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多元功能载体与环境活力激发

来源 :上海城市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g1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与区域的不断开发,不少地方的个性与特色逐渐地消失了,我们常说中国的城市发展是“千城一面”,以此来批评城市建设发展的同质化。有鉴于此,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保持地方的特色,像梯田、山麓附近的小森林等与人的生产劳动紧密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开始受到关注,并慢慢形成了一个要保护这些景观的共识。日本金泽市在文化景观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举措与实践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要见物见人;二是要提高历史文化街区居民的区域共同体意识;三是加强老城区的保护与利用;四是加强城乡一体化的文化性景观的保护与利用;五是加强官民合作,明确分工,建立官民合作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全球城市;文化性景观;整顿利用;历史遗址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7.01.010
  一、问题的提起
  城市像一根扁担,一头承载着市民的回忆与怀念,一头承载着市民的希望与梦想,而中间支撑着的是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营生。两端是精神的,中间是物质的。但是今天的物质就是明天的回忆,而今天的精神也就是昨天的希望。因此,城市就在这精神与物质的循环往复之中寻找着不断向上的平衡点。
  2016年8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发出公告,宣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年)》(以下简称《总规》)草案已经编制完成并予以公开展示,以便进一步征询公众意见。《总规》明确提出上海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卓越的全球城市”,分目标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其中“文化之城”强调的应该就是一种精神的载体,强调的是它的“坚持开放包容、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具体内容上看,除了强调多元融合的15分钟生活圈以外,更强调指出“保护风格独特的历史遗产。对各类城乡历史环境要素进行整体保护,推动抢救性保护的适当实施;注重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兼顾,拓展历史文化保護对象;健全与全球城市相匹配的城乡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和机制,促进历史资源的活化。至2040年,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大幅度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公共预算比重”。同时还指出“塑造特色凸显的城乡风貌。保护城市自然景观格局,构筑城市景观结构,营造更多富有人性关怀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培育和发展城市的高品质文化休闲功能和旅游服务功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便于进入的休闲游憩场所。至2040年,建成2 000公里以上的绿道”。[1]精神是要有物质或非物质来承载的,上述文字中所指的载体有历史遗产、城乡历史环境、城市自然格局、城市公共空间、旅游休闲场所以及绿化步道等,这种载体刺激了人们所有的感官,满足了人们内心的希求,填补了人们内心的空白,使人们兴奋、欢心、乡愁、悲哀、痛苦、迷茫,这种载体是城市市民不可或缺的,也是城市不可或缺的。
  这样我们就有必要开始思考城市如何能更好地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这些载体,这使人们想起本世纪初日本开始产生的语汇“文化性景观”,而且这一词汇日渐成为日本最流行的词汇和研究对象。2012年出版的金田章裕所著的《文化性景观》是一本代表性的著作,对“文化性景观”的定义、各种形式的文化性景观、文化性景观的管理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文化性景观是该地域人们生活和营生的故事,为我们理解文化性景观、管理文化性的景观提供了一个理论工具。另外,还有不少这方面的论文与学术报告会等活动。