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南是一座资源富集、优势鲜明的能源之城,更是一座历史悠久、积淀丰厚的文化之城,拥有 《淮南子》文化、豆腐文化、少儿艺术、花鼓灯艺术等丰富的文化资源。淮南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悠久,史前文化、历史古迹都有所保留,所以这些优越的因素形成了巨大的旅游市场潜力,淮南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是发展淮南旅游业的核心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开发文化旅游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價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特点,可以有效解决淮南资源枯竭、生态恶化、能耗过大等问题。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好坏,直接关系到淮南市的经济转型发展。
一、淮南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淮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淮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灿烂辉煌、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成为淮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尤其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划归淮南,使淮南具有整合八公山文化、楚汉文化、淮河文化、豆腐文化的有利条件,历史文化资源更加丰富,文化体系更加完整、完善,成为推动我市文化旅游发展的契机和动力。
1.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淮南是淮夷文化、楚汉文化的重要传承发展地区,文化遗址众多。境内古墓葬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价值较高,目前已发现的战国至汉代墓葬达1000多座,其中包括黄歇墓、廉颇墓、刘安墓等众多知名古墓葬。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包括寿州窑遗址、寿县古城墙、寿春城遗址、淮南王刘安家族墓地等。有“淝水之战”古战场遗址、“淮南虫”古化石遗址、古茅仙道观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址。历史巨著《淮南子》收录传承的“二十四节气”典籍、神话传说、成语典故是我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源泉。古老的八公传说、舜耕山传说等赋予淮南独特地方文化魅力。
2.地方民间文化独具魅力。淮南是豆腐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淮河文化风情万种,奔放优美的花鼓灯跳红神州大地、享誉海内外。豆腐文化节、花鼓灯艺术节、少儿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影响广泛,成为城市名片。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特色鲜明。目前,有花鼓灯、火老虎、正阳关抬阁肘阁、豆腐传统制作技艺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个省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花鼓灯、火老虎、采莲灯、马戏灯、推剧、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艺、紫金砚制作技艺、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为代表的资源项目,形成独具魅力的淮南民间艺术、传统技艺。
3.煤炭文化富有特色。淮南在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开采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特别是我市东部地区的舜耕山地带,在中国古代煤炭开采和近现代煤炭工业发展史上有着清晰的足迹,有着得天独厚的煤炭文化资源条件。日军侵占淮南罪证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国保”单位,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这些都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资源教育的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资源。
(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取得的成效
淮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继出台《淮南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关于促进淮南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积极整合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探索创新文化旅游新业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推进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
1.壮大文化产业总量,文化旅游发展基础逐步夯实。根据国家新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核算办法,2015年,我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0.13亿元,增速11%,占GDP比重1.31%。共有文化产业规模法人单位44个、增速2.3%;民营法人单位1443个、增速11.9%。全省民营文化企业百强入选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2个。入选省“大新专”文化产业项目总数13个,总投资41.1亿元。龙头文化企业加速壮大,华印机电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乐森黑马获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认定,九州传迈获国家级动漫企业认证,安徽星视窗广告传媒有限公司获国家一级广告企业资质。206文化创意园、淮南乐森黑马有限公司等8个项目被我省确定为重点发展的“四个一”项目。寿州窑陶瓷、淮南剪纸、刘香豆干等获评首批100件“安徽知名旅游商品”。
乐森黑马乐器公司获得商务部“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认定。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目的地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注重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和文化氛围的塑造,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全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剧场等公共文化场所服务和功能,市博物馆、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成功创建国家级景区,积极融入文化旅游线路。加快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积极鼓励景区引入影院、游艺、书店等文化业态。乡镇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文化乐园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同时,推进“寿县—八公山”等重点特色旅游线路打造,加强历史遗存保护,传承历史文脉,留住文化记忆,加强寿县历史文化名城、日军侵华淮南罪证遗址、九龙岗民国建筑群等重点历史遗存的保护利用,积极打造文化旅游亮点。
3.凸显淮南地域文化特色,文化旅游演艺精品硕果累累。淮南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以花鼓灯、少儿艺术为代表的一批优秀节目登上国家级文艺舞台,并走出国门赴海外开展交流演出,并多次荣获国家“群星奖”,成为淮南市一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片,也为我们的文化旅游演艺市场增添了活力和色彩。以大型原创花鼓灯歌舞《俺爷爷的花鼓灯》、儿童音乐剧《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群星奖”获奖作品《千里长淮一条线》、《淮河汉子》、《家乡的红绣球》等艺术精品项目为代表,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特色演出剧目,并积极打造成为带动淮南文化旅游发展的拳头演艺产品。
