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迫切需要寻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合理路径。用协调度函数模型对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4—2013年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D值总体呈增长态势;在协调度等级上,处于从极度不协调状态到良好协调状态的动态波动调整。建议地方政府加强土地规划与利用管理,促进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协调度;协调度模型;咸宁市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005-04
引言
土地利用已成为人类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最直接方式。我国人多地少,且土地资源质量分布不均。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就需要在协调土地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实现土地资源、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学界对于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明晰土地利用是否处于协调状态,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做出科学指导。
随着咸宁市城市规模的扩展,用地需求也越来越大。以2004—2013年为研究时间段,以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因素,建立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协调度分析,提出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调控对策。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咸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来源于2005—2014年《咸宁市统计年鉴》和《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2004—2013年咸宁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咸宁市统计年鉴》。
(二)研究方法
协调度是度量系统内部要素和系统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是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协调度低说明系统内部要素和系统之间的协调无序;反之,则表示系统内部要素和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协调度是反映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社会协调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更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社会协调程度或整体功能的大小,有学者还引入协调发展度的概念,协调发展度是度量和评价区域内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与发展程度的定量指标。
二、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分别从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土地利用结构指标包括人均土地占有量、耕地比例、林地比例、园地比例、其他农用地比例、居民点工矿用地比例、水利设施用地比例;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地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地均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效益指标包括人口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居民消费水平、市区人均绿地面积、农民纯收入。
(二)数据标准化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指数化处理方法,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即当X为正效应时:
Sj为第j项指标原数据值,Smax为原数据指标最大值,Smin为原数据指标最小值。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有多种,如德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这里采用熵值法进行指标权重确定。
(四)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评价函数构建
设{x1,x2,x3...xm}描述土地利用结构,{y1,y2,y3...ym}描述经济效益,{z1,z2,z3...zm}描述社会效益的指标。
那么,土地利用结构函数为:f(x)=Wix′i
式中,Wi为土地利用结构指标的权重;x′i为土地利用结构指标标准化值。
同理可知经济效益函数:g(y)=Wjy′j,社会效益函数 h(z)=Wzz′k。
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C为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λ为调节系数(λ≥2),本研究中选取λ=2。
(五)协调度等级评价标准
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过程就是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综合协调、交互胁迫的发展过程,其实质就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胁迫,由低级协调共生向高级协调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一个演化周期内,整个系统将经历低级协调共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螺旋式上升4个阶段,采用均匀分布函数法拟定协调度的等级及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基于此,引入协调发展度模型:D=C×T (3)
式中:T为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计算公式为:
T=α×f(x)+β×g(y)+χ×h(z)(α,β,χ为权重) (4)
三、实证研究
(一)研究区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咸宁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是南下北上的主要通道。
根据《咸宁统计年鉴》和咸宁市土地变更资料,2013年咸宁全市土地总面积975 149.92公顷,其中农用地为830 954.14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5.22%;建设用地70 437.54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7.22%;其他用地190 543.3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7.56%。农用地中耕地和林地比例较大,耕地199 247.38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0.43%;林地543 860.45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5.77%。
近年来,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趋势。2013年,咸宁市生产总值为872.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8.7∶48.5∶32.8。全年固定资产投资953亿元,增长28.9%。常住人口248.5万人,城镇化率4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581元,增长9.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 480元,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协调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权重确定
(1)数据标准化,运用公式(1)将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指标里各个指标数据标准化,除了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为负效应外,其余皆为正效应。
(2)根据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 2所示)。
2.协调度评价结果分析
(1)结果
采用表2 的数据,根据公式(2)至(4)测算得出咸宁市2004—2013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评价分值、经济效益评价分值、社会效益评价分值和总协调度C 值,综合评价指数体系T、协调发展度D,确定每年度的协调度结果(如表3和下页图所示)。
(2)分析
第一,从总体状况来看,2004—2013年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D值总体呈增长趋势,这是由于咸宁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利用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结构不断优化,从而使得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逐步协调。2005—2006年从严重失调到濒临失调,这是由于2005年开始咸宁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效益提高;2007—2013年一直保持平稳上升,从濒临协调到良好协调。这说明随着咸宁市城市化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处于越来越合理的阶段,加之咸宁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三者互动效应逐渐加强,使得协调程度越来越稳定。
