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阶段,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初中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较强,设计针对性问题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问题导学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能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设计课堂导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设计课后巩固问题,深化学生学习效果这三方面入手,探讨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课堂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2-0147-02
问题导学法主要是指开展教学活动前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2]。该教学方法在近年来被广泛應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且教学效果也获得了诸多教师的认可。由于初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问题导学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兴趣爱好提出针对性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3]。同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突破重难点学习内容。初中数学教师应了解问题导学法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探索更多有效的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借助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探究,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设计课堂导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始,该环节与学生后续的学习状态有直接关系[4]。若教师不重视课堂导入,则会降低导入效果,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借助问题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充满兴趣,进而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设计课堂导入问题,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使学生紧跟教学节奏,并主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探究。
如在教学人教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问题:“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我们把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类似于利用数轴确定直线上点的位置,你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呢?”问题的提出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动手画的方式促进思考。在探究问题中,有学生发现,可作一个横的数轴和一个竖的数轴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此时,教师可再问:“这样的数轴在数学中被称为什么?有同学知道吗?”部分学生经过预习知道这样的数轴叫“平面直角坐标系”,但对具体概念尚不理解。由此,教师即可提出开展“一起探究‘平面直角坐标系’”活动,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2 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各种问题,以活跃课堂氛围,充分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作用,使学生能真正意义上掌握课堂所教知识,并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创设情境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设探究性问题三方面分析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1 创设情境问题
由于初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教师可创设情境问题,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将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进而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学习环境,提升教学质量。
如在教学人教版“几何图形”时,教师为学生简单讲解几何图形相关概念后,结合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几何图形,如柱体、锥体、旋转体、截面体、圆形、三角形、多边形等,同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物品,如茶叶盒、帐篷、纸盒、地球仪、魔方、国旗等,为学生构建一个几何图形学习情境。丰富多彩的图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教师可提出情境问题:“观察这些图形,你能发现这些图形有哪些特点?哪些属于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引导学生结合几何图形概念来分析图形,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创设此类情境问题,能让学生置身情境中,使其掌握立体几何图形、平面几何图形的区分方法。同时,丰富多彩的图形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于学生观察兴趣的激发,能使学生投入到几何情境中观察图像,掌握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
2.2 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可见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若初中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则会偏离教学本质,难以实现教学任务[5]。同样,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脱离生活实际,则会影响问题的有效性。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开展有效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并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如在教学人教版“图形的旋转”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找出生活中的物体旋转现象。”经过回忆、思考后,学生发现“大风车叶片”“荡秋千”“风扇的叶片”“时钟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汽车上的雨刮器”等都有物体旋转现象。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发现旋转在实际生活中十分常见,教师随后开展深入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概念。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要加强问题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样才能有效拉近数学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经验理解相关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3 设探究性问题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是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并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法,教师要重视问题的探究性,通过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相关知识,并提升各方面能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投影”时,教师可提出探究性问题:“一束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被称为中心投影,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被称为平行投影,那使用灯泡照射物体、手电筒照射物体形成的投影属于哪种投影?灯泡照射与投影平面相互平行的物体所形成的影子和原本物体的大小、形状为何种关系?当灯泡和物体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影子的大小会有哪些不同?”由此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动手实践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总结自己的结论。随后,教師要求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探究结论、心得体会等。这样的探究性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并在探究中掌握相关知识。
3 设计课后巩固问题,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后巩固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巩固学生的学习记忆,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时,不应仅侧重课堂导入和课堂教学的问题,还应重视课后巩固问题,通过课后巩固问题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设计课后巩固问题时,教师要重视问题的实效性和可行性,确保学生能在课后独立完成。
如在教学人教版“统计调查”时,教师可设计课后问题:“请同学们采用统计知识统计自己家附近广场跳广场舞的人的情况,或统计自己家附近车道上汽车流量的情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利用统计知识来统计跳广场舞的人数、性别、年龄等,或统计汽车的车型、颜色、汽车品牌、车流量等。教师可在下一节课中,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统计结果、体验等,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在统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再由教师详细讲解这些问题。通过此类课后巩固问题,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在课后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能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总之,问题导学法不仅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重视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问题,加强问题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并巧设探究性问题,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注重课后巩固问题,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此外,虽然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但仍需教师不断探索,以更好地借助问题导学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利霞.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3).
[2]朱孜求.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37).
[3]王永红.浅谈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20(9).
[4]刘东辉.浅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魅力中国,2020(7).
