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加强“三性”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u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作者围绕加强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广泛性、创新性,阐述了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富有启迪。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实效性 广泛性 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072-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逐步到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所重视。在传统德育工作已不能完全适应高校新形势发展,思政内容与现实脱节,思政方法单一,网络无孔不入的新背景下,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广泛参与性和创新性。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关键是要亲近学生,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要想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为学生所接受,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随着时代与时俱进。[1]根据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与学生实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实效性。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就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具体分析,找出问题矛盾的特殊性,实事求是地处理解决,以取得实际的效果。实践中我们的思想教育没有效果,往往是没有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缺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其次,思政工作者要深入学生群众中。知晓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针对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譬如:近此年,部分高校推行的高校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制度,就较好地解决了思政工作者与学生的交流沟通问题,拉近了思政工作人员与学生的距离。再次,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还需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贯彻民主平等教育原则,不能凡事都采用传统的行政训戒式,更不能动则行政命令,大帽子扣人,要多采用以理服人的疏导方式,多做释疑解惑的工作,提高学生认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2]
  
  二、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利,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高校全体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充分调动各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广大专业科任教师也是高校不可忽视的思政工作者,广大专业课教师应在自己研究的领域、自己所从事的业务专业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思政教育,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努力营造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人参与的育人氛围。众多思政组织与各类思政工作人员在工作要明确工作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有分有合,统筹协调。将大学生思政工作与大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结合起来,让思政教育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相互配合,协调并进,互为补充,融合一体。让学生无时不刻受影响受教育,让思政教育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最后,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育人的软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否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在内容、形式、方法机制等方面有所改革与创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的生存发展与壮大受到很大的挑战,高校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也要求高校各项事业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主动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为高校稳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思想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变传统居高临下的说教方式为民主平等参与方式,积极发挥广大思政工作者甚至是广大学生的聪明才智,给予大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空间,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真诚地关心帮助学生,把思想问题的解决同实际问题的解决紧密结合,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舞台。形势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及时掌握新的理论与技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从传统政工型向现代知识型转变,政工干部从单一经验型向新型复合型人才转变,以适应高校思政工作的需要。针对大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重点问题,积极探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课题,通过对每一项具体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使思想政治工作得到整体改进与加强,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在高校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发挥出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N].光明日报,2007-12-25
  [2]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若干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其他文献
摘 要: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和C程序设计的教学特点与难点,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学习动机理论、学习迁移理论、感知规律的应用为例,探讨了心理学对于提高C程序设计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C程序设计 心理学 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 感知规律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064-02    一、引言     C语言是国际上广泛流行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系团学活动开展情况和学生群众的期望之间的差距分析,期望找到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以及解决途径,对高校团学工作的开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学生社团 团学活动 期望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066-02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学生中有影响力与凝聚力的群体,成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095-02     教材分析   我校从2004年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一书多证”的需要,在计算机方面要求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简称NIT模块考试,所以使用的教材是该证书考试的指定教材,这些教材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任务驱动的原则为教学模式,每个单元中包含几个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
期刊
摘 要:重视并加强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实现依法治校的重要前提,有利于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科学、规范和高效。本文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分析了目前高校规章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 规章制度 分析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088-02     高校规章制度是各高校为实现教育管理目标,依据有关法律法规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喷泉的成因将其分为两大类四小类进行综合分析。对部分装置进行了改进,有助于提高喷泉实验的成功率,也有助于提高喷泉实验的观赏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喷泉实验的本质。   关键词:压强差 喷泉 喷烟 密闭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108-01    一、喷泉形成的原因   喷泉形成的原因是:装
期刊
摘 要:Linux命令对于从未接触过命令行方式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GNIIT课程的Linux单元实际教学中,运用shell编程对学生掌握枯燥、难以记忆的命令,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一个作为教学实例的shell程序进行剖析,说明经过精心设计的Shell程序有助于学生学习Linux命令。   关键词:Linux Shell 命令行 Shell编程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班级里的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孩子的,无论这个孩子是健康阳光的,还是身残智障、极度厌学的学困生,都应该受到一视同仁的教育,都应该得到班主任老师悉心的呵护、关爱和重视。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关爱,更需要我们把爱如阳光般洒满他们的心灵。班主任老师要善于放大他们优点,赏识他们,保护他们自尊心、自信心;善于用目光赞美鼓励他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营造平等互助的生活学习的空间
期刊
摘 要:培养高质量多方向发展的现代人才群体,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基础理论的理论创新。本文通过简略介绍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内涵特点,阐述该理论在现代人才培养中的指导作用,以在高校人才教育培养活动中,丰富人们的智力结构认知和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智力“多元智力”理论 特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003-02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012-01    随着大好形势的到来,我校各项工作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安全保卫工作也将面临一些新的问题,适当转变工作机制,本着“以队伍建设为前提,以服务为宗旨,以预防为主,以治安为重点,以科技为支撑”的指导思想。不断在监督管理、指导打击的基础上,积极向管理服务型体制转轨,为教学、科研工作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讨论国际政治中的几对核心概念及其内在关系,寻求当代社会对国际政治价值观的主流理解以助于新课程的日常教学。讨论的目的还在于以点带面,归纳旧课程价值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探求新课程价值观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价值观教学 国际政治 普遍问题 原则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056-03    教育培养怎样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