第二,2004—2013年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评价分值呈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总体从2004年的0.4781增长到2013年的0.6251,其中2004—2008年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用地的结构和布局随之发生变化,咸宁市的人均耕地比例从2004年的0.21259%下降到2008年的0.1982%。园地从0.0306%下降到2008年的0.0303%;其他农用地比例从0.0692%下降到2008年0.0687%;居民点工矿用地比例则从2004年的0.0366%提高到2008年的0.0378%;林地比例从2004年的0.4276%提高到2008年的0.443%;说明这一阶段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改变,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导致耕地等农用地面积下降过快,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因而其评价分值从2004年的0.4781直接下降到了2008年的0.1714。2009—2013年土地利用结构评价分值则一直平稳上升,说明随着咸宁市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结构中的各个指标逐渐达到相应的平衡,土地利用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第三,2004—2013 年咸宁市经济效益发展水平一直逐年稳步增长,其评价分值从 2004 年的0.0151增长到2013年的1.000,呈快速增长趋势,这是因为咸宁一直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其地均GDP从2004年的2.1 万元/ hm2提高到2013年的8.94万元/hm2;人均GDP从2004年的7 402元/hm2提高到 2013 年的29 408元/km2;地均财政收入从2004年的1 505元/ hm2提高到2013年的8 399元/hm2;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2004 年的2 360元提高到2013年的10 812元,提高幅度非常大;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从2004年的0.38万元/人提高到2013年的1.51万元/人。可以看出,地均GDP、人均GDP、地均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等指标都在逐年增长,经济结构发展逐步变得合理,因此从2004—2013年咸宁市经济效益评价分值一直持续增长。其中,2010年土地经济效益评价分值快速上涨,是由于借助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和鄂南经济强市建设重大战略的实施,使得整体水平大幅上升。
第四,2004—2013年咸宁市社会效益评价分值总体呈明显增长趋势,其评价分值总体上从2004年的0.1282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0.8582。虽然其中也有小幅波动变化,但增长趋势明朗。2004—2010年,社会效益评价分值一直处于0~0.3的低值区,但2010—2013年社会效益评价分值持续上升,到2013年达到了0.8582,这是由于自2011年以来,咸宁市致力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使得社会生态总体水平大幅上升,因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2004—2013 年,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D值从2004年的0.0474增长到2013年的0.8605,总体处于平稳上升的趋势。这是由于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咸宁市强化土地管理力度,实现工业进园的制度,大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外延式扩张为内涵式发展,控制了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速度,加上招商引资的效应,GDP增速较快,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并逐渐趋于合理,土地利用效益逐步提高。
(二)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调控建议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土地规划管理,根据咸宁市土地利用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进一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耕地保护的要求。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对规划实施进行动态监测。
其次,加大土地市场建设力度,让土地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严格审核各项非农业建设用地,强化土地功能分区,对各区域实行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引导和调控各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向、结构,促进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协调度;协调度模型;咸宁市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005-04
引言
土地利用已成为人类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最直接方式。我国人多地少,且土地资源质量分布不均。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就需要在协调土地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实现土地资源、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学界对于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明晰土地利用是否处于协调状态,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做出科学指导。
随着咸宁市城市规模的扩展,用地需求也越来越大。以2004—2013年为研究时间段,以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因素,建立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协调度分析,提出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调控对策。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咸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来源于2005—2014年《咸宁市统计年鉴》和《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2004—2013年咸宁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咸宁市统计年鉴》。
(二)研究方法
协调度是度量系统内部要素和系统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是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协调度低说明系统内部要素和系统之间的协调无序;反之,则表示系统内部要素和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协调度是反映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社会协调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更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社会协调程度或整体功能的大小,有学者还引入协调发展度的概念,协调发展度是度量和评价区域内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与发展程度的定量指标。
二、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分别从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土地利用结构指标包括人均土地占有量、耕地比例、林地比例、园地比例、其他农用地比例、居民点工矿用地比例、水利设施用地比例;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地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地均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效益指标包括人口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居民消费水平、市区人均绿地面积、农民纯收入。
(二)数据标准化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指数化处理方法,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即当X为正效应时:
Sj为第j项指标原数据值,Smax为原数据指标最大值,Smin为原数据指标最小值。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有多种,如德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这里采用熵值法进行指标权重确定。
(四)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评价函数构建
设{x1,x2,x3...xm}描述土地利用结构,{y1,y2,y3...ym}描述经济效益,{z1,z2,z3...zm}描述社会效益的指标。
那么,土地利用结构函数为:f(x)=Wix′i
式中,Wi为土地利用结构指标的权重;x′i为土地利用结构指标标准化值。
同理可知经济效益函数:g(y)=Wjy′j,社会效益函数 h(z)=Wzz′k。
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C为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λ为调节系数(λ≥2),本研究中选取λ=2。