[5]宋艳.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
(上旬版),2020(9).
【作者简介】
王国栋(1990~),男,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课堂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2-0147-02
问题导学法主要是指开展教学活动前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2]。该教学方法在近年来被广泛應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且教学效果也获得了诸多教师的认可。由于初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问题导学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兴趣爱好提出针对性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3]。同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突破重难点学习内容。初中数学教师应了解问题导学法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探索更多有效的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借助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探究,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设计课堂导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始,该环节与学生后续的学习状态有直接关系[4]。若教师不重视课堂导入,则会降低导入效果,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借助问题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充满兴趣,进而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设计课堂导入问题,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使学生紧跟教学节奏,并主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探究。
如在教学人教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问题:“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我们把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类似于利用数轴确定直线上点的位置,你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呢?”问题的提出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动手画的方式促进思考。在探究问题中,有学生发现,可作一个横的数轴和一个竖的数轴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此时,教师可再问:“这样的数轴在数学中被称为什么?有同学知道吗?”部分学生经过预习知道这样的数轴叫“平面直角坐标系”,但对具体概念尚不理解。由此,教师即可提出开展“一起探究‘平面直角坐标系’”活动,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2 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各种问题,以活跃课堂氛围,充分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作用,使学生能真正意义上掌握课堂所教知识,并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创设情境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设探究性问题三方面分析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1 创设情境问题
由于初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教师可创设情境问题,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将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进而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学习环境,提升教学质量。
如在教学人教版“几何图形”时,教师为学生简单讲解几何图形相关概念后,结合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几何图形,如柱体、锥体、旋转体、截面体、圆形、三角形、多边形等,同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物品,如茶叶盒、帐篷、纸盒、地球仪、魔方、国旗等,为学生构建一个几何图形学习情境。丰富多彩的图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教师可提出情境问题:“观察这些图形,你能发现这些图形有哪些特点?哪些属于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引导学生结合几何图形概念来分析图形,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创设此类情境问题,能让学生置身情境中,使其掌握立体几何图形、平面几何图形的区分方法。同时,丰富多彩的图形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于学生观察兴趣的激发,能使学生投入到几何情境中观察图像,掌握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
2.2 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可见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若初中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则会偏离教学本质,难以实现教学任务[5]。同样,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脱离生活实际,则会影响问题的有效性。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开展有效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并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如在教学人教版“图形的旋转”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找出生活中的物体旋转现象。”经过回忆、思考后,学生发现“大风车叶片”“荡秋千”“风扇的叶片”“时钟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汽车上的雨刮器”等都有物体旋转现象。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发现旋转在实际生活中十分常见,教师随后开展深入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概念。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要加强问题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样才能有效拉近数学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经验理解相关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3 设探究性问题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是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并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法,教师要重视问题的探究性,通过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相关知识,并提升各方面能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投影”时,教师可提出探究性问题:“一束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被称为中心投影,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被称为平行投影,那使用灯泡照射物体、手电筒照射物体形成的投影属于哪种投影?灯泡照射与投影平面相互平行的物体所形成的影子和原本物体的大小、形状为何种关系?当灯泡和物体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影子的大小会有哪些不同?”由此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动手实践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总结自己的结论。随后,教師要求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探究结论、心得体会等。这样的探究性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并在探究中掌握相关知识。
3 设计课后巩固问题,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后巩固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巩固学生的学习记忆,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时,不应仅侧重课堂导入和课堂教学的问题,还应重视课后巩固问题,通过课后巩固问题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设计课后巩固问题时,教师要重视问题的实效性和可行性,确保学生能在课后独立完成。
如在教学人教版“统计调查”时,教师可设计课后问题:“请同学们采用统计知识统计自己家附近广场跳广场舞的人的情况,或统计自己家附近车道上汽车流量的情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利用统计知识来统计跳广场舞的人数、性别、年龄等,或统计汽车的车型、颜色、汽车品牌、车流量等。教师可在下一节课中,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统计结果、体验等,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在统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再由教师详细讲解这些问题。通过此类课后巩固问题,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在课后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能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总之,问题导学法不仅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重视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问题,加强问题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并巧设探究性问题,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注重课后巩固问题,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此外,虽然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但仍需教师不断探索,以更好地借助问题导学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利霞.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3).
[2]朱孜求.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37).
[3]王永红.浅谈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20(9).
[4]刘东辉.浅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魅力中国,2020(7).
[5]宋艳.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
(上旬版),2020(9).
【作者简介】
王国栋(1990~),男,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