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8年丹阳市实验小学积极开展“小幼衔接”的实践与研究,“365小幼衔接”课程基地建设,就是将一年分“顺应期、导应期、呼应期”三个阶段,围绕“小幼衔接存在断层、教师理念与行动不足、课程的内容和实施不够完善”这三大现实问题,从“教学环境、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师生评价”等方面实施衔接,让传统的“硬对接”变成 “软对接”,解决新生入学问题,为孩子创造一个不拘一格的生长空间。
[关键词]儿童生活;小幼衔接;课程基地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89-02
2021年3月3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小幼双向衔接,小学要实施入学适应教育,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要进行改革。”
丹阳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数十年来坚持以“不拘一格”为办学理念,以培养“本色儿童”为目标。学校早在2018年就积极开展“小幼衔接”的实践与研究,2019年,受邀参加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学校作为小学唯一代表介绍了小幼衔接的课程改革。2020年,学校“365小幼衔接”获得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项目。
“365小幼衔接”课程基地建设,就是将一年分“顺应期、导应期、呼应期”三个阶段,围绕“小幼衔接存在断层、教师理念与行动不足、课程的内容和实施不够完善”这三大现实问题,从“教学环境、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师生评价”等方面实施衔接,让传统的“硬对接”变成 “软对接”,解决新生入学问题,为孩子创造一个不拘一格的生长空间。
一、开发打造生活环境——校园里的特区
环境影响儿童的情绪、建立关系的能力以及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尤其是一年级的儿童,一个温馨放松、自然开放、有吸引力的环境可以帮助儿童消除焦虑,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将环境与课程内容结合,学校从顶层设计思考整个环境布局。
1.班级环境。以“角”为单位。在空间上移去讲台,根据班级人数,开发专属孩子们的学习角落,如:数学角、语文角、阅读角、游戏角……在每个角落摆放各种学习材料,如搭建材料、各种书籍、测量工具、水粉颜料、各种纸张等,供孩子轻松拿取使用,起到补充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自主查阅资料、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的作用。
2.年段环境。以“区”为单位。依靠走廊过道以及楼房周边环境进行布置,根据学科特点,选择典型的综合学习的主题,提供涂鸦区、多媒体自主学习区、艺术区、阅读区、科学实验区……摆放各类图片、书籍、实物以及多媒体触摸设备,让孩子在课间、休闲时间去探索,去体验。
3.校园环境。以“园”为单位。在对整个校园顶层设计的时候,兼顾一年级学生比重,让他们在校园内找到存在感。学校因地制宜,开辟种植园、运动园、植物园、卡通园……将校园的文化、绿化、美化适度体现一年级儿童的色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研究、探索、观察、发现、展示……
小幼衔接课程的环境打造,依据学校特点,将它打造成“校园里的特区”,使其成为一个能无限探究的空间,孩子们可以在那里做实验、创作艺术作品、阅读图书、写作原创的故事、运用技术和文字资源查阅信息、自由想象和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那是一个孩子们大胆放飞自己想法、结交新朋友、进行深度学习和探索的理想场所。
二、调适创生课程内容——量身定制的跑道
根据学生幼儿园与小学在学习、生活上的不同,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经验生活,以儿童的日常生活,包括生活经验、兴趣及需要为起点,既重视生活化、情景化、经验化,又重视学科的知识价值。
1.单学科统整课程。即对语文、数学、道法等学科,在本学科内依据时间设置,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统整,通过大组课、角落课、迷你课等组织形式更好地落实国家课程。
2.跨学科综合课程。即打破学科壁垒,对相同知识点进行融合,寻找共同主题,比如秋天、端午、春节、入队节等,以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可以是语文+,数学+,艺术+,体育+等各种组合,一切从学生发展出发。
3.生活指导课程。即过渡性活动课程,是从学会交往、适应环境、养成习惯三个方面入手,以“开心伙伴日,奇妙寻宝日,时间我做主,多样的铃声,上课的约定,如厕讲文明,用餐顶呱呱,趣味十分钟,礼仪小使者,作业小能手,课程手拉手”为内容,让学生认识伙伴,了解学校,全方位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生活指导。
4.家校共育课程。即通过现代媒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及时反馈学生信息,进行育儿知识传递和心理辅导,消除家长的担忧;充分调动家长的资源,邀请家长到校开展“亲子共读、爸爸课堂、趣味运动会、育儿经验交流”等活动,形成家校共育指导手册。
三、更新调整课程实施——自主学习的钥匙
1.时间调适。我们把小幼衔接课程界定为三个阶段“顺应期、导应期、呼应期”。一是孩子刚入学,学校不立即开展学科教学,而是顺应孩子的心智,用一段时间将认识学校、认识伙伴、学会排队、学会用餐等等适应性课程作为学习内容。二是在时间设置上,开始时与幼儿园时间同步,然后上课与活动时间此消彼长,逐步过渡到小学的作息时间。三是依据学生的心智特点设置长短课。大组课实现集中教学;角落课实现小组探究;迷你课延伸课外,鼓励自主探究。