如新潟大学今村洋一的研究报告《有关重要文化性景观制度运用的全国实际情况与课题》,[2]报告就国土政策中地域性再认识与继承的一个方法进行调查,主报告对景观计划与文化性景观保存计划的对象范围、重要文化性景观的规制、重要文化性的景观的事业、实验事例的实际情况、城市事例的实际情况、广域协作事例的实际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认为总体而言各地方对文化性景观的区域划定、重视程度、规则制定以及作为公共事业的转换等方面都显示出比较好的状态,说明被调查地区对文化性的景观事业都比较重视。而须贺忠芳的《关于文化性景观观光政策展开的意义与可能性》[3]一文是以关本寺的农村景观为主体的调查研究报告,报告认为通过制度的实施,当地农民开始认识到身边的活生生的景观的重要性,并开始积极展开“学习型观光”活动。大森洋子《基于文化性景观条例的街道保存与景观形成的手法》[4]一文是在日本都市计划学会第38届学术研究发表会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报告,文章认为八女市所进行的街道保护与景观形成是有赖于官民协作的,地方行政长期支持地方的城市改造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在此基础上谙熟地方特色的原住民与当地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导入,地方的景观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上述这些研究,为我们了解日本文化性景观的规划与管理等提供了很好的途径。这些研究成果是建筑在日本景观工程的基础之上的,在上海瞄准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标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去研究走在前列的国家与城市的那些经验与教训,有助于我们更好更快地发展。所谓他山之石是也。
  二、文化性景观的概念与理论
  随着城市与区域的不断开发,不少地方的个性与特色逐渐地消失了,我们常说中国的城市发展是“千城一面”,以此来批评城市建设发展的同质化,日本实际上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所谓民族的才是国际的,地方特色才是文化的根脉所在。有鉴于此,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保持地方的特色,于是,像梯田、山麓附近的小森林等与人的生产劳动紧密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开始受到关注,慢慢形成了一个要保护这些景观的共识。这样,本世纪初的2004年6月公布,翌年4月开始实施的改正了的日本《文化财保护法》的第2条第1项中增加了“文化性景观”这个条目,这样“文化性景观”就正式成为日本“文化财”中的一员。日本文化厅所印制的小册子《文化性景观保护制度》中引用该法同项第5号的定义说,文化性景观是“在地区中人们的生活或是农业以及该地区的风土的基础上形成的景观区域,是为了解我国民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所不能或缺的东西”。这是法律上的语言,多少有点拗口。但接着,这个印刷品就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文化厅认为:“因为文化性景观是根植于日常身边生活的,所以平日里很难体会到它的价值。由于文化性景观保护制度的活用,能使其文化价值得到正确的评价、地域守护、世代传递。”同时指出,“在文化性景观中,对于采取特别重要保护措施的东西,在都道府县或市町村申请的基础上选择指定重要文化景观”。而“关于被选定为重要文化性景观的地方,如果要对现状进行改造、或者出现对其保护产生影响的行为的时候,要依据文化财保护法向文化厅长官提出申请。但是,日常的生产活动行为及非常灾害应急措施等情况时不受这条款限制”。当然,“对于为了保存和利用文化性景观而进行的各类事业,国家除了经费的补助以外,可以享受减免重要住家建筑的固定资产税等优惠政策”。[5]这是对文化性景观最权威的解释,也是对文化性景观保护制度最简要的诠释。   当然,除此之外,不同的学者也有各自不同的感悟。他们的定义也是有差异的。如上述金田章裕,下的定义是:“文化性景观是景观中特别对应该地域且通过历史才成型的东西,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文化性景观是其地域中人们生活和营生的故事。”[6]同时他认为文化性景观本身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来自营生方式的变化、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变化,以及经济的变化等。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与这些变化相对应的人们的评价,而人们的评价又有政治与行政的评价、企业与经济活动的评价、主导这些事物的人的评价以及一般人的评价等,完全是多样的。所以作者认为对于这些文化性景观保护应该是“创造(想象)性的保存”。[7]这是非常值得玩味的观点,对于我们认识文化性景观、保护文化性景观是有益的。而须贺忠芳则认为日本的“文化性景观”与1992年联合国在世界文化遗产范畴中加入“文化性景观”一样,是与重视文化遗产的景观思潮相一致的,表示由面向文物单体保护的行政部门的文物保护方式转向历史的、地域的特色背景的区域性的景观全体进行保护的趋向。
