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收益权作为信托财产的可行性研究——基于商事信托的组织法属性

来源 :研究生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资产收益权能否成为信托财产的问题上,传统的分析方法是一种财产法的分析进路,从信托财产的确定性、可转让性切入,寻找资产收益权与信托财产的契合点,要么无所适从,要么得出成本甚巨的修法结论。实际上,信托法律关系是一种结合多重法律概念的特殊权利义务关系,系兼具"债权"、"物权"及"组织"法律关系之"三位一体",对信托法制之分析不能局囿于债权、物权的财产法分析路径而忽视组织法属性之存在。
其他文献
《孙子兵法》的第一句话:细节,成败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地,不可不察也.细节往往决定着我们的工作效果,影响着我们工作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因忽视细节而遗憾的事还是经常发生的,现举四例说明如下.    一、画龙不点睛——失去了例题的教学功能    教学中关键性的知识点忘记揭示,教学目的没达到,失去了题目的教学功能.  案例1 A老师上课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上)4.1节用字母表示数,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
不久前笔者将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试题第26题原封不动地放在单元测试卷中,原意仅仅是把它作为学生练习之用.但在学生解答后,笔者在课堂讲评时,没有料到的
一文两分,顾名思义,就是一篇文章打两个分数,总水平分和单项分;一文两作,即一篇文章在老师批改、课堂评讲以后,返回到学生手中自行修改,待学生自我感觉满意后再交给老师终评,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思维发展中抽象逻辑思维的优势地位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第一,通过假设进行思维。中学生开始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途径,经过
高考题往往有其丰富的背景与深刻的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透过高考题去思考,我们也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与联想.本文通过对天津市2004年与2006年的两道数学高考试
随着新课程实施,作为一门全新的综合文科课程,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已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系列课改的成功经验。但随着新课程深入展开,许多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大多给人传递了这样
西方历史上的法哲学流派为数不少,自然法和实证法(或法律实证主义)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两支(且至今活跃),有其独特的思潮形式和代表人物,奉行各自的思想史逻辑,在学术起点、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