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欧洲的大城市里,华沙是一个执拗的特例。除了维也纳、伦敦、巴黎那样一直保有大量古建的重要城市,大量中东欧城市都是在近20年才开始拆除火柴盒式的建筑,尽力追求徒具其型的“古代化”的。华沙是在1945年战后立刻开始重建的。在如今欧洲大同小异的城堡、广场、喷泉、教堂的模式当中,70年前的华沙,就一面是对自己精确到毫米的“仿制”,一面是符合人生活居住的城市“发展”逻辑,二者并行本身成了一种非同寻常的生活建构方式。
新世纪以来,华沙成了全欧洲最欢迎外来建筑师的地方。一幢500米高的虚拟黑色“巨塔”竖立在华沙市中心,艺术家把“二战”结束后所有华沙市区残存的碎片,精确地一块块用电脑堆砌成一座巨塔,比现有的最高建筑科学文化宫还要高一倍多。
战后对于华沙的重建,是一个城市组织和空间秩序的规划。70年过去了,波兰人仍然认可这个城建是通过充分讨论的,而不是执政当局出于表达情绪的需要。街道宽阔,公园自然清新,建筑上因为执拗保持了一些历史风貌地区,与德国的东柏林、德累斯顿那种“社会主义生产型城市”大异其趣。华沙至今看到的城市面貌,包括历史街区界限、公园和原始生态区的保留,为居民提供新鲜空气的廊道以及高等教育、轨道交通,尤其是改善住房,都是从废墟中一点点重新做的。
波兰之所以有趣,就是因为还没有被脸谱化。或者说旧的脸谱早已经模糊暗淡,新的样貌还没来得及定义。
到波兰最特别的招待,是去别林斯基贵族的郊外宫殿的马厩。该国一百多年内的现代历史和创造,波兰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波兰生活尽在其中。有趣的是,尽管主管安娜·马加(Anna Maga)反复向波兰外交部声明,这里的情况并不适合向外宾展示,但依然挡不住特殊的参观。车子行驶过华沙郊外非常原生态的森林,才到达了这片不对外开放的宝库。天鹅从远处的河边静静迎向桥上的客人。11年前,国家博物馆的库房被迫搬到了这里,展品中生活杂项类最不被重视。宫殿本身地处偏远,政府意在打造另一个旅游目的地。可是私有化以后,别林斯基家族近年来与政府协商成功,将在两年后要回这举国知名的宫殿和巨大的森林,原本政府装修好的宫殿,也只能“内部参观”了。
还来不及为美景感叹,就被一尘不染但层叠堆放的“杂物”震惊了。第一次接触波兰的艺术设计领域往往觉得元素太杂,既能发现模仿西欧的语汇,也推崇本国六七十年代的独特风格。但只要在这个以2.5万件家具、布料、瓷、玻璃组成的仓库里,侧着身子以最小幅度的动作和最轻声的语言,看一上午,一个世纪以来的波兰人的真实生活就如同彩色默片一样生动起来。很多设计元素来自于波兰二十世纪初,特别是“二战”前的思想形态和意识。最早的藏品制作于1917年,我看到30年代很多色彩丰富的家具产品,让人联想到宜家。有一把不锈钢的方方正正的椅子,用整张小鹿皮裹得漂亮极了,来自“一战”后波兰总理的夏季别墅,是特别为他订制,可惜别墅尚未投入使用战争已经开始,只有这把椅子被人抢出,其他的均遭战火荼毒。这个当时最时髦的设计品,今天看起来也独一无二。
博物馆收藏的沧海遗珠极多,目前最有知名度的,是一把叫“RM58”的椅子。这把原本像一个黑色蚕豆瓣的圆胖胖的椅子,贯穿了我在波兰的好几处探访。椅子极轻,优雅时髦,在波兰是炙手可热的经典设计代表作。这是波兰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完全使用工业材料做出的第一件家具。今天这椅子受到世界范围的赞美,不仅是国家博物馆,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也已收藏。
波兰的设计家具年出口额,2014年官方数据是80亿欧元,去年的数字估计已超过100亿欧元。其中欧洲市场尤其是德国占出口额一半,法国和意大利排在第二、三位。有意思的是,2009年以前,对于整个欧洲来说,波兰是一个没有设计行业的国家。当年申请加入欧盟时,波兰打出的一张王牌就是时装业。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当中,消费主义在波兰没掀起什么价值观的暴风雨。老牌奢侈品在波兰传播的时间不长,波兰人对这些商业神话完全没有认同感。借助低成本的优势,反倒是波兰推陈出新,不断吸引着“西方”,设计的源头之一就在罗兹。