  那以后关于重要文化性景观的申请就越来越多了,到2014年底日本全国已经有44处被指定为“文化性景观”,并积极探讨有特色的景观如何与生活相融合并保存下去,另外作为观光素材提供的时候如何保持她的真实性等也是常常被议论的话题。实际上从文化厅的方向性来说,2007年文化厅在“保护”之上加上了“利用”两个字,从这个观念引发出“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复原等工作”的建议。2011年时又提出为了振兴旅游而对重要建筑物、历史遗迹、博物馆及传统艺术进行重点建设。但是,这样专项的单体保护并没有让地方上的民众感到经济的好转而予以支持,因此,史迹的保护以失败而告终的现象不少。于是从观光学的角度出发的文化性景观开发与地区振兴相结合的“学习型观光”的观念开始被人们接受。[8]从这个过程来看,“文化性景观”在日本也是经历了一个经验总结、不断升华的过程的。这就是从功利主义的文物“单体保护”、纯粹开发利用的失败的教训到作为文化性景观而整体保护利用的经验的升华。这是一个理论的发展过程,也是社会实践的总结。
  如上所述,联合国在1992年就将“文化性景观”纳入到世界遗产之中去了,那么,从世界遗产的角度来看什么是“文化性景观”呢?文化性景观就是代表“自然与人共同的作品”的文化性资产。具体而言,就是能够证明人类社会或者是人类的居住地是怎样在自然环境的物理性的制约中,不断地受到来自社会的、经济的内在力的影响而慢慢进化的那些东西。而世界遗产所指的“文化性景观”又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被加工了的景观,如庭院、公园以及宗教建筑物等;二是有机地进化着的景观,即由于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宗教上的需要而生成的与自然环境相对应而变成现在状态的景观,而这种景观又可分成已经发展完成而残留下来的文化性景观和现在依然在传统的社会中进化着的文化性景观这两种;三是相关联的景观,即自然要素对该地区人类有很大的影响,又具有很强的与宗教性的、艺术性的、文化性要素相关联的场面宏大的景观,简要地说就是人类设计的景观,在自然环境中受人为影响而形成的景观,自然中显示出与宗教、文化相关联的景观。
  可见,文化性景观是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相结合景观,或者说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一种景观。而这种现象往往是更广范围的生态型的景观,与传统的文物保护、建筑群保护乃至街面的保护是不完全一样的,通常是对一个广域的相互关联的整个街区,或是整个区域乃至县域范围进行保护的意思。同时,它还包括传统的街区的生活方式、营生方式、市场、以及传统手工艺街坊等的保护,体现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性景观。
  三、促进文化性景观保护与利用的组织及其工作
  如上所述,从文化财保护法修改以后,日本各地都开始对文化性景观进行调查申报工作,截至2015年1月已有47个地区列入文化性景观保护利用区。日本全国各地也纷纷成立相关机构,对本地区的文化性景觀进行调查、规划保存和利用。这些地方组织在2006年7月在日本文部省文化厅下还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全国文化性景观地区联络协议会”。这个协议会的设置是以“加盟团体共同进行对文化性景观的保存整备相关的调查研究、政策的推进以及信息的交换,以此来培育文化性景观,以利于区域内住民的生活及文化为目的的”。由44个市町加盟了这个协议会,并于那年召开了第一届大会,2014年还在长野县的千曲市召开了第十次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是“文化性景观从地方发出信息”,大会的宗旨是“共同来思考文化性景观的保存、利用的今后的方向,在期待解决各类问题的同时在地方上能获得这种有魅力的日本原风景,探讨传承给下一代的方针策略并相互交流信息”。
  从会议的情况来看,市民团体是区域文化性景观保存和利用的重要的力量所在。如日本滋贺县米原市的东草野街道建设恳谈会,介绍的是如何利用山村资源展开与城市交流的。他们策划运营荞麦收割、和荞麦面的体验以及休闲乡村生活体验等活动。而滋贺县高岛市的海津·西浜·知内地区文化性景观街道建设协议会则介绍了本地区被选定为重要文化性景观后,地方居民间就开始讨论利用文化性景观来促进街道的建设和构筑接受参观者的体制制度,同时还设定“重要文化性景观日”,组织地区进行街道及水边的清扫活动等情况。长崎县平户市的根狮子村落机能重组协议会介绍了根狮子村落178户联合搞活农政事业,推进农政事业的基础的建设,目标是在加强与城市的交流中不断提升地区及农林水产业的活力,展开大学生的酿酒手工业及农业体验等活动。据《平成27年度全国文化的景観地区連絡協議会千曲大会》,这些活动已实实在在为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的复苏、促进城市与农村的交流、文化性景观的保护与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金泽市的文化性景观保存的三大基本方针
