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学谈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ris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分类”对学生来说虽属新内容,但在本册教材的有关内容中,已经渗透过分类思想。例如,教学认数时说“有5个学生”。之所以把这些“人”(学生)说成“5个”,是因为他们同属一类,其分类标准为他们都是学生,“学生”就是“一类”的共同属性。在认识物体时,要求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这时“形状”就是分类的标准,把不同形状的物体划归为不同的类型,就是分类。本单元的两节课,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使之对“分类”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时,要尽可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分类,掌握分类的概念、渗透分类的思想与方法,并且使之得到升华。
  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商店里的物品只有分类摆放,才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家里的生活用品如鞋子、衣服、洗漱用品等分类摆放,才便于我们很快拿到所需要的东西;学生学会对学习用品以及生活用品分类整理,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更快捷、更方便,这就是“分类”的数学文化。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较之于知识技能而言,“分类”更加内隐,常常“潜伏”于许多普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外注意捕捉,并将其放大与外化,才能使学生对分类的思想方法得以巩固、深化与内化。那么,教学中教师如何捕捉、传递、放大、巩固、深化与内化“分类”的思想方法呢?
  
  一、明确教材编排意图。遵循认知规律教学
  
  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常常表现为以下趋势:首先是把“同样的物品分类”,然后发展到根据事物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再到根据事物的功能(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进行分类,最后,可以根据事物的属性,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按其本质特征进行分类。分类能力对促进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对学生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大有裨益。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由于单一标准的分类方法是不同标准分类的基础。所以教材编排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划归为一类,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在单—标准的分类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作用和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是不可改变的。如果不同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可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即“不同标准的分类”。如,根据“形状”、“颜色”、“作用”、“用途”、“功能”等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进行分类,称为“不同标准的分类”。对于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
  因此,教学“分类”时,要让学生充分地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明白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与功效,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将零散的、个别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完成对客观世界有关概念的分类过程。这一系列认识活动及其规律,都是教师必须掌握与遵循的。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把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与感受分类的具体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因此,教师应在教材捌共素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扩大取材范围,增加学生熟悉的玩具、书本、衣物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例如,开课时向学生展示“一大堆凌乱物品”的场景,使学生自觉产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让学生认识到把同类文具(如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文具,然后让学生观察分类摆放的物品,分别出示蔬菜类、水果类、玩具类、文具类、服装类等陈列图(下图)让学生“欣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分类的作用与必要性,之后,再让学生试着列举一些见到或感受过的物品分类等。如想一想家里的东西是如何分类摆放的?超市里的东西是如何分类摆放的?蔬菜店里的蔬菜又是如何分类摆放的?这些东西为什么这样摆放?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会说出:鞋子、衣服分别放在鞋柜、衣柜里,垃圾送到垃圾桶里……物品分类摆放使我们用时很快就能拿到,突出了分类摆放方便陕捷的功效。
  
  三、提供感性材料,丰富学生表象
  
  小学生头脑中的具体形象,取决于他们对感性材料的表象,特别是一年级上学期刚入学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在认识理解分类思想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时,更应该向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去分析、探索、发现和总结,建立表象,初步形成分类思想。这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的重要途径,也是调动学生自己学习、积极学习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同样的东西”分类时,可以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个小组分得快。如对学具袋中的数字卡片小棒、图形等进行分类,或者对动物图像、水果卡片等进行分类,在给“同类”的物品进行分类时还可以把课本后面的练习题改为实物卡片出示(下图),让学生在黑板上分类,或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分类;还可以让学生对书包里书的种类进行多角度分类等。学生对书包里的书进行分类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类,如把语文课本和语文练习本放在一起,把数学课本和数学练习本放在一起,也可以把语文课本和数学课本放在一起,语文练习本和数学练习本放在一起。
  由于充分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使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四、重视合作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重视合作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从长远的观点看,未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更注重人的团队精神;其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如学生的见解、思路、创新能力等,便于教师有的放矢的调控课堂。所以,有组织、有目的的合作与交流,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学具分类可以选择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前后排合作等形式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各组的合作效果。如果出现一人“独揽”,不许别人动手,或各说各的,各干各的,互不服气……教师应及时引导、教育,使培养学生的团从意识、强化台作精神的措施得以落实。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超越原有状态和水平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引导刚刚入学的孩子初步感受知识、聚集孩子心向。在教学不同标准的分类时,由于标准不同,分法各异,会有一定困难,但只要我们循循善诱、逐一启发,就能抓住创新时机。
  例如,为提高学生多角度分类的兴趣,教师可制作一些衣服的卡片引导学生分类(如下图)。教学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如按颜色分类,按长短袖分类、按方圆衣领分类、按套头和开衫分类,按有无腰带分类等。这些分法,都以学生认真观察为基础,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与分类过程,对“分类”概念有了进一步理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掌握分类标准和运用标准分类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散的。如何根据学生已有认识,实现课程目标?一位教师的教学(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教学实录:  课始,猜谜:“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1:这个谜语的谜底是钟。  生2:因
期刊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些老师很精明,也很认真,学生的任何不良行为,包括那些微小的毛病都逃不出他的视野。然而,这样的老师却很难带出优秀学生,因为他们忘了“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这一辩证法。  有些老师讲课,字、词、句、段、篇、习题、演练……无一不全、无一不精,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很少有出类拔萃的。这类教师分不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过分注重细节有可能对整体造成负面影响。
期刊
阅读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注重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王艳萍老师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做到了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片段1: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把自己的感悟充分表达出来?  (生1读,声音有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如果在教学中能很好地把握各种资源,将对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  五年级上学期,课程上到一半时,学校安排我出差。可是,课程怎么安排呢?这时,恰好有一批刚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山区工作的新老师来校学习,教导处从中选了一位姓赵的新老师代我的课。看着她朝气蓬勃的样子,我非常
期刊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通过“服装的搭配”等介绍简单的排列组合方法(教学中避免出现“排列组合”等术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或排列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及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下面以“服装的搭配”为例谈谈自己是怎样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要有趣    简单的排列组合知
期刊
反思当前数学课堂的“热闹”、“活跃”、“快乐”,不能不正视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写道:“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这种通过少教以达到多学的有效教学思想,至少仍是我们数学教学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  一、创设探究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
期刊
国歌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呼声,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我们响亮地唱起国歌的时候,必然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中,我们给学生讲国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  讲解开始,我们先要求同学们不要出声,在心里默唱一遍国歌,然后问每个同学能一字不错地唱下来吗?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的吼声?这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
期刊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去年的树》,是—个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一曲讴歌友情的永恒颂歌。日本作家新美南吉以极其朴素的表现手法,叙述了一只小鸟和一棵大树的故事,小鸟以它的真诚,用它的诚信,实现了自己郑重的承诺——给大树唱歌,表达了自己与大树的诚挚友情。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情感真挚感人,想象空间广阔,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情境,去感受鸟与树的友情,去聆听人世间的颂歌。    一、引入
期刊
“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总体设想之一。“数学广角(抽屉原理)”人教版新课程教材把它放在六年级下册(第68页至第72页例1一例3及相关练习)让学生学习,说明这一教学内容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和广阔的探究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立足学生的发展,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人手
期刊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说的是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要善于从一朵花中读懂整个世界,要善于从细微处获得更深层的感悟。而语文呢?字字词词、句句段段,甚至一个微不足道的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上都有其自身的作用,都有细细品味、咀嚼的价值和意义,正所谓“一词一句总关情”啊!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用敏锐的触觉,抓住文本的关键所在,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品出词句间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