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女儿一起翻开这本《什么能让你快乐?》。按照惯例,她总是先浏览一遍图画,再去阅读文字。若是遇上生动有趣的画面,光是看图,她就会看很久。好绘本的特点就在于此:即使是不识字的幼儿,也可以通过观察画面去揣测故事的情节和角色的心理活动。
故事并不复杂。野兔兴冲冲地跑去找他的好朋友小猪一起玩耍。可小猪恰好在情绪低潮期,并没有答应野兔热情的邀约。野兔回到家中,开解自己:“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不意味着你们什么都要一样……最好的朋友也不一定非得形影不离……”善良的野兔认为自己有责任让好朋友快乐起来。还好,他终于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去收集其他动物快乐的原因,把所有的答案都送给小猪。野兔认为,那样小猪就会快乐起来。
表面上,这似乎是一个寻找快乐的故事。狐狸的快乐在于风中食物的气味,蜜蜂的快乐源自五颜六色的花朵,海鸥喜欢大海的波涛声,山羊喜欢细细地咀嚼蓟花,苍鹭数蛙卵时最快乐……如果再多问上几个人,保准每个人的快乐都不一样!
我问女儿:“什么能让你快乐呢?”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吃东西。”
停顿了一下,她又补充道:“比如我不高兴的时候,你给我一个鸡腿,我马上就高兴起来了;或者给我买个大西瓜,也挺好的……要是能吃到从来没吃过的东西,我想我会非常非常开心的。”
“爱吃的人都爱生活,挺好。”
“不过好像我也很少有不开心的时候。假如真的有什么事让我不高兴的话,我就吃东西吧……睡觉也是一个好方法,还有跳绳、跳马、拍篮球、看书,我就是这样的乐天派。”
“那你的朋友们呢?”
“也都很少有不开心的时候啊,他们经常是笑嘻嘻的。和我关系好的朋友,也都是乐天派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得也有道理。
我想我可以换个问题,毕竟,让女儿理解他人的感受才是我隐藏的目的。
“故事读完了,你说,后来小猪为什么快乐起来了呢?”
“在泥里打滚本来就是小猪最快乐的事,野兔恰好送对了,尽管他之前也没想到他送的礼物最后会变成一团泥,他是歪打正着了。”
这个回答可是出乎我的意料,孩子真是个神奇的生物,他们永远都不会按成人规定的牌理出牌。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更丰富、更有趣、有更多的可能性——这也正是孩子的可贵之处。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涌起一阵感动。
我点点头:“也是,小猪们好像都挺喜欢泥巴,野兔倒真是送对了。”
“不过呢,野兔用心为小猪准备礼物,就算礼物不是小猪最喜欢的泥巴,小猪也会变得快乐起来的。”
“是吗?你为什么这样想呢?”女儿的话好像就要靠近我心目中的那个答案了。
“野兔理解小猪的感受,愿意帮助小猪快乐起来,小猪难道不会感动吗?”
“应该会的,如果是我,我会感动的。”我点点头。
故事中的野兔会为小猪的情绪低落而担忧并认真找寻解决办法,正是由于他对好朋友的体贴和付出,才让小猪感受到快乐——这,其实就是同理心。具备同理心的孩子,能够清晰、准确地感受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我知道女儿的性格不错,有不少关系很好的小伙伴,但我很想知道她有没有像野兔这样的朋友,便追问道:“那你有这样的朋友吗?你或是他,会因为对方遇到了不好的事情而难过,也会为对方的身上有非常好的事情发生而高兴。”
“让我想想……有啊,有一两个。”
“不错呀,能有一个像野兔这样的朋友,就很好。那你呢?可以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吗?”
“差不多可以吧。妈妈你知道吗?昨天下午,爷爷带弟弟出去玩的时候,弟弟摔了一跤,嘴唇流血了。一回到家,奶奶就责怪爷爷没有看好弟弟。那时我就觉得,爷爷心里已经很内疚了,我还帮着爷爷说了几句呢。”
真好!
罗素说,世界上所有的善意,都来自同理心。
从两三岁开始,孩子就拥有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了,在幼儿期和小学期间,这种能力会得到更快速地发展。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具备同理心对于建立合作关系、道德发展、解决矛盾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真的非常重要。
你也许会发现,能够理解冲突情绪的五六岁的孩子,他们其实在三四岁时就有和父母讨论情绪的经历了。善于引导的父母会问:“为什么豆豆哭了呢?”“看一看贝贝的脸,你觉得你说那些话,他会有什么感受呢?”而不是简单地说:“豆豆哭了,你快把东西给她。”“你不许这么和贝贝说话。”是啊,父母有许多的机会,来帮助孩子認识情绪、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同时,父母越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也越容易学会理解他人的情绪和行为。孩子难过时,你温情地鼓励孩子表达忧伤;孩子高兴时,你发自内心地与他分享喜悦——父母对孩子的同理心,便是孩子滋长同理心的土壤。
除了言传身教,父母还可以和孩子共读关于情绪管理的绘本。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提醒孩子注意故事中出现的有关情绪的词汇,注意观察故事中人物角色的情绪表达。通过父母的引导,孩子才能学会换位思考、倾听别人的想法和表达对别人的尊重,能够以同理心来与人交往。世界待你的方式便是你待世界的方式。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有“心”的父母,帮助孩子用同理心去对待这个世界,为这个世界带来快乐,也从这个世界中收获幸福!