  以下以日本海沿岸大城市金泽为例,对地方城市的文化性景观的保护和利用的规划做一简要的分析。金泽市的《金泽文化性景观:城下町的传统与文化(保存计划书)》是2009年由金泽市政府制定的。计划书由6章组成,这里主要以“关于文化性景观的基本方针”及“关于为保存文化性景观所必须的体制等事项”为主来分析。   金泽市的文化性景观保存基本方针由3部分组成。第一是保存管理的方针:含继承整体的城市构造,保持具有代表性的高的空间,保全美丽的自然与风土及保存和修复显示构成历史多层性的个别要素等四个方面。第二是整备与利用的方针:含推进提升城市的个性和魅力的整顿事业,在多样化文化活动中积极利用城市空间,专研金泽美的意识与技术及支援诱导激活各个街区的特色等四个方面。第三是管理运营的方针:含尊重作为精神的、文化的风土基础的地区共同体(支持町会活动),形成市民与行政联动的组织机制及整备在行政中的文化性景观的体制等三个方面。
  这些基本方针在文中均有展开,简要叙述如下。第一部分保存管理的基本方针是从中心城区到边远地区,尽量保存旧中心城区的历史沉积性的部分,“要保护能反映旧城区形成过程的那些具有特征意义的要素,如各个时期的历史建筑、土地的由来,及能表明来历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要素”。通过保护下来的这些要素,让人们能看到城市发展的脉络,而不是零星的单体历史建筑。第二部分整顿利用的基本方针是“为了让以近世中心城区为基础的城市的个性魅力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在相关的计划及各种事业的基础上积极地谋划整顿与利用。关于这里所说的整顿事业是指要充分利用在土地利用的历史性的变迁的基础上与相关单位联手策划形成体现历史文脉的景观”。“而在传统文化、传统技术方面,为提供培育继承人及弘扬传统技术的机会,要整顿继承传统营生的设施,实施为了振兴发展的援助,积极推行有利于维持继承的政策与措施。”“另外,组织有关文化性景观的学习会、意见交换会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孩子学习班’,广泛地为市民提供学习、体验文化性景观价值的机会,以便更好地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植于地区历史风土的城市建设而努力。”这里强调了文化性景观的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软件工程建设,也就是说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来促进城市的整顿事业,尤其是市民学习会及孩子学习班的做法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方针,相对于文化性景观、城市设施的整顿,这个城市的市民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而且其本身的文化表象就是一道风景。第三部分管理运营的基本方针的总要求是:“保护文化性景观的价值,形成对本市历史与传统文化的高度的民族认同感,依靠自己的双手来磨练提高它的个性与魅力是重要的,尊重地区居民的自主活动,努力充实管理运营体制是人们所期待的。为此,关于文化性景观的管理运营一方面要充实行政方面的政策,同时,为了在行政、地区居民、民间企业等的联动协调的基础上,推进活用文化性景观的城市建设,要规划体制的调整。”这个运营的基本方针就是地区居民、民间团体及行政三位一体。其中首要的是居民,处于核心的主体地位,尊重以区域自治会为基础的区域活动;其次是市民团体等事业者要建立多样主体能够参加的构架;而最外围的是行政,行政则是要构建包括专家确认机能的强化及综合性的援助。
  (二)金泽市的文化性景观保存的三方面体制事项
  关于“为保存文化性景观所必须的体制等事项”是从“行政”、“市民及民间事业者”以及“传统的共同体活动的支援”等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关于行政方面,计划书认为,行政“要将利用文化性景观的城市建设放在心头,在推进基于历史特性和文脉来复原整顿及沿街道修景等事业的同时,为了继承、振兴传统技术和结合专业人员在内的确认机能的强化与综合的支援。强调了在文化性景观的管理过程中区域居民的主体作用和政府行政的专业的技术确认与资助”。[9]传统艺能等,要积极地实施和援助继承人的培育事业。而在政策实施及评估的初期,要促进情报的提供与公开,让市民与事业者共享情报,以把握各种需要。而文化性景观的保护要有更多的市民、事业者等来参加,也要努力培养能积极进行这种活动的人才。再者,为了实现市民与事业者等与行政相互协作,共同投入到文化性景观的保护中去,行政部门要积极展开各种宣传事业。在金泽市,关于文化财的保护工作是由教育委员会协助市长办公局下属的城市政策局来展开的,這个政策局内设有保护和利用文化性景观为主的文化财的“历史遗产保存部”,以统一处理包括文化财在内的市内全部的历史资产的保护、整备、指导及利用等业务。另外,这个部内还设有一个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历史遗产调查研究室”,负责市行政范围内有形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另外,为了加强文化财的保护与城市建设的整合,以历史遗产保存部为主,联合城市整备局下属的土木部、城市规划课和景观政策课等部门组成了一个“城市建设办公区”,以加强政府内部的横向联系。