4.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文化内涵持续提升。淮南市重点加强对八公山豆制品、紫金砚、寿州窑、剪纸、花鼓灯、《淮南子》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研制。提升淮南旅游文化产品的故事性、艺术性和创意性,增强旅游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不断规范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保护传承,积极组织代表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组织开展纪念“文化遗产日”非遗展演活动,对部分国家和省市级非遗开展抢救性记录。 二、淮南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的瓶颈
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任务艰巨。文化资源的旅游作用开发还处于低级阶段,没有形成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良性互动局面和效果。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由于缺乏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撑,名城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困难重重、任重道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方特色文化项目转化为优势旅游项目还亟待品牌化、大众化、产业化的升级。
2.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力不够。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现代技术装备条件差,文化创意、艺术生产实力不强,文化旅游产品的精品不突出,尚未形成拉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产品。缺乏更多艺术质量好、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深受演出市场欢迎的演艺产品,满足我市旅游市场发展需要。
3.文化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不完善,基础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区的公共文化设施不达标。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相对更加薄弱,大部分老社区和条件差的小区公共文化设施基本空缺。
4.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匮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还受到文化人才匮乏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市缺乏一批文化艺术基础扎实,具有艺术创新能力,懂市场、敢开拓、会管理的文化经营人才。
三、淮南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的途径
1.整合资源优势,明确文化旅游发展定位。“山水相依、楚风汉韵”的淮南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应改变过去粗放式的文化资源开发方式,采用“精耕细作”式的开发利用模式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特别是随着寿县的划归,要尽快整合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统一运作,建立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城为核心的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区域,整合八公山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大八公山区域文化旅游项目。突出重点、理清架构,统筹配置,创新出奇,打造精品,使其产生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充分挖掘资源,打造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力争打造全国重点旅游目的地”目标,进一步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以重点项目為抓手,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寿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书法之乡、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品牌优势,推进安徽楚汉文化博物馆、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及“寿州窑”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打造成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以日军侵华淮南罪行遗址、九龙岗民国建筑群等相结合,打造以爱国主义教育、国情资源教育、煤矿工业文明等为一体的现代新兴文化旅游项目;以花鼓灯、推剧、火老虎等民间艺术为抓手,以办好豆腐文化节、少儿艺术节、花鼓灯鼓舞大赛等为平台,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重点项目。
3.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夯实文化旅游产业基础。继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城市文化服务功能,增强淮南文化魅力,为淮南增添现代化文化旅游景观。鼓励扶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中国(淮南)少儿艺术文化园、淮南市文化产业创意园区、淮南设计装饰文化园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文化市场发展,加快歌舞娱乐场所、电影城、大型电子游艺场所、网吧连锁企业等改造升级,提高我市文化消费层次和规模。
4.利用非遗文化资源,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竞争力。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积极促进文化遗产资源生产性保护,打造旅游文化精品,重点加强对八公山豆腐制品、紫金砚、寿州窑陶瓷、剪纸及花鼓灯文化产品、《淮南子》历史文化产品的开发研制。提升淮南旅游文化产品的故事性、艺术性、创意性,增强旅游文化产品的竞争力。特别是加强对国家级非遗项目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艺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推进集豆腐文化展示、制作技艺体验、美食品尝、制品采购、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豆腐文化观光园区建设。
5.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打造文化旅游演艺品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艺创作,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立足淮南深厚历史文化和丰富民间艺术资源,推出一批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产品,丰富演艺市场,为淮南旅游业发展提神提质。加快文化、旅游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充分运用互联网+、3D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以展现楚汉文化、《淮南子》文化、豆腐文化、花鼓灯艺术、少儿艺术等为内容,努力推出一批独具原创性又极具观赏性的演艺产品。
