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意是指作者在一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等。立意高远,要求我们先要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立意高远,还要求我们要善于感受时代气息,从新鲜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发现生活中新的矛盾,抓住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闪光点,运用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等方式,找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新办法。立意高远,还要求我们必须做到正确审题,快速、准确地捕捉题目中的信息。小而巧的切入口,便于产生新的立意,也便于出彩。
在作文的立意上,我们只有尽量求异、求新,才能获得高分。
一、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是指写作时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发散思考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展开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
如2010年高考江苏一考生《绿色生活》一文开头写道:“夏蝉欢唱,草木葳蕤,这是生命的绿色,是无限生机涌起的快乐。步履漫漫,冥神惬思,这是生活的绿色,是恬静心中跃起的悠然,绿色的生活是诗意的生活。”接着采用发散思维法,将“绿色生活”上升到“健康的生活、和谐的生活、简洁的生活”来充分论证,立意深远。
二、多角立体法
作文如何选择角度,对于其成败,常常是至关重要的。巧妙转换立意角度,会令人眼前一亮。转换立意角度、进行立体思维的方法很多,只要将其中一两种运用熟练,便能在考场上出奇制胜。常用立意法有顺向立意、逆向立意和辩证立意三法,顺向立意即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逆向立意法,即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辩证立意法,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看原材料。这是一种辩证思维。它提醒我们多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角度的审视。视角的广阔,会使作文闪现出夺人眼目的亮色。
如2010年高考上海一考生《敬畏與恩赐》一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大海,我们始终都是心存敬畏的”,在议论时,作者先采用顺向立意,从人类对自然应持有的态度这一角度切入,认为:“不管是农业时代还是工业时代,人类都应对自然怀有敬畏的姿态,以感恩的心情面对自然的一切赐予。” 接着采用逆向立意,指出:“如果任贪欲发展,人类最后伤害的还是自身。”最后采用辩证立意,指出:“在这个世界上,人类其实很渺小,我们应该停止掠夺式的生存状态,克制贪婪的欲望,与周遭的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心存敬畏之心,人类才能更好的发展。”这样结尾水到渠成,点明中心,让人心服口服。
三、大题小作法
大题小作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大题小作,有题材上的,也有立意和联想上的。题材上的化大为小,指从写作题材纷繁复杂的结构组成中,精选出被一般人忽视、看似平凡微末的事物作为角度,通过对这些“小”的扩写,来展示整体事物的万千气象之“大”。在这里,这些“小”要能体现原整体事物的神髓。立意上的化大为小,指从一个大主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的“小”意思来作为切入点,表现大主题。联想上的化大为小,指从联想中取其与此联想神晤的一端,拓展联想的空间。这里的“小”大多指细节性的。无论哪种类别上的化大为小都是以“小”为角度写其“大”。
如2010年高考重庆一考生《难题》一文,作者将这一题目来了一个大题小作。全文紧紧围绕在 “针对当今青年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大声疾呼,找回青年的激情已经成为难题”上运转。先是写时代竞相表达对“美少年”、娘娘腔的顶礼膜拜,将青年的激情和软弱作对比,指出如何找回青年的激情成了摆在时代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一立意显示出考生对事物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四、反弹琵琶法
“反弹琵琶”即反其意而用之,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形式和结果,是经过朝多种多样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即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运用逆向求异思维的方法,立意才会有新的意境,发人深省。
如2010年高考山东一考生《“阴影”也是一种美》一文,作者打破传统的正面讴歌“光明”的构思方式,反弹琵琶,开篇写道:“罗素曾说:‘参差多姿乃是幸福的本源。’的确,人生的一切魅力都是由光明和阴影共同构成的。然而,我们毕生寻觅的只是光明之下的欢乐、幸福,却不知,阴影之下的苦难与泪水也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正文部分选用罗索翁的名言与叶利钦、李清照的典型事例,论证了“阴影”对人的激励作用。最后写道:“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只有真正领悟阴影之中苦难的力量,才会在光明之下接受属于自己的荣光。”全文说理有理有据,阐发深入,既准确表达自己的深刻感悟,更表现出一种思考的深度和思想的魅力。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养成多质疑,多思考的习惯,写起文章来就会让你的思想在你的笔下纵横驰骋,定会薄发出震人心魄的力量来。