这样一个既有各个专业部门又能联合办公的行政机制成为金泽市文化性景观保护利用的行政保障机制,比较有效地推进了金泽市的文化性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同样也促进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在市民与民间事业机构方面,计划书认为,继承文化性景观重要的是行政的政策,但同时也需要形成民众对金泽市历史及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并以自己的双手来提高城市的个性与魅力。市民及民间事业机构等被要求通过民非组织及城市建设市民团体等多样化的活动,积极地主导性地参与到文化性景观的保护利用中来。尤其对民间事业者们来说,要深入理解全市的文化性景观的价值,要诚实地协助有关政策的实施,自觉地为这些政策的实施来开展各自的事业。这样,通过与市民及各种团队的合作构建起文化性景观的保护和利用的体制。金泽市实际推行的市民及民间活动资助的相关事业有“文化财志愿者活动支援事业”、“加油商店街事业”和“中心市街区开创繁华事业费补助”等三项。其中,“文化财志愿者活动支援事业”主要是培育以市民联动来保护金泽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目的的志愿者的;而“加油商店街事业”则是支援商店街自身为了繁华街道、吸引顾客,而充满热情的努力着的事业,以及推进有魅力的商店街建设的项目;最后的“中心市街区开创繁华事业费补助”主要是补助在中心城市两个市场和中心商店街,地区的商店自己规划举办的有召集顾客能力的活动,并以此来谋求繁华和市中心商业街复苏的事业的。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市民及民间机构是文化性景观保护利用的实际推进者,与上述基本方针中所讲的是一致的,而推动和保障这些事业的是行政的财政资助,以及城市整体规划建设机制。   最后的“传统的共同体活动的支援”是支援城市最基层的类似于中国的街道的共同体“町会”的。金泽市的“町会”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曾经出现过“町会”的合并,近年来,不少地区恢复旧的町名,町民们自己动手改造自己的生活环境,开始涌现出使其更美的活动。具体表现为居民与行政之间签订协议来决定建筑物的意匠、形态及用途,地区的事由地区来思考、由地区来守护的现象不断增多。这样,以前藩政时代的区域分割的地域共同体创造出了与周边环境相匹配的更像金泽的氛围来,给城市景观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行政方面便对于这种保护与继承的行为予以资助。
  关于旧町名恢复事业,主要是指那些能表现出地域特征、有缘由的、很美的那些町名。它们是镌刻着土地的历史,反映着人们的营生与情境的,是很重要的历史文化资产。在老的金泽市中心城区成为基本单位的町会现在还有不少地方用着旧的町名,对于原住民来说依然是十分亲切的称呼。对于这些町名复活的推进活动以及在旧町名继承街区建设协定基础上的活动予以支持,以此来增强地区居民的相互连带意识及居民的区域建设的积极性。通过这些共同体的活动能继承金泽市的历史与传统。而这种活动本身也是地方城市的文化性景观。
  共同体空间保全利用事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述。金泽这个城市是在自然、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构筑起丰富的人间关系和地域连带感的。人们聚集、交流,培养地域关联性的地方,即所谓的共同体空间就是为防灾避难而将部分道路建得很宽的称之为六斗广见的空旷之地。金泽现在还有不少这种空旷地。这种公共空间世代相传,形成了地区的连带关系,为此还专门制订了《关于金泽市广见等公共空间的保护及利用的条例》,规定只要从事公共空间保护利用的团队与市政府签订协约,他们的事业就能得到行政的资助。通过这种活动,具有历史和传统的共同体就得到了继承。[10]
  上述这些体制与项目较有效地保障了金泽市文化性景观的保护与活用。不仅是硬件景观的保护利用,更重要的是区域共同体的观念传承与弘扬,进而推进整个城市文化性景观的保护和利用。为了这种文化性景观的保护和利用,金泽旧城区的县厅的办公大楼搬到火车站的西北方,金泽大学也移到了市区的东南方向去了。这些公共设施的移动都是为了保护旧城区的文化性景观,而这些土地用来建造公园,并逐步恢复城内的古老建筑,[11]这也体现出金泽市行政决心与实际的推进。
  四、关于文化性景观保护利用的启示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卓越的全球城市”中“更富魅力:一座人文之城”的目标,对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联合国提出“文化性景观”概念之后的2004年将这一概念纳入到日本的《文化财保护法》之中,出现了日本城市新一轮“文化性景观”理念下的城市与乡村的改造与管理。从上述内容来看,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在“富有魅力的人文之城”的建设过程中加以借鉴的。