(五)协调度等级评价标准
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过程就是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综合协调、交互胁迫的发展过程,其实质就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胁迫,由低级协调共生向高级协调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一个演化周期内,整个系统将经历低级协调共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螺旋式上升4个阶段,采用均匀分布函数法拟定协调度的等级及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基于此,引入协调发展度模型:D=C×T (3)
式中:T为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计算公式为:
T=α×f(x)+β×g(y)+χ×h(z)(α,β,χ为权重) (4)
三、实证研究
(一)研究区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咸宁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是南下北上的主要通道。
根据《咸宁统计年鉴》和咸宁市土地变更资料,2013年咸宁全市土地总面积975 149.92公顷,其中农用地为830 954.14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5.22%;建设用地70 437.54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7.22%;其他用地190 543.3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7.56%。农用地中耕地和林地比例较大,耕地199 247.38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0.43%;林地543 860.45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5.77%。
近年来,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趋势。2013年,咸宁市生产总值为872.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8.7∶48.5∶32.8。全年固定资产投资953亿元,增长28.9%。常住人口248.5万人,城镇化率4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581元,增长9.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 480元,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协调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权重确定
(1)数据标准化,运用公式(1)将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指标里各个指标数据标准化,除了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为负效应外,其余皆为正效应。
(2)根据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 2所示)。
2.协调度评价结果分析
(1)结果
采用表2 的数据,根据公式(2)至(4)测算得出咸宁市2004—2013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评价分值、经济效益评价分值、社会效益评价分值和总协调度C 值,综合评价指数体系T、协调发展度D,确定每年度的协调度结果(如表3和下页图所示)。
(2)分析
第一,从总体状况来看,2004—2013年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D值总体呈增长趋势,这是由于咸宁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利用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结构不断优化,从而使得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逐步协调。2005—2006年从严重失调到濒临失调,这是由于2005年开始咸宁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效益提高;2007—2013年一直保持平稳上升,从濒临协调到良好协调。这说明随着咸宁市城市化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处于越来越合理的阶段,加之咸宁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三者互动效应逐渐加强,使得协调程度越来越稳定。
第二,2004—2013年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评价分值呈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总体从2004年的0.4781增长到2013年的0.6251,其中2004—2008年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用地的结构和布局随之发生变化,咸宁市的人均耕地比例从2004年的0.21259%下降到2008年的0.1982%。园地从0.0306%下降到2008年的0.0303%;其他农用地比例从0.0692%下降到2008年0.0687%;居民点工矿用地比例则从2004年的0.0366%提高到2008年的0.0378%;林地比例从2004年的0.4276%提高到2008年的0.443%;说明这一阶段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改变,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导致耕地等农用地面积下降过快,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因而其评价分值从2004年的0.4781直接下降到了2008年的0.1714。2009—2013年土地利用结构评价分值则一直平稳上升,说明随着咸宁市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结构中的各个指标逐渐达到相应的平衡,土地利用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第三,2004—2013 年咸宁市经济效益发展水平一直逐年稳步增长,其评价分值从 2004 年的0.0151增长到2013年的1.000,呈快速增长趋势,这是因为咸宁一直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其地均GDP从2004年的2.1 万元/ hm2提高到2013年的8.94万元/hm2;人均GDP从2004年的7 402元/hm2提高到 2013 年的29 408元/km2;地均财政收入从2004年的1 505元/ hm2提高到2013年的8 399元/hm2;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2004 年的2 360元提高到2013年的10 812元,提高幅度非常大;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从2004年的0.38万元/人提高到2013年的1.51万元/人。可以看出,地均GDP、人均GDP、地均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等指标都在逐年增长,经济结构发展逐步变得合理,因此从2004—2013年咸宁市经济效益评价分值一直持续增长。其中,2010年土地经济效益评价分值快速上涨,是由于借助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和鄂南经济强市建设重大战略的实施,使得整体水平大幅上升。
第四,2004—2013年咸宁市社会效益评价分值总体呈明显增长趋势,其评价分值总体上从2004年的0.1282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0.8582。虽然其中也有小幅波动变化,但增长趋势明朗。2004—2010年,社会效益评价分值一直处于0~0.3的低值区,但2010—2013年社会效益评价分值持续上升,到2013年达到了0.8582,这是由于自2011年以来,咸宁市致力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使得社会生态总体水平大幅上升,因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2004—2013 年,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D值从2004年的0.0474增长到2013年的0.8605,总体处于平稳上升的趋势。这是由于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咸宁市强化土地管理力度,实现工业进园的制度,大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外延式扩张为内涵式发展,控制了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速度,加上招商引资的效应,GDP增速较快,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并逐渐趋于合理,土地利用效益逐步提高。
(二)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调控建议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土地规划管理,根据咸宁市土地利用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进一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耕地保护的要求。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对规划实施进行动态监测。
其次,加大土地市场建设力度,让土地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严格审核各项非农业建设用地,强化土地功能分区,对各区域实行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引导和调控各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向、结构,促进土地利用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