【作者简介】
鲍亚民,高级教师,执教于安徽歙县第二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张丹凤
在作文的立意上,我们只有尽量求异、求新,才能获得高分。
一、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是指写作时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发散思考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展开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
如2010年高考江苏一考生《绿色生活》一文开头写道:“夏蝉欢唱,草木葳蕤,这是生命的绿色,是无限生机涌起的快乐。步履漫漫,冥神惬思,这是生活的绿色,是恬静心中跃起的悠然,绿色的生活是诗意的生活。”接着采用发散思维法,将“绿色生活”上升到“健康的生活、和谐的生活、简洁的生活”来充分论证,立意深远。
二、多角立体法
作文如何选择角度,对于其成败,常常是至关重要的。巧妙转换立意角度,会令人眼前一亮。转换立意角度、进行立体思维的方法很多,只要将其中一两种运用熟练,便能在考场上出奇制胜。常用立意法有顺向立意、逆向立意和辩证立意三法,顺向立意即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逆向立意法,即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辩证立意法,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看原材料。这是一种辩证思维。它提醒我们多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角度的审视。视角的广阔,会使作文闪现出夺人眼目的亮色。
如2010年高考上海一考生《敬畏與恩赐》一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大海,我们始终都是心存敬畏的”,在议论时,作者先采用顺向立意,从人类对自然应持有的态度这一角度切入,认为:“不管是农业时代还是工业时代,人类都应对自然怀有敬畏的姿态,以感恩的心情面对自然的一切赐予。” 接着采用逆向立意,指出:“如果任贪欲发展,人类最后伤害的还是自身。”最后采用辩证立意,指出:“在这个世界上,人类其实很渺小,我们应该停止掠夺式的生存状态,克制贪婪的欲望,与周遭的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心存敬畏之心,人类才能更好的发展。”这样结尾水到渠成,点明中心,让人心服口服。
三、大题小作法
大题小作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大题小作,有题材上的,也有立意和联想上的。题材上的化大为小,指从写作题材纷繁复杂的结构组成中,精选出被一般人忽视、看似平凡微末的事物作为角度,通过对这些“小”的扩写,来展示整体事物的万千气象之“大”。在这里,这些“小”要能体现原整体事物的神髓。立意上的化大为小,指从一个大主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的“小”意思来作为切入点,表现大主题。联想上的化大为小,指从联想中取其与此联想神晤的一端,拓展联想的空间。这里的“小”大多指细节性的。无论哪种类别上的化大为小都是以“小”为角度写其“大”。
如2010年高考重庆一考生《难题》一文,作者将这一题目来了一个大题小作。全文紧紧围绕在 “针对当今青年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大声疾呼,找回青年的激情已经成为难题”上运转。先是写时代竞相表达对“美少年”、娘娘腔的顶礼膜拜,将青年的激情和软弱作对比,指出如何找回青年的激情成了摆在时代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一立意显示出考生对事物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四、反弹琵琶法
“反弹琵琶”即反其意而用之,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形式和结果,是经过朝多种多样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即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运用逆向求异思维的方法,立意才会有新的意境,发人深省。
如2010年高考山东一考生《“阴影”也是一种美》一文,作者打破传统的正面讴歌“光明”的构思方式,反弹琵琶,开篇写道:“罗素曾说:‘参差多姿乃是幸福的本源。’的确,人生的一切魅力都是由光明和阴影共同构成的。然而,我们毕生寻觅的只是光明之下的欢乐、幸福,却不知,阴影之下的苦难与泪水也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正文部分选用罗索翁的名言与叶利钦、李清照的典型事例,论证了“阴影”对人的激励作用。最后写道:“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只有真正领悟阴影之中苦难的力量,才会在光明之下接受属于自己的荣光。”全文说理有理有据,阐发深入,既准确表达自己的深刻感悟,更表现出一种思考的深度和思想的魅力。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养成多质疑,多思考的习惯,写起文章来就会让你的思想在你的笔下纵横驰骋,定会薄发出震人心魄的力量来。
【作者简介】
鲍亚民,高级教师,执教于安徽歙县第二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张丹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