故事并不复杂。野兔兴冲冲地跑去找他的好朋友小猪一起玩耍。可小猪恰好在情绪低潮期,并没有答应野兔热情的邀约。野兔回到家中,开解自己:“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不意味着你们什么都要一样……最好的朋友也不一定非得形影不离……”善良的野兔认为自己有责任让好朋友快乐起来。还好,他终于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去收集其他动物快乐的原因,把所有的答案都送给小猪。野兔认为,那样小猪就会快乐起来。
表面上,这似乎是一个寻找快乐的故事。狐狸的快乐在于风中食物的气味,蜜蜂的快乐源自五颜六色的花朵,海鸥喜欢大海的波涛声,山羊喜欢细细地咀嚼蓟花,苍鹭数蛙卵时最快乐……如果再多问上几个人,保准每个人的快乐都不一样!
我问女儿:“什么能让你快乐呢?”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吃东西。”
停顿了一下,她又补充道:“比如我不高兴的时候,你给我一个鸡腿,我马上就高兴起来了;或者给我买个大西瓜,也挺好的……要是能吃到从来没吃过的东西,我想我会非常非常开心的。”
“爱吃的人都爱生活,挺好。”
“不过好像我也很少有不开心的时候。假如真的有什么事让我不高兴的话,我就吃东西吧……睡觉也是一个好方法,还有跳绳、跳马、拍篮球、看书,我就是这样的乐天派。”
“那你的朋友们呢?”
“也都很少有不开心的时候啊,他们经常是笑嘻嘻的。和我关系好的朋友,也都是乐天派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得也有道理。
我想我可以换个问题,毕竟,让女儿理解他人的感受才是我隐藏的目的。
“故事读完了,你说,后来小猪为什么快乐起来了呢?”
“在泥里打滚本来就是小猪最快乐的事,野兔恰好送对了,尽管他之前也没想到他送的礼物最后会变成一团泥,他是歪打正着了。”
这个回答可是出乎我的意料,孩子真是个神奇的生物,他们永远都不会按成人规定的牌理出牌。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更丰富、更有趣、有更多的可能性——这也正是孩子的可贵之处。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涌起一阵感动。
我点点头:“也是,小猪们好像都挺喜欢泥巴,野兔倒真是送对了。”
“不过呢,野兔用心为小猪准备礼物,就算礼物不是小猪最喜欢的泥巴,小猪也会变得快乐起来的。”
“是吗?你为什么这样想呢?”女儿的话好像就要靠近我心目中的那个答案了。
“野兔理解小猪的感受,愿意帮助小猪快乐起来,小猪难道不会感动吗?”
“应该会的,如果是我,我会感动的。”我点点头。
故事中的野兔会为小猪的情绪低落而担忧并认真找寻解决办法,正是由于他对好朋友的体贴和付出,才让小猪感受到快乐——这,其实就是同理心。具备同理心的孩子,能够清晰、准确地感受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我知道女儿的性格不错,有不少关系很好的小伙伴,但我很想知道她有没有像野兔这样的朋友,便追问道:“那你有这样的朋友吗?你或是他,会因为对方遇到了不好的事情而难过,也会为对方的身上有非常好的事情发生而高兴。”
“让我想想……有啊,有一两个。”
“不错呀,能有一个像野兔这样的朋友,就很好。那你呢?可以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吗?”
“差不多可以吧。妈妈你知道吗?昨天下午,爷爷带弟弟出去玩的时候,弟弟摔了一跤,嘴唇流血了。一回到家,奶奶就责怪爷爷没有看好弟弟。那时我就觉得,爷爷心里已经很内疚了,我还帮着爷爷说了几句呢。”
真好!
罗素说,世界上所有的善意,都来自同理心。
从两三岁开始,孩子就拥有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了,在幼儿期和小学期间,这种能力会得到更快速地发展。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具备同理心对于建立合作关系、道德发展、解决矛盾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真的非常重要。
你也许会发现,能够理解冲突情绪的五六岁的孩子,他们其实在三四岁时就有和父母讨论情绪的经历了。善于引导的父母会问:“为什么豆豆哭了呢?”“看一看贝贝的脸,你觉得你说那些话,他会有什么感受呢?”而不是简单地说:“豆豆哭了,你快把东西给她。”“你不许这么和贝贝说话。”是啊,父母有许多的机会,来帮助孩子認识情绪、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同时,父母越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也越容易学会理解他人的情绪和行为。孩子难过时,你温情地鼓励孩子表达忧伤;孩子高兴时,你发自内心地与他分享喜悦——父母对孩子的同理心,便是孩子滋长同理心的土壤。
除了言传身教,父母还可以和孩子共读关于情绪管理的绘本。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提醒孩子注意故事中出现的有关情绪的词汇,注意观察故事中人物角色的情绪表达。通过父母的引导,孩子才能学会换位思考、倾听别人的想法和表达对别人的尊重,能够以同理心来与人交往。世界待你的方式便是你待世界的方式。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有“心”的父母,帮助孩子用同理心去对待这个世界,为这个世界带来快乐,也从这个世界中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