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正如巧妇做饭一样,如果脑中无感性认识,手中缺乏作文的素材,是难以写好作文的。因此,笔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单单注重课堂上的指导和评讲,还致力于引导学生阅读积累,观察生活,寻找素材,赋予学生“找米下锅”的能力。
1 多阅读,重积累
常听学生抱怨每逢写作文都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手,其实这与他们读书少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读书破万卷”又怎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只语片言。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
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作品的潜移默化,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课文阅读,像课文这样用规范的语言叙述事件,就是作文。用课文的规范语言影响学生,使他们的语言越来越缜密,越来越熟练,达到规范化;其次,通过“书香校园”活动加强课外阅读,采用自由阅读和集体阅读相结合。自由阅读提倡多读书看报,多看电视听广播等,而集体阅读则是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取材料,在规定的时间里集体阅读,并摘录一些好词佳句。这样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从中学到越来越多的写作知识。
2 词语与生活挂钩
小学生作文通病之一就是用词不恰当,学过的词语用不上,一写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和事物,就只想到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方言、口语。学生在学习词语时,喜欢从字典上寻找词语的意思,而没有把词语的意思和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克服呢?一是重示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恰当地用学生熟悉的词语描述生活现象,给学生以示范,教会他们运用书面语。批阅作文时,要留心学生作文中用得好的词,有代表性的词,评讲时重点讲解与表扬。有时候,写相同的内容,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把这些句子摘录出来进行比较,分析其中书面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这可以让孩子从自己的作文实践中体会到怎样正确地遣词造句。二是讲联系。在教学词语时,注重用生活中具体现象和事物来理解。如教“凝视、昂首挺胸、垂头丧气”等,可以让孩子表演一下这些神态,用身心去体验它们的意思。
3 探求捷径,掌握技巧
叶圣陶先生曾直截了当地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即作文”。要知道,语文教学离不开一篇篇具有个性特点的课文,我们要利用课文传授写作规律与方法。
3.1 仿导结合,循序渐进。学龄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学生的说话和作文模仿能力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从模仿开始到独立说话和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自然引起一种内在的动因,使儿童在原作文水平上不断引起“逐级而上”的新的需要,促进儿童作文的心理发展。
3.2 日记是作文入门的钥匙。小学生如能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掌握了写日记的技巧,对写作文的帮助将会很大。观察和思考是写日记的基本方法,所谓“观察”,浅层的理解是看和听,但真正的观察要与“思考”结合起来,进入深层的认识,就是能够将自己看到和听到的一切进行归纳和思考,抓住重点记录,力求避免出现记“流水帐”的毛病,在记录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理解,融进自己的观点或爱憎情感。
3.3 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
4 开阔机遇,丰富内容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提供信息。在这方面,我注意抓住机遇,开发学生观察的源泉。
4.1 创设情景。一定的情感总是由一定的情景所触发而产生的。创作欲望的产生也不例外。如:以《洗衣服》为例,以往孩子们述说洗衣服的经过都只有“我脱下脏衣服,用肥皂把它洗干净,再晒干……”干巴巴的几句。为此,我们可以在课上重现洗衣服的经过。安排一位学生演示,演示学生先看了看自己的衣服,然后把脏衣服脱了下来,我问:“她刚才做了什么,想了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她看了看自己的衣服,觉得有些脏了,应该洗洗了,就把衣服脱了下来,放在桌子上。”演示学生又从外面端来一盆水泡衣服,我再要求学生口述这个过程,当演示学生用肥皂开始洗衣服时,未等我提问,孩子们就纷纷描述起来……就这样,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运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所获感知的形象。这样,那些原本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孩子,不但觉得有内容可写了,而且习作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4.2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百花争艳,色彩纷呈。鉴于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①体育游戏,如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②文娱活动,如联欢会,朗诵比赛等;③野外活动,如春游、参观、野炊等;④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献爱心,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有了这些丰富的活动,就有了浓厚的生活基底和深切的体验,就不再叹“无内容之苦了”。
实践告诉我们:作文教学非一日之功,也并不能独树成林,只有多渠道地收集素材,时刻注意周围发生的事,再巧妙地运用写作技巧,才能保证学生的作文能有源头活水来!