“好莱罗”是电影爱好者的口头语。1947年,波兰政府决定在华沙以外最有条件的城市重建电影工业。罗兹至今最漂亮的建筑之一——纺织大王、犹太人波兹南斯基的私人宫殿,就被用来做了罗兹电影学校的教学楼。学校门口有一块列宁的语录牌:“对我们来说,电影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重要的。”根据波兰斯基的回忆,在战后资金全面短缺的情况下,学校设备精良、人员充足,教师们个个出类拔萃,而且学生和教师的比例,简直好像客人在豪华大旅馆里接受服务员的服务一样。这使得罗兹电影学院成为欧洲最好的电影学院之一。《红白蓝》三部曲的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也毕业于此。
轻工业的氛围,制造业的美感,是近几年来罗兹逐渐从衰败里苏醒的关键。在罗兹,无论是一个裁缝,还是一个设计师,“面对材料时毫无畏惧,并且自信于把概念付诸实践”,是我在棉纺织厂改建的舊资料馆里看到的一句话。罗兹人不是抛弃工业时代,而是重新认识和改造生活本身。罗兹是一个像纽约一样分成条块街区的城市,并且只有一条拿得出手的像样街道,报业大亨、银行家、奢华旅馆的旧楼仍在。可是这条市中心很古老的步行街,尽管花了5000万兹罗提修缮,却依然不如“Manu”那样醒目、轻松和气派,连店面租金都非常便宜。
在老步行街两边,不同的区域有一些不太起眼却很独特的小精品时装店,大多一店一个自由小品牌,服饰设计款式都颇有意思,面料质量也不错,价格中等。“二战”以后,罗兹保留了波兰最重要的轻工业中心地位,乃至整个中东欧,罗兹都是轻工业大本营。1989年以后,大工厂开始衰落亏本,但是从事服装业的人却一直数量巨大。
“一个完美守住的秘密”是西方带有惊喜地发现波兰的评价。不管是鹰经济,还是“欧洲的中国”,波兰在政治体制改革后明显得到了最快速的发展,而且他们还幸运地少走了弯路。取代曾经的煤矿、木材和纺织产业的,是今日最蓬勃的家具设计制造和服装设计制造,从大而重,走到小而美的波兰。2009年金融危机降临,欧洲经济出现负增长(-4.1%),欧盟各国只有波兰是正增长,这与欧洲对波兰“秘密”的接纳密不可分。
新世纪以来,华沙成了全欧洲最欢迎外来建筑师的地方。一幢500米高的虚拟黑色“巨塔”竖立在华沙市中心,艺术家把“二战”结束后所有华沙市区残存的碎片,精确地一块块用电脑堆砌成一座巨塔,比现有的最高建筑科学文化宫还要高一倍多。
战后对于华沙的重建,是一个城市组织和空间秩序的规划。70年过去了,波兰人仍然认可这个城建是通过充分讨论的,而不是执政当局出于表达情绪的需要。街道宽阔,公园自然清新,建筑上因为执拗保持了一些历史风貌地区,与德国的东柏林、德累斯顿那种“社会主义生产型城市”大异其趣。华沙至今看到的城市面貌,包括历史街区界限、公园和原始生态区的保留,为居民提供新鲜空气的廊道以及高等教育、轨道交通,尤其是改善住房,都是从废墟中一点点重新做的。
波兰之所以有趣,就是因为还没有被脸谱化。或者说旧的脸谱早已经模糊暗淡,新的样貌还没来得及定义。
到波兰最特别的招待,是去别林斯基贵族的郊外宫殿的马厩。该国一百多年内的现代历史和创造,波兰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波兰生活尽在其中。有趣的是,尽管主管安娜·马加(Anna Maga)反复向波兰外交部声明,这里的情况并不适合向外宾展示,但依然挡不住特殊的参观。车子行驶过华沙郊外非常原生态的森林,才到达了这片不对外开放的宝库。天鹅从远处的河边静静迎向桥上的客人。11年前,国家博物馆的库房被迫搬到了这里,展品中生活杂项类最不被重视。宫殿本身地处偏远,政府意在打造另一个旅游目的地。可是私有化以后,别林斯基家族近年来与政府协商成功,将在两年后要回这举国知名的宫殿和巨大的森林,原本政府装修好的宫殿,也只能“内部参观”了。