2.学科整合。小幼衔接课程首先要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衔接,这就意味着,小学里的分科教学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此,将学科内容进行整合,更符合儿童心智,更切合孩子的学习方式。①跨学科综合活动。是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再从众多孤立的学科中找到共同话题,建立一个新的桥梁,为学生提供整体认识世界的机会。②探究式互助活动。是学生在学习過程中,按照兴趣等建立互助关系,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主动探究。③体验式游历活动。校外生活是儿童学习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家校、师生共同规划与学习目标相关的行程及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游历。④多元化自助活动。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尊重学生多样性以及个体差异,加强学习内容的关联性,提供多样资源,如书籍、实物、网络,学具,图片,供学生自助学习。
3.课堂范式。小幼衔接课程实施的改革是以“儿童”为核心,从关注儿童到关注儿童的学,从教儿童到教儿童学,是让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提升儿童的学习品质,是让儿童有带得走的智慧。也是让教师成为学习者,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获得身份变化和意义的建构。
四、构建实施课程评价——自然成长的阶梯
1.教师评价。建立有小幼衔接特质的教师评价体系,从小幼衔接课程的思想与理念,课程活动的设计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准备与效果,参与教研包括联合教研的思考和质量,学生素养提升的全面等多个方面,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同时,也注重教师的个体差异,确立个性化的评价标准、评价重点以及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 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主动发展。
2.学生评价。一是形成性评价。家校一起以“脚丫向前走”成长档案袋记录孩子从进入小幼衔接阶段的点点滴滴。通过档案中各项学习、生活的记录,加强过程评价记录,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绩。二是总结性评价实行“游园乐考”,把考卷变成了乐考卡,把考场布置成游乐园,把学科知识检测变成游园闯关,将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都涵盖其中,贴近儿童生活,把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融为一体,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现学科素养,体验快乐考试。三是将“心理护航”作为诊断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家校共育平台,对家长进行心理培训,引导做“高效能”家长;通过提炼教师用语30条等举措,让教师更会与学生沟通;通过团辅对学生进行全学科的静心训练,冥想放松训练,坐姿训练等;对特殊学生进行个辅,全面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之,“365小幼衔接课程”是从“幼小衔接”到“小幼衔接”的主动衔接,是小学与幼儿园文化的直接衔接。努力立足“儿童立场”,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儿童的发展衔接。通过课程实施,将彻底改变小学教师的儿童观、教学观、课程观,改变教师思维、行动方式,提升儿童的核心素养,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责编 韦淑红)
[关键词]儿童生活;小幼衔接;课程基地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89-02
2021年3月3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小幼双向衔接,小学要实施入学适应教育,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要进行改革。”
丹阳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数十年来坚持以“不拘一格”为办学理念,以培养“本色儿童”为目标。学校早在2018年就积极开展“小幼衔接”的实践与研究,2019年,受邀参加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学校作为小学唯一代表介绍了小幼衔接的课程改革。2020年,学校“365小幼衔接”获得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项目。
“365小幼衔接”课程基地建设,就是将一年分“顺应期、导应期、呼应期”三个阶段,围绕“小幼衔接存在断层、教师理念与行动不足、课程的内容和实施不够完善”这三大现实问题,从“教学环境、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师生评价”等方面实施衔接,让传统的“硬对接”变成 “软对接”,解决新生入学问题,为孩子创造一个不拘一格的生长空间。
一、开发打造生活环境——校园里的特区
环境影响儿童的情绪、建立关系的能力以及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尤其是一年级的儿童,一个温馨放松、自然开放、有吸引力的环境可以帮助儿童消除焦虑,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将环境与课程内容结合,学校从顶层设计思考整个环境布局。
1.班级环境。以“角”为单位。在空间上移去讲台,根据班级人数,开发专属孩子们的学习角落,如:数学角、语文角、阅读角、游戏角……在每个角落摆放各种学习材料,如搭建材料、各种书籍、测量工具、水粉颜料、各种纸张等,供孩子轻松拿取使用,起到补充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自主查阅资料、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的作用。
2.年段环境。以“区”为单位。依靠走廊过道以及楼房周边环境进行布置,根据学科特点,选择典型的综合学习的主题,提供涂鸦区、多媒体自主学习区、艺术区、阅读区、科学实验区……摆放各类图片、书籍、实物以及多媒体触摸设备,让孩子在课间、休闲时间去探索,去体验。
3.校园环境。以“园”为单位。在对整个校园顶层设计的时候,兼顾一年级学生比重,让他们在校园内找到存在感。学校因地制宜,开辟种植园、运动园、植物园、卡通园……将校园的文化、绿化、美化适度体现一年级儿童的色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研究、探索、观察、发现、展示……
