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的情感发展过程及相对应的情感教育可大致分为如下三个由低到高的阶段:形成——保持——内化。
1 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1.1 热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到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如桥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差生,他们由于成绩差,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教师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平衡。在教学中,我对差生从不歧视、讥笑、挖苦,相反,他们有困难,我热忱帮助,他们有进步,我及时表扬,使他们总是生活在“希望”之中。
如:某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而且脾气暴躁,逆反心理很强,答不出题经常会把试卷全部撕碎。但作为教师,我从来没有责备过他,反而告诉他,感到不舒服可以撕试卷,因为我知道,这个孩子有焦虑症和狂躁症,这是心理问题。于是,我为他定期进行心理辅导。调整他的心态和注意重心,使孩子从一星期撕一次试卷到几个月撕一次,渐渐开始正确对待学习,对待考试,也不再用撕试卷发泄自己焦虑的情绪。后来,他学习成绩稳定下来,取得较大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变为学习的动力。
1.2 明确目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心理学认为,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形成了社会性的需要,这作为人类特有的需要,在人类的情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修课,是锻炼和培养人的能力的学科。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做基础,就很难去接受和学习其他知识,这势必要求我们重视数学学习,以此来调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美好情感,使学生从内心感觉到需要学习数学,从而开始有目的的学习数学,直到为远大目标而致力于学习数学。
2 保持稳定的情感表现
主要是不断巩固、固定学生形成的情感体验,使之持久稳定。
2.1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活动是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而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互补更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何培养兴趣呢?首先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读读、议议讲概念;用发现法、比较法讲性质、法则、公式或订立;用讲讲、练练或议论等方式上习题课或复习课;等等。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
其次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在“一次方程的应用——浓度问题”一课中,我用一杯水、一瓶果珍做实验,直观有趣地说明了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如,在几何课中,结合教学,做一些投影片或教具,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在教学中学生编写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写数学小论文,既培养了能力,又增加了趣味。
2.2 利用成功,升华学生渴望数学学习的情感。巴普洛夫提出:情感是人大脑皮层上“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若外界的刺激使人原有的一些活动得到维持和发展,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因此,当学生从自己的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升华情感,将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
心理学认为,表扬是引导孩子行为习惯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在课堂中,我经常恰当地使用“好极了”、“很好”、“你怎样想到的”等赞誉之词,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提问和板演时,尽可能有针对性地为中下等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对于他们的成功,不仅教师表扬,而且还让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进行鼓励。
3 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
是通过持久的固定作用,使学生深深地被刺激物或对象所吸引,逐渐形成观点,信奉追求,内化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3.1 揭示数学美,陶冶学生鉴赏美的情感。数学美是存在的。比如字母表示数字,文字语言简化为符号语言,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几何中五角星的美,黄金分割的美,圆形的美,图形对称和谐的美,推理论证严谨内在的美,解题方法新颖巧妙的美,等等。这些,我们应当不断地揭示并展示给学生,培养其审美的意识,陶冶其审美的情感。欣赏数学美,热爱、追求数学美,进而能发现美中不足,改造美中不足,推动数学的继续发展。
3.2 为人师表,引导学生的情感继续发展。在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中学生面前,老师的头上似乎闪烁着圣洁的光环。因此,教师应该处处起模范表率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精神影响学生。教师的言行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情感,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有了“名师”对数学的无限热爱和追求,才会有同类情感的“高徒”。当然还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并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满意,在他们心目中树立起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事实证明,教师用自己对事业的追求精神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对数学教学及学生的品质的形成、内化至关重要。
1 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1.1 热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到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如桥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差生,他们由于成绩差,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教师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平衡。在教学中,我对差生从不歧视、讥笑、挖苦,相反,他们有困难,我热忱帮助,他们有进步,我及时表扬,使他们总是生活在“希望”之中。
如:某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而且脾气暴躁,逆反心理很强,答不出题经常会把试卷全部撕碎。但作为教师,我从来没有责备过他,反而告诉他,感到不舒服可以撕试卷,因为我知道,这个孩子有焦虑症和狂躁症,这是心理问题。于是,我为他定期进行心理辅导。调整他的心态和注意重心,使孩子从一星期撕一次试卷到几个月撕一次,渐渐开始正确对待学习,对待考试,也不再用撕试卷发泄自己焦虑的情绪。后来,他学习成绩稳定下来,取得较大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变为学习的动力。
1.2 明确目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心理学认为,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形成了社会性的需要,这作为人类特有的需要,在人类的情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修课,是锻炼和培养人的能力的学科。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做基础,就很难去接受和学习其他知识,这势必要求我们重视数学学习,以此来调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美好情感,使学生从内心感觉到需要学习数学,从而开始有目的的学习数学,直到为远大目标而致力于学习数学。
2 保持稳定的情感表现
主要是不断巩固、固定学生形成的情感体验,使之持久稳定。
2.1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活动是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而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互补更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何培养兴趣呢?首先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读读、议议讲概念;用发现法、比较法讲性质、法则、公式或订立;用讲讲、练练或议论等方式上习题课或复习课;等等。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
其次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在“一次方程的应用——浓度问题”一课中,我用一杯水、一瓶果珍做实验,直观有趣地说明了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如,在几何课中,结合教学,做一些投影片或教具,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在教学中学生编写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写数学小论文,既培养了能力,又增加了趣味。
2.2 利用成功,升华学生渴望数学学习的情感。巴普洛夫提出:情感是人大脑皮层上“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若外界的刺激使人原有的一些活动得到维持和发展,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因此,当学生从自己的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升华情感,将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
心理学认为,表扬是引导孩子行为习惯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在课堂中,我经常恰当地使用“好极了”、“很好”、“你怎样想到的”等赞誉之词,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提问和板演时,尽可能有针对性地为中下等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对于他们的成功,不仅教师表扬,而且还让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进行鼓励。
3 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
是通过持久的固定作用,使学生深深地被刺激物或对象所吸引,逐渐形成观点,信奉追求,内化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3.1 揭示数学美,陶冶学生鉴赏美的情感。数学美是存在的。比如字母表示数字,文字语言简化为符号语言,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几何中五角星的美,黄金分割的美,圆形的美,图形对称和谐的美,推理论证严谨内在的美,解题方法新颖巧妙的美,等等。这些,我们应当不断地揭示并展示给学生,培养其审美的意识,陶冶其审美的情感。欣赏数学美,热爱、追求数学美,进而能发现美中不足,改造美中不足,推动数学的继续发展。
3.2 为人师表,引导学生的情感继续发展。在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中学生面前,老师的头上似乎闪烁着圣洁的光环。因此,教师应该处处起模范表率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精神影响学生。教师的言行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情感,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有了“名师”对数学的无限热爱和追求,才会有同类情感的“高徒”。当然还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并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满意,在他们心目中树立起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事实证明,教师用自己对事业的追求精神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对数学教学及学生的品质的形成、内化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