1 多阅读,重积累
常听学生抱怨每逢写作文都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手,其实这与他们读书少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读书破万卷”又怎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只语片言。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
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作品的潜移默化,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课文阅读,像课文这样用规范的语言叙述事件,就是作文。用课文的规范语言影响学生,使他们的语言越来越缜密,越来越熟练,达到规范化;其次,通过“书香校园”活动加强课外阅读,采用自由阅读和集体阅读相结合。自由阅读提倡多读书看报,多看电视听广播等,而集体阅读则是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取材料,在规定的时间里集体阅读,并摘录一些好词佳句。这样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从中学到越来越多的写作知识。
2 词语与生活挂钩
小学生作文通病之一就是用词不恰当,学过的词语用不上,一写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和事物,就只想到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方言、口语。学生在学习词语时,喜欢从字典上寻找词语的意思,而没有把词语的意思和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克服呢?一是重示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恰当地用学生熟悉的词语描述生活现象,给学生以示范,教会他们运用书面语。批阅作文时,要留心学生作文中用得好的词,有代表性的词,评讲时重点讲解与表扬。有时候,写相同的内容,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把这些句子摘录出来进行比较,分析其中书面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这可以让孩子从自己的作文实践中体会到怎样正确地遣词造句。二是讲联系。在教学词语时,注重用生活中具体现象和事物来理解。如教“凝视、昂首挺胸、垂头丧气”等,可以让孩子表演一下这些神态,用身心去体验它们的意思。
3 探求捷径,掌握技巧
叶圣陶先生曾直截了当地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即作文”。要知道,语文教学离不开一篇篇具有个性特点的课文,我们要利用课文传授写作规律与方法。
3.1 仿导结合,循序渐进。学龄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学生的说话和作文模仿能力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从模仿开始到独立说话和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自然引起一种内在的动因,使儿童在原作文水平上不断引起“逐级而上”的新的需要,促进儿童作文的心理发展。
3.2 日记是作文入门的钥匙。小学生如能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掌握了写日记的技巧,对写作文的帮助将会很大。观察和思考是写日记的基本方法,所谓“观察”,浅层的理解是看和听,但真正的观察要与“思考”结合起来,进入深层的认识,就是能够将自己看到和听到的一切进行归纳和思考,抓住重点记录,力求避免出现记“流水帐”的毛病,在记录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理解,融进自己的观点或爱憎情感。
3.3 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
4 开阔机遇,丰富内容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提供信息。在这方面,我注意抓住机遇,开发学生观察的源泉。
4.1 创设情景。一定的情感总是由一定的情景所触发而产生的。创作欲望的产生也不例外。如:以《洗衣服》为例,以往孩子们述说洗衣服的经过都只有“我脱下脏衣服,用肥皂把它洗干净,再晒干……”干巴巴的几句。为此,我们可以在课上重现洗衣服的经过。安排一位学生演示,演示学生先看了看自己的衣服,然后把脏衣服脱了下来,我问:“她刚才做了什么,想了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她看了看自己的衣服,觉得有些脏了,应该洗洗了,就把衣服脱了下来,放在桌子上。”演示学生又从外面端来一盆水泡衣服,我再要求学生口述这个过程,当演示学生用肥皂开始洗衣服时,未等我提问,孩子们就纷纷描述起来……就这样,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运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所获感知的形象。这样,那些原本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孩子,不但觉得有内容可写了,而且习作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4.2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百花争艳,色彩纷呈。鉴于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①体育游戏,如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②文娱活动,如联欢会,朗诵比赛等;③野外活动,如春游、参观、野炊等;④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献爱心,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有了这些丰富的活动,就有了浓厚的生活基底和深切的体验,就不再叹“无内容之苦了”。
实践告诉我们:作文教学非一日之功,也并不能独树成林,只有多渠道地收集素材,时刻注意周围发生的事,再巧妙地运用写作技巧,才能保证学生的作文能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