  第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要见物见人。我们观念上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往往建立几栋建筑物或是一条街,如新华路、武康路、多伦路等。虽然有历史保护建筑,建筑本身也有故事,也形成了客观上的景观步道,但那些街区总让人觉得少点“文化”——一种共同体的区域认同感。而上述金泽市的公共空间建设理念中所强调的就是这个问题,恢复旧地名,重塑传统文化,凝聚区域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增强地域认同感。如原来法华镇地区是以牡丹花著称的地方,有小洛阳之美誉,牡丹时节,人气旺盛。如果这类人文活动能够得以恢复和利用,就能感受到各地独特的文化性景观。
  第二,要提高历史文化街区居民的区域共同体意识。为了引导地区居民参与到历史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中来,政府行政要加强宣传,积极培育。金泽市建立“学习型观光”的概念,组织有关文化性景观的学习会、意见交换会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孩子学习班”,广泛地为市民提供学习、体验文化性景观的价值的机会。民众对于当地的文化传承有了共识,对于文化性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就会有积极性,会主动参与地区的文化性景观的保护、建设与利用,而不是被动的参与,只是对规划提意见,讲诉求,由行政主导。所谓的文化性景观就是要让居民成为保护和利用景观的主人,由民间的力量来推动地区文化性景观的保护与建设。而政府行政是在大的方针、公共设施规划、专门技术领域及财政资助方面做好引领和导向工作。
  第三,加强老城区的保护与利用。金泽旧城中心地区的更新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尤其是对于能说明旧城区的形成过程的历史遗址更需要加大保护力度,让人们能从这些文化性景观中感受到一个城市的发展脉络。如成片地保存利用好南市城隍庙光启路、县左路一带的以舞台为中心的弄堂、石库门及西洋式建筑等街景,这一带是能较好地表现出上海城市的变化过程的。利用好临街舞台,适当恢复旧城中心传统文化,以进一步完善独特的上海老城厢的文化性景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文化性景观的保护应该是创造性的、动态的保护与利用,而不是粗暴地一拆了之,简单地变成一个纯新的区域。
  第四,加強城乡一体化的文化性景观的保护与利用。崇明由县改区以后,上海全域从行政上看已经都是城市了。但是,从许多文化特质上讲,上海郊区地区的农村文化性景观还是有很大的开发利用空间的。上海明清时期就有“沪城八景”的说法,现在又有“新十二景”的提法,这表明上海周边区域还是有很多传统文化性景观值得我们去挖掘、去传承的,不宜简单地发展统一模式的新农村建设和千篇一律的农家乐。如何恢复区域特色及地域传统文化,并加以保护与弘扬,在这方面上文所说的日本滋贺地区农村的原生态与农业生产体验相结合的保护与利用模式还是可以借鉴的。
  第五,加强官民合作,明确分工,建立官民合作的工作机制。如保护利用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费补助,公开项目内容要求,政府购买服务;而在民间建筑经营利用保护文化景观方面实行税制方面的优惠等政策,鼓励民间力量投入区域文化传承与保护。通过这种制度来调动地区居民参与地区文化性景观保护与利用的积极性,以充分发挥居民与社会组织在区域文化景观更新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总之,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中,尤其是人文之城的建设过程中,留存市民的记忆,弘扬传统文化,上海这个城市在文化性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年)[DB/OL].(2016-08-24)[2016-12-15].http://business.sohu.com/20160824/n465779576.shtml.
  今村洋一.重要文化的景観におけく制度運用的実態と課題[DB/OL].國土政策关系研究支援事业,2011.(2011-03)[2016-12-15].http://www.mlit.go.jp/common/000999567.pdf.
  [8]須賀忠芳.文化的景観における観光施策展開の意義とその可能性——「関本寺の農村景観」を題材に[C].日本国際観光学会論文集(第22号),2015.
  大森洋子,等.文化的景観条例による町並み保存と景観形成の手法――福岡県八女市における事例報告[DB/OL].(2003-12-11)[2016-12-15].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cpij1/38/0/38_0_95/_article/-char/ja/.
  文化庁文化財部記念物課.魅力ある風景を未来へ——文化的景観の保護制度[DB/OL].(2009)[2016-12-15].http://www.bunka.go.jp/bunkazai/shurui/keikan.html.
  [7][11]金田章裕.文化性景观[M].东京:日本彰国社,2012.
  文化スポーツ局歴史都市推進課.金沢の文化的景観城下町の伝統と文化(保存計画書)(第三章)[DB/OL].(2010-02-22)[2016-12-15].http://www4.city.kanazawa.lg.jp/11201/rekishitoshi/keikan1.html.
