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提起课题研究便想到辛弃疾这句词。
几年前在我的教学工作迷茫、徘徊之时,小课题研究这一新生事物为我拨开迷雾,引领我在语文教学之路上一路走来一路歌,不仅迎来了理想的学生成绩,而且和我的同事们一样,在一个个小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享受着“风景这边独好”的愉悦,领略着教学中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境界:在“前置作业设计”的研究中,我收获着创新与筛选能力的提高,学生收获着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的研究中,我们品味着不同的“哈姆雷特”、长妈妈、闰土;在“语文教学主问题设计”的研究中,我转变着教学观念,改进着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抓住重点全面把握文本的能力得以提高;在“古诗词教学方法”的研究中,我陶醉于美妙的意境,学生沐浴着唐诗宋词的洗礼,丰富着情感,丰颖着心灵,滋润着生命……这些都是我近年来研究的小课题,它们就像一颗颗珍珠,在由众多教育教学工作串成的项链中闪闪发光。可以说,课题研究让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阔。
一、课题研究促使我学习更多教育理论,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理论储备
开展课题研究不能想当然,也不只是教学案例的收集与记录,而是需要有科学系统的理论作指导,需要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因此,阅读理论著作成为研究者上阵必不可少的武器。
给我带来最多启发的是生本教育理论。郭思乐教授在“生本教育”中提出: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牧者”和“红烛”“园丁”“春蚕”一样都是对教师职业的比喻,而前者更加彰显了教师的智慧: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激励思维,激扬生命。
跟随余映潮老师学习“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不再一点一点地提问、一步一步地引导,而是在不同板块设计有利于课文整体阅读的主问题,也正是给学生创造最大的思维空间。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教学过程是简练的、流畅的,学生的思维是超前的、自主的、开放的、深入的,教师讲得少——只在关键处点拨和引导,学生学得多——文意、思想感情、艺术手法提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真正在做学生思想的“牧者”,真正做到“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对思维导图的研究,也开阔了语文教学视野。我们借助思维导图软件进行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重点突破思维导图在主题单元教学中的应用:并且引导学生构建和绘制“知识导图”。
很欣赏朱熹的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题研究促使我勤于读书,善于思考,采百家之长,把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丰富了理论储备,提升自己的育人水平。
二、以“研”促“教”,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把研究带入课堂,努力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完善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
1.研读教材更全面深入。一切教育教学技巧都有应以准确把握教材为前提,也只有对教材融会贯通之后,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而课题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浓厚的研究氛围,并开拓了有效的研读方法。
例如:学习《故乡》一课之前,我首先细致地研读教材,全面把握教材内容,分析重点难点,并参阅大量关于小说文体、鲁迅的相关资料,再结合学生现有知识与能力水平,进行综合与筛选,设计了如下前置作业:(1)结合学过课文,复习小说这一文体的常识。(2)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回忆我们学过了他的文章有哪些?选自哪部作品?(3)了解《故乡》一课的写作背景。(4)读熟课文,至少3遍。牢记生字词。(5)用三五句话概括本文内容。(理清小说脉络)(6)你认为文中写得最好的一处人物描写是哪一处?有什么好?(7)你认为文中写得最好的一处景物或环境描写是哪一处?有什么好?(8)你认为文中写得最好的一处情节是哪一处?有什么好?(9)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前后变化)(10)故乡发生变化最大的是什么?你认为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研究,并深入文本,细致到具体文段进行解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深入分析:
设计前置作业的过程就是理解——分析——概括——总结的思维活动过程,这样自己对所学课文整体把握,对其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课堂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五年前,由政治教学回归到所学专业学科——语文的教学之后,很多课上下来,给人的感觉是“激趣导入”很精彩,“德育渗透”很突出,然而对于文本的研读却多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尤其是问题设计往往过于繁多、零碎,使完整精美的文章支离破碎,有时候自己真的感觉“讲还不如不讲”。后来,在教研员王老师带领下,了解并学习了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艺术,进而又结合我校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活动,进行了“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的小课题研究,大大提高了教学能力。
当然,前提还是必须精细研读课文,精心设计,才能做到有效的点拨与引领,但无论是研读课文,还是思考设计,仍然要归功于课题研究的功劳。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课题研究为我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带来了充实而美好的感受,在我构建理想课堂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中研,在研中用,我将继续进行课题研究,用科学的思想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建立起富有教学魅力和个性风格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和我一起快乐成长。