小幼衔接课程的环境打造,依据学校特点,将它打造成“校园里的特区”,使其成为一个能无限探究的空间,孩子们可以在那里做实验、创作艺术作品、阅读图书、写作原创的故事、运用技术和文字资源查阅信息、自由想象和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那是一个孩子们大胆放飞自己想法、结交新朋友、进行深度学习和探索的理想场所。
二、调适创生课程内容——量身定制的跑道
根据学生幼儿园与小学在学习、生活上的不同,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经验生活,以儿童的日常生活,包括生活经验、兴趣及需要为起点,既重视生活化、情景化、经验化,又重视学科的知识价值。
1.单学科统整课程。即对语文、数学、道法等学科,在本学科内依据时间设置,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统整,通过大组课、角落课、迷你课等组织形式更好地落实国家课程。
2.跨学科综合课程。即打破学科壁垒,对相同知识点进行融合,寻找共同主题,比如秋天、端午、春节、入队节等,以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可以是语文+,数学+,艺术+,体育+等各种组合,一切从学生发展出发。
3.生活指导课程。即过渡性活动课程,是从学会交往、适应环境、养成习惯三个方面入手,以“开心伙伴日,奇妙寻宝日,时间我做主,多样的铃声,上课的约定,如厕讲文明,用餐顶呱呱,趣味十分钟,礼仪小使者,作业小能手,课程手拉手”为内容,让学生认识伙伴,了解学校,全方位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生活指导。
4.家校共育课程。即通过现代媒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及时反馈学生信息,进行育儿知识传递和心理辅导,消除家长的担忧;充分调动家长的资源,邀请家长到校开展“亲子共读、爸爸课堂、趣味运动会、育儿经验交流”等活动,形成家校共育指导手册。
三、更新调整课程实施——自主学习的钥匙
1.时间调适。我们把小幼衔接课程界定为三个阶段“顺应期、导应期、呼应期”。一是孩子刚入学,学校不立即开展学科教学,而是顺应孩子的心智,用一段时间将认识学校、认识伙伴、学会排队、学会用餐等等适应性课程作为学习内容。二是在时间设置上,开始时与幼儿园时间同步,然后上课与活动时间此消彼长,逐步过渡到小学的作息时间。三是依据学生的心智特点设置长短课。大组课实现集中教学;角落课实现小组探究;迷你课延伸课外,鼓励自主探究。
2.学科整合。小幼衔接课程首先要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衔接,这就意味着,小学里的分科教学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此,将学科内容进行整合,更符合儿童心智,更切合孩子的学习方式。①跨学科综合活动。是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再从众多孤立的学科中找到共同话题,建立一个新的桥梁,为学生提供整体认识世界的机会。②探究式互助活动。是学生在学习過程中,按照兴趣等建立互助关系,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主动探究。③体验式游历活动。校外生活是儿童学习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家校、师生共同规划与学习目标相关的行程及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游历。④多元化自助活动。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尊重学生多样性以及个体差异,加强学习内容的关联性,提供多样资源,如书籍、实物、网络,学具,图片,供学生自助学习。
3.课堂范式。小幼衔接课程实施的改革是以“儿童”为核心,从关注儿童到关注儿童的学,从教儿童到教儿童学,是让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提升儿童的学习品质,是让儿童有带得走的智慧。也是让教师成为学习者,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获得身份变化和意义的建构。
四、构建实施课程评价——自然成长的阶梯
1.教师评价。建立有小幼衔接特质的教师评价体系,从小幼衔接课程的思想与理念,课程活动的设计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准备与效果,参与教研包括联合教研的思考和质量,学生素养提升的全面等多个方面,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同时,也注重教师的个体差异,确立个性化的评价标准、评价重点以及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 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主动发展。
2.学生评价。一是形成性评价。家校一起以“脚丫向前走”成长档案袋记录孩子从进入小幼衔接阶段的点点滴滴。通过档案中各项学习、生活的记录,加强过程评价记录,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绩。二是总结性评价实行“游园乐考”,把考卷变成了乐考卡,把考场布置成游乐园,把学科知识检测变成游园闯关,将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都涵盖其中,贴近儿童生活,把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融为一体,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现学科素养,体验快乐考试。三是将“心理护航”作为诊断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家校共育平台,对家长进行心理培训,引导做“高效能”家长;通过提炼教师用语30条等举措,让教师更会与学生沟通;通过团辅对学生进行全学科的静心训练,冥想放松训练,坐姿训练等;对特殊学生进行个辅,全面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之,“365小幼衔接课程”是从“幼小衔接”到“小幼衔接”的主动衔接,是小学与幼儿园文化的直接衔接。努力立足“儿童立场”,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儿童的发展衔接。通过课程实施,将彻底改变小学教师的儿童观、教学观、课程观,改变教师思维、行动方式,提升儿童的核心素养,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