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一直以精练含蓄、韵味隽永的语言美吸引着古今中外的阅读者。它们篇幅一定,字数有限,古诗篇幅短则四句、仅仅二十个字;十六字令只有十六个字。因此,古诗词中没有闲字,更没有闲句,每一字、每一句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可以说,凝练是诗词的生命,起到了以一当十,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的效果。
例如我们都熟知的贾岛《题李凝幽居》中有这样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当时贾岛反复推敲是用“推”还是用“敲”,为什么贾岛最后还是选择了“敲”字而没有用“推”?因为“敲”字暗示门已关闭,再联系“鸟宿”的意思,可知此刻已是深夜,在万籁无声之中忽然传出清脆的敲门声,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达到了以动衬静的审美效果。如果用“推”来替换“敲”,那就只是指一个僧人月夜访友的事情,缺乏深刻的意蕴。
诗词语言不仅精炼,而且用语忌直说,诗意忌浅露,内涵忌俱现。宋代文学批评家严羽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既是说诗词需要使用一种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意在言外的语言。这种语言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甫《春望》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破”而“山河在”,使人想到遍地疮痍,“城春”而“草木深”使人想到人烟稀少。花鸟平时是供欣赏娱乐之物,此时诗人看到花开而泣,闻到鸟鸣而悲,可知诗人的哀伤和时世的颓败。作者这种沉痛至深的感情,不是直说的,而是通过形象含蓄的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读者去想象与体会。
诗词的语言美不仅体现在精炼含蓄上,更体现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隽永上。缪越云:“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隽永乃含蓄之深,韵味之至之谓也,诗词托兴深远,情感真切,方能余味无穷,令人浮想联翩,心有所托。隽永审美风格。余以为此乃诗词写作之最高境界也。” 王维的《竹里馆》就是韵味隽永的语言美的代表作。“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从字面看,诗人不过是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幅清幽雅致的画面:苍翠幽静的竹林中,诗人独坐,抚琴长啸。修竹摇曳、琴音清越、啸声宛转,皎洁的明月仿佛被这美妙的情景所吸引,投下一片清辉。但是反复咀嚼,我们就能品出其中悠长的韵致。诗人用看似无意之笔“明月来相照”,为整个画面笼上了一层神秘清幽的光辉。此时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无心之月似也有情,有情之人却似无意。诗人尘虑皆空、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全都蕴含在寥寥几笔的写景上,韵味深长。
诗词精炼含蓄、韵味隽永的语言美意味着古诗词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对字词字面意思的把握,而应该深入探讨字面意思的言外之意,从而把握诗词的神韵和主旨。因此,体会古诗词的语言,品味其语言美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古诗词与现代汉语在语法、语音、特别是词汇方面,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对习惯了现代汉语的中学生来说,读古诗词,常常会觉得生涩难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解读,使学生在朗读环节上所形成的对古诗词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得到深化,体会到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诗词的语言美体现在能以较少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含义,在艺术上有一种以简盖繁的效果。因此教师进行诗词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把握语言的言外之意和深长韵致,品味古诗词的语言之美。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语词丰富了,相应的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628200四川省旺苍县五峰中学)
例如我们都熟知的贾岛《题李凝幽居》中有这样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当时贾岛反复推敲是用“推”还是用“敲”,为什么贾岛最后还是选择了“敲”字而没有用“推”?因为“敲”字暗示门已关闭,再联系“鸟宿”的意思,可知此刻已是深夜,在万籁无声之中忽然传出清脆的敲门声,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达到了以动衬静的审美效果。如果用“推”来替换“敲”,那就只是指一个僧人月夜访友的事情,缺乏深刻的意蕴。
诗词语言不仅精炼,而且用语忌直说,诗意忌浅露,内涵忌俱现。宋代文学批评家严羽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既是说诗词需要使用一种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意在言外的语言。这种语言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甫《春望》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破”而“山河在”,使人想到遍地疮痍,“城春”而“草木深”使人想到人烟稀少。花鸟平时是供欣赏娱乐之物,此时诗人看到花开而泣,闻到鸟鸣而悲,可知诗人的哀伤和时世的颓败。作者这种沉痛至深的感情,不是直说的,而是通过形象含蓄的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读者去想象与体会。
诗词的语言美不仅体现在精炼含蓄上,更体现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隽永上。缪越云:“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隽永乃含蓄之深,韵味之至之谓也,诗词托兴深远,情感真切,方能余味无穷,令人浮想联翩,心有所托。隽永审美风格。余以为此乃诗词写作之最高境界也。” 王维的《竹里馆》就是韵味隽永的语言美的代表作。“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从字面看,诗人不过是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幅清幽雅致的画面:苍翠幽静的竹林中,诗人独坐,抚琴长啸。修竹摇曳、琴音清越、啸声宛转,皎洁的明月仿佛被这美妙的情景所吸引,投下一片清辉。但是反复咀嚼,我们就能品出其中悠长的韵致。诗人用看似无意之笔“明月来相照”,为整个画面笼上了一层神秘清幽的光辉。此时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无心之月似也有情,有情之人却似无意。诗人尘虑皆空、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全都蕴含在寥寥几笔的写景上,韵味深长。
诗词精炼含蓄、韵味隽永的语言美意味着古诗词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对字词字面意思的把握,而应该深入探讨字面意思的言外之意,从而把握诗词的神韵和主旨。因此,体会古诗词的语言,品味其语言美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古诗词与现代汉语在语法、语音、特别是词汇方面,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对习惯了现代汉语的中学生来说,读古诗词,常常会觉得生涩难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解读,使学生在朗读环节上所形成的对古诗词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得到深化,体会到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诗词的语言美体现在能以较少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含义,在艺术上有一种以简盖繁的效果。因此教师进行诗词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把握语言的言外之意和深长韵致,品味古诗词的语言之美。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语词丰富了,相应的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628200四川省旺苍县五峰中学)