几年前在我的教学工作迷茫、徘徊之时,小课题研究这一新生事物为我拨开迷雾,引领我在语文教学之路上一路走来一路歌,不仅迎来了理想的学生成绩,而且和我的同事们一样,在一个个小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享受着“风景这边独好”的愉悦,领略着教学中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境界:在“前置作业设计”的研究中,我收获着创新与筛选能力的提高,学生收获着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的研究中,我们品味着不同的“哈姆雷特”、长妈妈、闰土;在“语文教学主问题设计”的研究中,我转变着教学观念,改进着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抓住重点全面把握文本的能力得以提高;在“古诗词教学方法”的研究中,我陶醉于美妙的意境,学生沐浴着唐诗宋词的洗礼,丰富着情感,丰颖着心灵,滋润着生命……这些都是我近年来研究的小课题,它们就像一颗颗珍珠,在由众多教育教学工作串成的项链中闪闪发光。可以说,课题研究让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阔。
一、课题研究促使我学习更多教育理论,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理论储备
开展课题研究不能想当然,也不只是教学案例的收集与记录,而是需要有科学系统的理论作指导,需要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因此,阅读理论著作成为研究者上阵必不可少的武器。
给我带来最多启发的是生本教育理论。郭思乐教授在“生本教育”中提出: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牧者”和“红烛”“园丁”“春蚕”一样都是对教师职业的比喻,而前者更加彰显了教师的智慧: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激励思维,激扬生命。
跟随余映潮老师学习“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不再一点一点地提问、一步一步地引导,而是在不同板块设计有利于课文整体阅读的主问题,也正是给学生创造最大的思维空间。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教学过程是简练的、流畅的,学生的思维是超前的、自主的、开放的、深入的,教师讲得少——只在关键处点拨和引导,学生学得多——文意、思想感情、艺术手法提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真正在做学生思想的“牧者”,真正做到“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对思维导图的研究,也开阔了语文教学视野。我们借助思维导图软件进行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重点突破思维导图在主题单元教学中的应用:并且引导学生构建和绘制“知识导图”。
很欣赏朱熹的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题研究促使我勤于读书,善于思考,采百家之长,把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丰富了理论储备,提升自己的育人水平。
二、以“研”促“教”,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把研究带入课堂,努力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完善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
1.研读教材更全面深入。一切教育教学技巧都有应以准确把握教材为前提,也只有对教材融会贯通之后,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而课题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浓厚的研究氛围,并开拓了有效的研读方法。
例如:学习《故乡》一课之前,我首先细致地研读教材,全面把握教材内容,分析重点难点,并参阅大量关于小说文体、鲁迅的相关资料,再结合学生现有知识与能力水平,进行综合与筛选,设计了如下前置作业:(1)结合学过课文,复习小说这一文体的常识。(2)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回忆我们学过了他的文章有哪些?选自哪部作品?(3)了解《故乡》一课的写作背景。(4)读熟课文,至少3遍。牢记生字词。(5)用三五句话概括本文内容。(理清小说脉络)(6)你认为文中写得最好的一处人物描写是哪一处?有什么好?(7)你认为文中写得最好的一处景物或环境描写是哪一处?有什么好?(8)你认为文中写得最好的一处情节是哪一处?有什么好?(9)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前后变化)(10)故乡发生变化最大的是什么?你认为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研究,并深入文本,细致到具体文段进行解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深入分析:
设计前置作业的过程就是理解——分析——概括——总结的思维活动过程,这样自己对所学课文整体把握,对其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课堂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五年前,由政治教学回归到所学专业学科——语文的教学之后,很多课上下来,给人的感觉是“激趣导入”很精彩,“德育渗透”很突出,然而对于文本的研读却多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尤其是问题设计往往过于繁多、零碎,使完整精美的文章支离破碎,有时候自己真的感觉“讲还不如不讲”。后来,在教研员王老师带领下,了解并学习了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艺术,进而又结合我校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活动,进行了“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的小课题研究,大大提高了教学能力。
当然,前提还是必须精细研读课文,精心设计,才能做到有效的点拨与引领,但无论是研读课文,还是思考设计,仍然要归功于课题研究的功劳。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课题研究为我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带来了充实而美好的感受,在我构建理想课堂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中研,在研中用,我将继续进行课题研究,用科学的思想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建立起富有教学魅力和个性风格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和我一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