6.重视人才培养, 培育文化旅游人才队伍。淮南旅游文化产业领域里的高素质人才匮乏,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应加强与在淮有关高校合作,尽快培育出旅游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育和引进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具有现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具有竞争意识和较强能力的精干文化产业队伍,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作者简介:
曹东旭(1967-),男 ,籍贯:安徽全椒,民族:汉族,职称:副教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一、淮南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淮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淮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灿烂辉煌、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成为淮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尤其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划归淮南,使淮南具有整合八公山文化、楚汉文化、淮河文化、豆腐文化的有利条件,历史文化资源更加丰富,文化体系更加完整、完善,成为推动我市文化旅游发展的契机和动力。
1.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淮南是淮夷文化、楚汉文化的重要传承发展地区,文化遗址众多。境内古墓葬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价值较高,目前已发现的战国至汉代墓葬达1000多座,其中包括黄歇墓、廉颇墓、刘安墓等众多知名古墓葬。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包括寿州窑遗址、寿县古城墙、寿春城遗址、淮南王刘安家族墓地等。有“淝水之战”古战场遗址、“淮南虫”古化石遗址、古茅仙道观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址。历史巨著《淮南子》收录传承的“二十四节气”典籍、神话传说、成语典故是我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源泉。古老的八公传说、舜耕山传说等赋予淮南独特地方文化魅力。
2.地方民间文化独具魅力。淮南是豆腐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淮河文化风情万种,奔放优美的花鼓灯跳红神州大地、享誉海内外。豆腐文化节、花鼓灯艺术节、少儿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影响广泛,成为城市名片。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特色鲜明。目前,有花鼓灯、火老虎、正阳关抬阁肘阁、豆腐传统制作技艺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个省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花鼓灯、火老虎、采莲灯、马戏灯、推剧、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艺、紫金砚制作技艺、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为代表的资源项目,形成独具魅力的淮南民间艺术、传统技艺。
3.煤炭文化富有特色。淮南在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开采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特别是我市东部地区的舜耕山地带,在中国古代煤炭开采和近现代煤炭工业发展史上有着清晰的足迹,有着得天独厚的煤炭文化资源条件。日军侵占淮南罪证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国保”单位,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这些都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资源教育的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资源。
(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取得的成效
淮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继出台《淮南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关于促进淮南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积极整合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探索创新文化旅游新业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推进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
1.壮大文化产业总量,文化旅游发展基础逐步夯实。根据国家新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核算办法,2015年,我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0.13亿元,增速11%,占GDP比重1.31%。共有文化产业规模法人单位44个、增速2.3%;民营法人单位1443个、增速11.9%。全省民营文化企业百强入选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2个。入选省“大新专”文化产业项目总数13个,总投资41.1亿元。龙头文化企业加速壮大,华印机电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乐森黑马获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认定,九州传迈获国家级动漫企业认证,安徽星视窗广告传媒有限公司获国家一级广告企业资质。206文化创意园、淮南乐森黑马有限公司等8个项目被我省确定为重点发展的“四个一”项目。寿州窑陶瓷、淮南剪纸、刘香豆干等获评首批100件“安徽知名旅游商品”。
乐森黑马乐器公司获得商务部“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认定。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目的地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注重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和文化氛围的塑造,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全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剧场等公共文化场所服务和功能,市博物馆、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成功创建国家级景区,积极融入文化旅游线路。加快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积极鼓励景区引入影院、游艺、书店等文化业态。乡镇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文化乐园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同时,推进“寿县—八公山”等重点特色旅游线路打造,加强历史遗存保护,传承历史文脉,留住文化记忆,加强寿县历史文化名城、日军侵华淮南罪证遗址、九龙岗民国建筑群等重点历史遗存的保护利用,积极打造文化旅游亮点。
3.凸显淮南地域文化特色,文化旅游演艺精品硕果累累。淮南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以花鼓灯、少儿艺术为代表的一批优秀节目登上国家级文艺舞台,并走出国门赴海外开展交流演出,并多次荣获国家“群星奖”,成为淮南市一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片,也为我们的文化旅游演艺市场增添了活力和色彩。以大型原创花鼓灯歌舞《俺爷爷的花鼓灯》、儿童音乐剧《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群星奖”获奖作品《千里长淮一条线》、《淮河汉子》、《家乡的红绣球》等艺术精品项目为代表,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特色演出剧目,并积极打造成为带动淮南文化旅游发展的拳头演艺产品。
