,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儿,那么,我们就要在乎那点之所以导致书法有意思的那点『意思』。所以,我固执地认为:有那点『意思』的书法才称得上真正的书法,无论古今,概不例外。没有那点『意思』,纵然天天碑学帖学、『二王』苏米也不是书法。读了楚默先生的本章论述,竞有所见略同、不谋而合的兴奋!书法艺术那点有意思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有个非常本质的答案——这就是作品的『画外音』、『无穷余味』、『旁白』、『神韵』、『内涵』、『境界』。这些『意思』的确是从作品的形式和面貌(肉眼所能看到的)中生发出来,可是其『根本』却在作者的心灵里、在作者的灵魂深处,而不在笔头上,甚至不在书写者的手腕子里。同样的技法,同样的形式在作者甲这里是,在作者乙那里却不是;在同一作者的这件作品里有,在其另一件作品里却没有,何也7技法、形式如何生发出『意义』,蒙养出『意思』?却几乎无人论及。比如,人们喜欢言说一线条及其质量』,我却感到此种流行说法有着致命的缺陷——质量是有『数据指标』的,只要按照一定的『数据指标』(指『技法』亦然)去做,似乎人人都能『做』出来。但这样『做』出来的艺术终究只是一朵『塑料花』。这种批量生产出来的『塑料花』不仅颠覆了书法艺术的意境韵味,使之荡然无存,也蒙蔽愚弄了艺术受众的审美可能,使其面对书法艺术本来几近美盲的有限的审美能力变得更加懒惰和低下。楚默先生在第五章『书法意义论』里,从详解书法作品的意义人手,就书法的『气』、『韵』、『意境』以及『空白』,作了精彩论述。他的笔触仿佛解牛庖丁之手与刀,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地游走在点画线条的层层缝隙,正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
其他文献
陈胜凯  陈胜凯书如其人,天性坦诚率真,创作亦不假矫饰,下笔迅捷凌厉,如奏钢琴乐章,激情澎湃,一气呵成。早先他浸淫晚明书风,与众多当代流行书体无大区别。读研后力求突破,张扬个性,音乐素养自然发挥作用,创作遂趋成熟。又于临池之余,兼学写意花鸟山水,笔墨陡增画意,且未尝疏离音乐,弹唱指挥,仍为生活内容,故而放笔畅神之际,乐感随之而生,节奏跳跃纸上,点画、结体、章法即因节奏而变其貌。从此格致独树,置于万
期刊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日启功先生发表了《唐摹万岁通天帖考》一文,这是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章。它至少在树立鉴别『王书』标本、认同南北书风相似和有助划分『王书』分期等三个方面都有参考价值。现在就这三个方面谈点个人看法:  启功先生认为,在『二王』真迹不存的情况下,研究唐摹『王书』是『最直接的材料』。他认为当时确认为唐摹的『王书』只有九件。这九件作品以一九五八年为界,分为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前三十年的标志作品是
期刊
陆俨少《上柏山居图》题跋  黄辉  陆俨少和费新我于一九三五年相识于湖州德清县境内的上柏山福庆坞。一九三七年秋,日寇入侵,陆俨少逃难至四川重庆,费新我一家逃难至苏州。直到一九五三年二人在上海晤面,而目前世传的《上柏山居图》便是见证二人情谊的最好例证。  陆俨少一生共画了几幅《上柏山居图》,也存有一定的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数量不会太多。上柏乡友陈锡堂去杭州南山路陆俨少家中,曾见陆俨少刚画完一幅《上
期刊
晋室东迁之后,侨姓世族之间以及侨姓世族与南方本土世族之间的矛盾时而激化时而消解。这其中既有政治利益的冲突,同时也有文化间的冲突,书法艺术就是文化冲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侨姓世族在北方占据主导地位,东迁之后同样对东晋的书法艺术拥有话语权,特别是到了王氏的第三、四代书家中,王羲之的书风笼罩了整个东晋及以后的时代。侨姓世族之间,对于书法艺术的竞技尤以王、庾两家间的『家鸡野鹜』之说最为著名。  庾、王书法争
期刊
四月二十四日,由中国书协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艺术学院承办的『国学修养与书法·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这是在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三百名报名者当中,经过中国书协组织专家严格遴选,最终选出四十二人,成为第二批学员。  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洪武以及潘文海、曹宝麟、徐飞、郑晓华、王英健等活动主办方和
期刊
白谦慎:  中州于雷鸣仰慕宝麟的人品、学问、书艺,多年来,尽其所能,热诚弆藏。与其他喜欢书法艺术的收藏者不同的是,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于雷鸣也有着侦探一般的钻研精神。他敏锐地发现,在宝麟的身上有着当今绝大多数书法家所缺乏的文化素质,而如何通过对一个书法家的关注,将这种日渐稀有的文化素质为今人也为后人呈现出来,就成为他责无旁贷的使命。多年来,他留心记录和宝麟交往的点点滴滴,多方采访宝麟的友人,广泛披览
期刊
康有为的尺牍、简札,纵横奇宕,从心所欲,意法醇厚,为其书法大观园中之奇葩。清季碑盛帖废,草法衰颓,不仅京中名家不擅简牍,甚至像邓石如、张裕钊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其简牍亦实无可取之处,有的直与正书无异,此弊实由偏擅碑学所致。而尊碑抑帖的康氏并没全盘否定帖学之实际功用。指出今日尊碑是因其可以学习古人笔法,而帖则屡翻失真;然而帖学便于人事,瑰姿媚态,尤适宜于简札,证明康氏是一分为二的。康氏尺牍、简札从取法
期刊
四月二十一日上午,农历乙未上巳节,第五居中国书法兰亭奖在新落成的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开幕,《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集》同日发行。  中国书法兰亭奖创立于二OO一年,是经中宣部批准的书法界唯一的综合性奖项,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专业奖,每三年举办一届。历届兰亭奖的获奖、入展作品基本代表了我国一段时期内书法研究和创作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在书坛具有重大影响。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期刊
《楚默全集》凡二十册,是楚默先生在书学研究上用工深沉、博学专精的学术结晶。楚默先生经历了与当代许多学者迥然不同的学术磨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坚持着自己古代隐士般的学术沉潜,在物质富裕的现实大气候下坚守苦行僧般的学术热情,在知识与性情日趋成熟的年纪收获了与常人不同的学术体验。楚默先生近二十年所致力的书法史学、书法理论、书法文化研究,着重于元、明两代,兼涉上下,知性治学,探幽析微,成就最大,也最能体
期刊
《楚默全集》的学术意义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展示了当代书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广度与开拓性。多数成果具有原创性,是对传统书学研究的突破。如楚默《书法解释学》,他将书学研究从认识论转变成本体论,解决了书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关于书法本质的困惑。至今看起来很鲜活;《书法形式美学》将书学研究从外部研究转变为内部研究,关注书法的形式美,具有创新的新视角;《佛教书法史》则填补了书法史的一个空白,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