  文化スポーツ局歴史都市推進課.金沢の文化的景観城下町の伝統と文化(保存計画書)(第六章)[DB/OL].(2010-02-22)[2016-12-15].http://www4.city.kanazawa.lg.jp/11201/rekishitoshi/keikan1.html.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李新天,1970年生,女,上海市人,从事设计教学二十余年,中国建筑协会会员,中国图形协会会员, 高级室内设计师。业余爱好研习绘画,曾任視觉设计专业主任等职务。
期刊
摘要:户外广告在城市空间中大量繁殖,并演化为城市空间中的另类景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是资本借助户外广告对城市空间的深度分割,是资本逐利性对城市公共性的挤压和霸凌,其后果就是造成城市景观的碎片化、城市形象的广告化以及城市感知的浅表化。为了维护城市的公共性,需要城市管理者引入公众力量,并使他们能顺利参与到城市空间的规划和使用中来,同时培养广告主对公共利益的敬畏心理,在技术层面对城市空间的户外广告容量进
期刊
摘要:《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将云南省定位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为全力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发挥云南省的独特区位优势,云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一区、两带、四城、多点”滇中经济圈产业发展布局的重大举措,明确提出了建设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将昆明、玉溪、红河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针对玉溪市的产业布局、空间功能布局、
期刊
摘要:城市中心区的城市病是导致城市群不利因素上升的重要病理因素,也是拉开城市群发展差距的主要发病路径。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進程中,其城市中心区曾一度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劣、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主要采取了完善公共交通体系、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整治贫民窟、建设廉价公租房,去中心化、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建设卫星城、缓解中心区发展压力等举措,为我国城市中心区
期刊
摘要:沈阳市铁西区是全国最具代表性的老工业基地。作为斯大林式工业化的典型代表,铁西区曾经在计划经济时代无比辉煌,随后又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制度确立后,遇到转型困难,持续没落。其兴衰历程,在不同时期都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城市形象,并借助媒体的推波助澜,形成了一种大众想象。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称号如“东方鲁尔”、“共和国长子”,让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文化成功地塑造了工业城市的
期刊
摘要:经过多年的实践,上海等国内发达城市已逐步将大数据手段引入交通规划的数据获取、问题挖掘等多个方面,在规划项目与课题研究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朝着更准确、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不过目前,大数据手段在交通规划领域的应用仍处在起步阶段,对于大数据概念缺乏统一的认识,与此同时大数据的数据来源与基础理论仍存在一定缺陷。正如大数据研究方法自身的现实与理论困境中所描述的,上海交通规划的大数据实践也同样
期刊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结合,挖掘发挥适宜人居城市建设中的“创意植入”和创意城市的人居效应,这对于激发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实力、深化创意与人居的互动城市范式、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综合发展水平,有着迫切意义和现实诉求。为此,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创意植入”,要注重生态型创意规划,打造“生态+”创意产业系统;重视包容型创意开发,打造“人文复兴”的创意城市;注重内涵式创意发展,增强适宜
期刊
摘要:城市洪涝风险治理已成为保障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课题。可以看到,影响城市安全的洪涝风险因素多样,除了突出的梅雨和台风暴雨,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城镇化进程、防洪基础设施、规划工程、防范意识等,而且不同城市的洪涝风险特征也各有不同。太湖流域城市洪涝风险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丰沛的水资源优势与频发的水灾害之间的矛盾、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与防洪措施“短板”之间的矛盾、水利现代化目标与高起
期刊
摘要:德国的古城,有2 000年建城史的很少,除了科隆、特里尔、康斯坦茨等几个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外,柏林、汉堡、慕尼黑、法兰克福等都只有千年左右的历史。柏林,不仅是德国的首都,而且还被冠以景观之城、时尚之城、创意之都、设计之都,乃至音乐之都等美誉,柏林的政治、经济在欧洲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汉堡位于易北河、阿尔斯特河、比勒河的三河入海口,大大小小的支流和运河纵横交错穿越市区。河多桥也多,据统计,汉堡
期刊
摘要:伦敦早在1300年就是一个以贸易和商业为主的城市,18世纪至二战结束前,伦敦依靠其工业和帝国力量领先世界,21世纪以来,它又以低碳经济和低碳金融为目标力图引领世界城市的未来发展。上海有着比伦敦更加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典范。在迈向顶尖国际城市的道路上,上海除了表面上做到与伦敦相比肩的硬件建设外,更多的是需要软力量的加强,例如人们的现代观念、文化软实力等。现实地看,从粗放型时间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