还来不及为美景感叹,就被一尘不染但层叠堆放的“杂物”震惊了。第一次接触波兰的艺术设计领域往往觉得元素太杂,既能发现模仿西欧的语汇,也推崇本国六七十年代的独特风格。但只要在这个以2.5万件家具、布料、瓷、玻璃组成的仓库里,侧着身子以最小幅度的动作和最轻声的语言,看一上午,一个世纪以来的波兰人的真实生活就如同彩色默片一样生动起来。很多设计元素来自于波兰二十世纪初,特别是“二战”前的思想形态和意识。最早的藏品制作于1917年,我看到30年代很多色彩丰富的家具产品,让人联想到宜家。有一把不锈钢的方方正正的椅子,用整张小鹿皮裹得漂亮极了,来自“一战”后波兰总理的夏季别墅,是特别为他订制,可惜别墅尚未投入使用战争已经开始,只有这把椅子被人抢出,其他的均遭战火荼毒。这个当时最时髦的设计品,今天看起来也独一无二。
博物馆收藏的沧海遗珠极多,目前最有知名度的,是一把叫“RM58”的椅子。这把原本像一个黑色蚕豆瓣的圆胖胖的椅子,贯穿了我在波兰的好几处探访。椅子极轻,优雅时髦,在波兰是炙手可热的经典设计代表作。这是波兰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完全使用工业材料做出的第一件家具。今天这椅子受到世界范围的赞美,不仅是国家博物馆,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也已收藏。
波兰的设计家具年出口额,2014年官方数据是80亿欧元,去年的数字估计已超过100亿欧元。其中欧洲市场尤其是德国占出口额一半,法国和意大利排在第二、三位。有意思的是,2009年以前,对于整个欧洲来说,波兰是一个没有设计行业的国家。当年申请加入欧盟时,波兰打出的一张王牌就是时装业。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当中,消费主义在波兰没掀起什么价值观的暴风雨。老牌奢侈品在波兰传播的时间不长,波兰人对这些商业神话完全没有认同感。借助低成本的优势,反倒是波兰推陈出新,不断吸引着“西方”,设计的源头之一就在罗兹。
“好莱罗”是电影爱好者的口头语。1947年,波兰政府决定在华沙以外最有条件的城市重建电影工业。罗兹至今最漂亮的建筑之一——纺织大王、犹太人波兹南斯基的私人宫殿,就被用来做了罗兹电影学校的教学楼。学校门口有一块列宁的语录牌:“对我们来说,电影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重要的。”根据波兰斯基的回忆,在战后资金全面短缺的情况下,学校设备精良、人员充足,教师们个个出类拔萃,而且学生和教师的比例,简直好像客人在豪华大旅馆里接受服务员的服务一样。这使得罗兹电影学院成为欧洲最好的电影学院之一。《红白蓝》三部曲的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也毕业于此。
轻工业的氛围,制造业的美感,是近几年来罗兹逐渐从衰败里苏醒的关键。在罗兹,无论是一个裁缝,还是一个设计师,“面对材料时毫无畏惧,并且自信于把概念付诸实践”,是我在棉纺织厂改建的舊资料馆里看到的一句话。罗兹人不是抛弃工业时代,而是重新认识和改造生活本身。罗兹是一个像纽约一样分成条块街区的城市,并且只有一条拿得出手的像样街道,报业大亨、银行家、奢华旅馆的旧楼仍在。可是这条市中心很古老的步行街,尽管花了5000万兹罗提修缮,却依然不如“Manu”那样醒目、轻松和气派,连店面租金都非常便宜。
在老步行街两边,不同的区域有一些不太起眼却很独特的小精品时装店,大多一店一个自由小品牌,服饰设计款式都颇有意思,面料质量也不错,价格中等。“二战”以后,罗兹保留了波兰最重要的轻工业中心地位,乃至整个中东欧,罗兹都是轻工业大本营。1989年以后,大工厂开始衰落亏本,但是从事服装业的人却一直数量巨大。
“一个完美守住的秘密”是西方带有惊喜地发现波兰的评价。不管是鹰经济,还是“欧洲的中国”,波兰在政治体制改革后明显得到了最快速的发展,而且他们还幸运地少走了弯路。取代曾经的煤矿、木材和纺织产业的,是今日最蓬勃的家具设计制造和服装设计制造,从大而重,走到小而美的波兰。2009年金融危机降临,欧洲经济出现负增长(-4.1%),欧盟各国只有波兰是正增长,这与欧洲对波兰“秘密”的接纳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