4.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文化内涵持续提升。淮南市重点加强对八公山豆制品、紫金砚、寿州窑、剪纸、花鼓灯、《淮南子》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研制。提升淮南旅游文化产品的故事性、艺术性和创意性,增强旅游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不断规范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保护传承,积极组织代表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组织开展纪念“文化遗产日”非遗展演活动,对部分国家和省市级非遗开展抢救性记录。 二、淮南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的瓶颈
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任务艰巨。文化资源的旅游作用开发还处于低级阶段,没有形成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良性互动局面和效果。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由于缺乏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撑,名城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困难重重、任重道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方特色文化项目转化为优势旅游项目还亟待品牌化、大众化、产业化的升级。
2.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力不够。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现代技术装备条件差,文化创意、艺术生产实力不强,文化旅游产品的精品不突出,尚未形成拉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产品。缺乏更多艺术质量好、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深受演出市场欢迎的演艺产品,满足我市旅游市场发展需要。
3.文化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不完善,基础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区的公共文化设施不达标。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相对更加薄弱,大部分老社区和条件差的小区公共文化设施基本空缺。
4.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匮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还受到文化人才匮乏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市缺乏一批文化艺术基础扎实,具有艺术创新能力,懂市场、敢开拓、会管理的文化经营人才。
三、淮南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的途径
1.整合资源优势,明确文化旅游发展定位。“山水相依、楚风汉韵”的淮南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应改变过去粗放式的文化资源开发方式,采用“精耕细作”式的开发利用模式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特别是随着寿县的划归,要尽快整合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统一运作,建立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城为核心的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区域,整合八公山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大八公山区域文化旅游项目。突出重点、理清架构,统筹配置,创新出奇,打造精品,使其产生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充分挖掘资源,打造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力争打造全国重点旅游目的地”目标,进一步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以重点项目為抓手,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寿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书法之乡、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品牌优势,推进安徽楚汉文化博物馆、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及“寿州窑”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打造成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以日军侵华淮南罪行遗址、九龙岗民国建筑群等相结合,打造以爱国主义教育、国情资源教育、煤矿工业文明等为一体的现代新兴文化旅游项目;以花鼓灯、推剧、火老虎等民间艺术为抓手,以办好豆腐文化节、少儿艺术节、花鼓灯鼓舞大赛等为平台,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重点项目。
3.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夯实文化旅游产业基础。继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城市文化服务功能,增强淮南文化魅力,为淮南增添现代化文化旅游景观。鼓励扶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中国(淮南)少儿艺术文化园、淮南市文化产业创意园区、淮南设计装饰文化园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文化市场发展,加快歌舞娱乐场所、电影城、大型电子游艺场所、网吧连锁企业等改造升级,提高我市文化消费层次和规模。
4.利用非遗文化资源,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竞争力。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积极促进文化遗产资源生产性保护,打造旅游文化精品,重点加强对八公山豆腐制品、紫金砚、寿州窑陶瓷、剪纸及花鼓灯文化产品、《淮南子》历史文化产品的开发研制。提升淮南旅游文化产品的故事性、艺术性、创意性,增强旅游文化产品的竞争力。特别是加强对国家级非遗项目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艺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推进集豆腐文化展示、制作技艺体验、美食品尝、制品采购、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豆腐文化观光园区建设。
5.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打造文化旅游演艺品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艺创作,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立足淮南深厚历史文化和丰富民间艺术资源,推出一批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产品,丰富演艺市场,为淮南旅游业发展提神提质。加快文化、旅游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充分运用互联网+、3D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以展现楚汉文化、《淮南子》文化、豆腐文化、花鼓灯艺术、少儿艺术等为内容,努力推出一批独具原创性又极具观赏性的演艺产品。
6.重视人才培养, 培育文化旅游人才队伍。淮南旅游文化产业领域里的高素质人才匮乏,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应加强与在淮有关高校合作,尽快培育出旅游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育和引进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具有现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具有竞争意识和较强能力的精干文化产业队伍,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作者简介:
曹东旭(1967-),男 ,籍贯:安徽全椒,民族:汉族,职称:副教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